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教授:亚洲智慧引领夜间高血压管理新时代——《夜间高血压管理亚洲专家共识》解读

2025-06-20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发表于上海

为了让国内同道深入了解《亚洲共识》,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别邀请刘靖教授分享共识制定的背景与过程,深入解析共识要点与核心建议。

2025年6月,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刘靖教授与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王继光教授发起,刘靖教授领衔主笔,凝聚亚洲高血压领域知名专家智慧的《夜间高血压管理亚洲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亚洲共识》在全球高血压领域权威期刊《高血压》(Hypertension)杂志上正式发表。

为了让国内同道深入了解《亚洲共识》,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别邀请刘靖教授分享共识制定的背景与过程,深入解析共识要点与核心建议。

image.png

从中国专家共识走向“亚洲方案”

夜间高血压通常是指在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中发现的夜间血压升高的一种临床情况,其危害巨大,但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被漏诊,是全球高血压管理的“盲区”。

亚洲人群普遍存在高盐饮食及高盐敏感性,因此夜间高血压的患病率远高于欧美白种人。近期,来自东西方人群的研究一致显示,夜间血压升高与心、肾、血管损害关系更为密切,甚至可独立于诊室及白天血压预测心血管病死亡及全因死亡。然而长期以来,在亚洲乃至全球,由于监测手段不足,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缺乏等多重因素,夜间高血压控制率远低于预期,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前期笔者与王继光教授曾牵头发表了全球首部夜间高血压管理文件——《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中国共识》),为临床提供指导。《中国共识》的中、英文版发表以来,国内外同行反响强烈。为进一步加强亚洲夜间高血压管理,降低心血管疾病负担,笔者与王继光教授发起,在亚洲心脏学会(AHS)的框架下,联合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血压领域专家,经过多轮讨论,共同制定了这部《亚洲共识》。

《亚洲共识》涵盖夜间高血压定义与诊断、流行病学、风险因素与危害、治疗策略及未来方向等,特别梳理了亚洲人群夜间高血压的临床特征,结合创新器械及药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为规范亚洲夜间高血压管理提供了指导意见与建议,也为全球夜间高血压管理提供了“亚洲方案”。

共识要点与核心建议解析

01 定义与诊断

在全球范围内,24 h ABPM都被公认为夜间高血压诊断的“金标准”。结合亚洲主流国家和地区的高血压指南,与诊室血压≥140/90 mmHg相对应,《亚洲共识》建议ABPM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120/70 mmHg定义夜间高血压。为保障诊断准确可靠,ABPM夜间血压测量的次数至少为7次。

一些具备夜间血压测量功能且经验证的家庭血压监测(HBPM)装置,也可用来筛查和诊断夜间高血压。当用于诊断时,HBPM夜间血压测量应至少每晚3次,连续2天(即监测血压6次)。诊断切点同ABPM。

02 流行病学

亚洲人群中,夜间高血压和非构型血压节律普遍存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男性和女性中患病率的差异并不一致。此外,夜间高血压在慢性肾脏病和睡眠障碍患者以及高危妊娠女性中很常见。

一项中国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49.3%存在夜间高血压。一项日本研究显示,非构型血压节律患者占比达15.9%。在至少有1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主要是高血压)的日本患者中,62.4%夜间血压未被控制(>120/70 mmHg)。

夜间血压及节律也因季节而异。在1054例未接受降压治疗的中国门诊患者中,夏季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最高,冬季最低。

国际动态血压数据库(IDACO)分析显示,单纯夜间高血压的患病率存在种族差异,中国、日本和非洲人群中约为10%;东欧和西欧人群中约为6%~8%。韩国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单纯夜间高血压患病率为18.1%~22.8%;而在诊室血压处于高血压前期(130~139/85~89 mmHg)的个体中,夜间高血压的比例高达34.5%。

03 危害及风险因素

夜间高血压可导致无症状靶器官损害,如大动脉僵硬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左室肥厚以及不良心血管和肾脏事件。

IDACO 研究结果表明,24 h和夜间血压较高与死亡和复合心血管结局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夜间血压是比白天血压更重要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尤其是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单纯夜间高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增加显著关联[风险比(HR)分别为1.38和1.29]。中国慢性肾脏病队列研究显示,夜间高血压与高发心血管病、肾脏病事件相关。

与其他种族相比,亚洲人更容易出现夜间高血压,可能是因为盐摄入量过多以及盐敏感性较高。肥胖、体质指数过高者血压昼夜节律素乱、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加,是导致夜间高血压的潜在机制。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焦虑与夜间高血压和清晨高血压有关;不舒服的睡眠环境、夜间睡眠时间不足、频繁夜间唤醒、抑郁和认知障碍都与夜间高血压有关。此外,研究显示,夜间收缩压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夏季时更易出现夜间血压升高。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慢性肾脏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帕金森病、睡眼障碍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也与夜间高血压密切相关。

