最新:第十一届脑血管病长城论坛:神经介入新技术盘点(2022)

2022-12-10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2022.12.10早上,由北京医师协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承办的第十一届脑血管病长城论坛(GWCVD 2022)在线上准时召开。

2022.12.10早上,由北京医师协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承办的第十一届脑血管病长城论坛(GWCVD 2022)在线上准时召开。在早餐会专场中,来自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的吕宪利教授做了题为“神经介入新技术盘点(2022)”的主题汇报,为大家盘点了过去一年,神经介入技术的新发展。

首先,吕教授介绍了一种新型颅内交换导丝。其稳定器是一根300cm的交换导线,直径为0.014‘’,远端有一个柔软的柔性支架,使用具有挑战性的三种血管模型评估疗效结果提示:在巨大动脉瘤模型中,在拉直环形导丝的过程中,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

随后,吕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AI)检测保守治疗期间破裂的动脉瘤大小变化。该研究通过查询超过5000个动脉瘤的单一时间数据库,仅纳入破裂前进行过两次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结果显示,所有患者都有动脉瘤增大,其中两例手动测量未发现。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扫描,最大迟钝增加1.9%以上。上述结果提示AI支持的体积测量对保守治疗期间破裂动脉瘤的大小变化更为敏感。

在后循环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研究介绍中,该研究回顾了10年内的378次血流导向治疗破、未破裂后循环动脉瘤。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治疗的椎动脉瘤比例有所增加,而椎基底动脉瘤比例有降低趋势。多个血流导向装置的使用有减少趋势,且并发症也有所下降。上述结果提示在基底动脉瘤、小动脉瘤时,使用单一血流导向装置可降低血栓栓塞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下一个研究探讨了Derivo密网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提示DED在其他国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该研究证实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低,完全闭塞率高。

随后,吕教授还进一步介绍了Pipeline超适应症应用研究,结果证实其他技术具有挑战性的动脉瘤可以考虑PEP。此外,吕教授还介绍了大口径导管在神经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最后,由于越来越的女性医生成为神经介入大军的一员,吕教授也对如何更好保障女神经介入医生更好的生育产假进行了呼吁,期待我们国家也会有更加完善的机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推荐阅读: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

本共识更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部分内容,结合最新研究结果、专家意见给予推荐,旨在为临床提供ICAS患者精准治疗和卒中二级预防的指导。

第二届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青委会学术年会(扬州)

第二届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青委会学术年会(扬州)于2018.4.28-29召开。

中国神经介入二十年:与死神争分夺秒

我们抗击脑卒中的脚步,从未止步。得益于神经介入疗法与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二十年前难以想象:不开刀或放射治疗,仅用微创方法就能抢救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

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

本共识更新《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部分内容,结合最新研究结果、专家意见给予推荐,旨在为临床提供ICAS患者精准治疗和卒中二级预防的指导。

中国神经介入二十年:与死神争分夺秒

我们抗击脑卒中的脚步,从未止步。得益于神经介入疗法与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二十年前难以想象:不开刀或放射治疗,仅用微创方法就能抢救脑血管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

第二届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青委会学术年会(扬州)

第二届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青委会学术年会(扬州)于2018.4.28-29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