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高烧、抽搐、呕吐,医生都以为是感染!直到闻到一股臭脚丫味…才揭开真相!
2025-05-15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8 天新生儿因嗜睡、拒奶等就医,确诊异戊酸血症(IVA),系罕见有机酸代谢病。介绍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强调早期识别与长期管理的重要性。
出生仅8天的小宝,因为嗜睡、拒奶、呕吐被紧急送到儿科急诊。护士刚一抱过来,便皱起了眉头——“这孩子身上有种奇怪的酸臭味,像……臭脚丫?”家属表示,小宝前两天突然高烧、精神变差,起初还以为是普通感染。但血氨值高达350 μmol/L,远超正常范围,随即出现惊厥,生命体征快速恶化。医生立即启动新生儿代谢病筛查,结果显示: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缺陷,确诊为异戊酸血症(Isovaleric Acidemia,IVA)。
这是一种罕见的有机酸代谢病,患儿无法正常分解亮氨酸,代谢产物异戊酸在体内堆积,不仅引发严重酸中毒和高氨血症,还散发出一种特征性的臭味。很多孩子往往在第一次发病时,因“感染样表现”被误诊,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小宝在经过紧急透析、补碳治疗、限制蛋白饮食和肉碱支持后,病情逐渐稳定。家属也被告知:这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未来还需长期管理,避免高蛋白饮食,并监测代谢状态。
什么是异戊酸血症
异戊酸血症(IVA)是由于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isovaleryl-coenzyme A dehydrogenase,IVD)缺陷造成亮氨酸分解代谢异常,最终导致异戊酰辅酶A及其大量有毒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及多脏器功能损伤。我国各地区发病率差异较大,我国台湾约为1/365000,浙江省约为 1/234000,福建泉州地区的发病率为 1/84469。
临床表现
异戊酸血症(IVA)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间歇型。
急性型多在新生儿期发病,起病急,表现为喂养困难、呕吐、低体温、嗜睡、惊厥等非特异性症状,体液常有“汗脚样”异味。实验室可见严重代谢性酸中毒、酮症、高氨血症、血糖异常及骨髓抑制(全血细胞减少)。若未及时治疗,可快速进展至脑水肿、昏迷甚至死亡。
慢性间歇型多在婴儿期后发病,表现轻微,常为生长发育迟缓和智能障碍。常因感染或高蛋白饮食诱发急性发作,出现呕吐、嗜睡、酮尿和典型异味,部分患儿也有骨髓抑制。随着年龄增长,发作频率可逐渐减少。
此外,代谢失代偿期可能伴有癫痫、婴儿痉挛或急性胰腺炎。近年来通过新生儿筛查发现部分无症状患儿,仅表现为生化指标异常。
诊断
IVA应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出现喂养困难、反复呕吐、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高血氨、血小板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时予以高度怀疑,需进一步完善相关代谢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1. 血液串联质谱与尿有机酸分析
确诊依赖于特征性代谢物的升高,包括血中异戊酰肉碱(C5)和尿中异戊酰甘氨酸显著升高。需要注意,C5酰基肉碱并非IVA特异,其还包括2-甲基丁酰肉碱和特戊酰肉碱,不能单凭其升高确诊,串联质谱主要用于新生儿筛查。某些药物(如头孢菌素)可干扰结果。
2. 基因检测
IVD基因突变的检测可进一步确诊。已知IVD基因存在50余种致病突变,但尚未建立明确的基因型与表型关联。不同人群存在热点突变,如:
-
c.1208A>G:常见于中国大陆和台湾
-
c.932C>T:见于德国和美国
-
c.457-32CA>GG:韩国
-
c.367G>A:南非高加索人群
-
c.1222G>A、c.890C>T:土耳其
但由于技术局限,部分致病突变可能无法通过常规基因检测识别。
治疗
IVA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预防代谢危机
在应激状态(如感染、禁食)下,亮氨酸及其代谢物显著升高,应立即减少其摄入。通过补充无亮氨酸的氨基酸粉和高糖饮食提高热量摄入,必要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急性期亮氨酸摄入可减少至日常的一半,并在24小时内逐步恢复至原水平,以维持合成代谢。
2. 饮食控制
长期通过低亮氨酸饮食限制异戊酰辅酶A的生成,主要针对严重型患儿。饮食限制需避免过度,以防营养不良、氨基酸失衡、体重下降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身高体重、生化指标、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水平。有研究建议补充DHA和花生四烯酸以改善营养状态。
3. 促进毒性代谢产物排泄
补充左旋肉碱和甘氨酸,可与异戊酰辅酶A结合生成无毒、可排泄的异戊酰基肉碱和异戊酰甘氨酸,从而减少毒性物质积聚。推荐剂量如下:
急性期:左旋肉碱 100~200 mg/kg·d,甘氨酸 250~600 mg/kg·d;
慢性期:左旋肉碱 50~100 mg/kg·d,甘氨酸 150~250 mg/kg·d。
如出现高血氨,可加用苯甲酸钠等降氨药物。
参考资料:
[1]孙萌,李育霖,邹卉.异戊酸血症的筛查与诊治现状[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21,9(04):310-312+320.
[2]段芳芳,黄慧,郭智彬.罕见病异戊酸血症的诊治进展与预防[J].江西医药,2020,55(12):1904-1907.
[3]VOCKLEY J,ENSENAUER R.lsovaleric acidemia:new aspects of genetic and phenotypic heterogeneity[].Am JMed GenetC Semin Med Genrt,2006,142C(2):95-103.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代谢病# #异戊酸血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