《亚洲共识》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钠摄入过多、盐敏感性较高、高龄、肥胖及存在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患者,应重点筛查夜间高血压

04 治疗

原则上,如可以耐受,夜间平均血压应控制在120/70 mmHg以下。

针对夜间高血压的管理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例如限盐、运动等)、替换不适当应用的短效降压药物,以及治疗原发病和伴随疾病。

在降压药物选择方面,应使用长效降压药作为24 h血压控制的基本治疗方法。理论上,5类降压药,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都可用于治疗夜间高血压。

建议以最大耐受剂量或联合使用长半衰期药物(例如氨氯地平、培哚普利和比索洛尔),抑或控释制剂(例如硝苯地平胃肠道治疗系统、美托洛尔控释/缓释制剂、多沙唑嗪缓释剂),以实现24 h血压控制

在没有长效制剂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半衰期<8 h的降压药物每天两次,以维持24 h血压控制。

无论是用以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还是控制夜间血压,目前都没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夜间服用降压药,这再次强调了长效降压药用于24 h血压控制的基石地位。国际高血压学会的最新声明并未常规推荐睡前服用降压药。

《亚洲共识》建议考虑使用具有夜间降压优势的创新药物,如阿利沙坦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或沙库巴曲/阿利沙坦)、双内皮素受体(ETA/ETB)拮抗剂(阿普昔腾坦)、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艾沙利酮)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

对于顽固性夜间高血压患者,可考虑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术(RDN)治疗。尽管缺乏直接证据,但对SYMPLICITY HTN-3研究和SYMPLICITY HTN-Japan研究的汇总分析结果表明,RDN可带来可观的夜间血压下降。

对于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夜间高血压患者,可考虑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来控制夜间血压。

未来展望

未来,夜间高血压管理应考虑开发更先进的家庭夜间血压监测设备,以识别睡眠相关因素、异常血压节律及夜间高血压高危患者,并实施基于病理生理的个体化治疗。《夜间高血压管理亚洲专家共识》在《高血压》杂志发表,是“亚洲智慧”在高血压领域的重要展现。该共识的发布将为消除高血压管理“盲区”、推动全球高血压管理体系向更精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贡献力量。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229, encodeId=169c22e0229d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623543551b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夜间高血压#</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3551, encryptionId=623543551bf, topicName=夜间高血压)],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Jun 20 23:55:48 CST 2025, time=2025-06-2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20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GW-ICC 2023:候任主席王继光教授:从最新指南视角,谈“夜间高血压”的管理

本刊特邀长城会候任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结合最新中、欧高血压指南就夜间高血压的管理和控制、下一届长城会的构思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Circulation: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抑制剂可降低24小时血压

对盐敏感的糖尿病和不受控制的夜间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很高。SACRA 研究(钠-葡萄糖共转运体2[SGLT2] 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联合疗法用于糖尿病和不受控制的夜间高血压)评估了依帕列净(empagliflozin)联合现有降压药对血压(BP)的影响。本研究是在日本开展的多中心、双盲的平行实验,招募2型糖尿病和进行稳定的抗高血压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的

Hypertension:家用与动态血压监测确定的夜间高血压在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比较

这是第一项比较性前瞻性研究,表明HBPM(独立于诊室SBP)定义的无法控制的夜间高血压是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

刘靖教授:夜间高血压管理有章可循丨《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共识的发表将为高血压精准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夜间高血压管理从此“有章可循”。

Diabetes Care: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与夜间血压升高有关

一项来自意大利的小规模研究显示,有痛性糖尿病多发神经病变(PDPN)的患者夜间收缩压水平较高。因此,研究者认为,PDPN应被视作心血管高危因素。(Diabetes Care. 2014年6月26日在线版)该研究纳入113例糖尿病患者,其中34例有PDPN,33例伴无痛DPN,46例无DPN。研究者发现,伴PDPN的患者夜间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受试者,而日间和夜间收缩压差较小,舒张压水平较低。

GW-ICC 2022:清晨与夜间高血压,哪个更重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全球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夜间高血压,危害最大!Lancet杂志近6万人研究

该指南建议,对于诊室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患者,或已出现明显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需警惕是否合并隐蔽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进行24 h 动态血压监测来筛查隐蔽性高血压,以免漏诊。

Hypertension:无心衰的糖尿病患者夜间高血压与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关系

在无心衰期间,夜间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进展的重要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