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Radiology:基于能谱 CT的列线图食管鳞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2025-02-15 shaosai MedSci原创 发表于威斯康星

已有研究已经显示了能谱 CT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诊断、特征描述和评估方面的功效,然而,它在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对新辅助化疗(NAC)反应方面的价值仍不清楚。

食管癌(EC)在全球癌症中排名第八,其发病率在稳步上升。在中国,食管癌(EC)主要是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具有恶性程度高、治疗反应率低和复发率高的特点。

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NAC)或放化疗仍然是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新辅助化疗(NAC)可以缩小肿瘤大小、降低分期并提高肿瘤完全切除率,从而改善预后。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并非所有患者对新辅助化疗(NAC)都有积极反应。肿瘤退缩分级(TRG)是判断对新辅助治疗反应的标准,也是生存的重要预测指标。

肿瘤退缩分级(TRG)是基于新辅助化疗(NAC)后肿瘤组织纤维化的量和残余肿瘤的比例。贝克尔(Becker)标准将对新辅助化疗(NAC)的反应性定义为残余肿瘤减少到 10% 以下,由于其较高的预测准确性而被普遍使用。然而,肿瘤退缩分级(TRG)评估是有创的,并且存在滞后性,需要通过手术获取组织标本来进行评估。残余肿瘤超过 10% 的无反应患者可能不会从治疗中获得显著益处,但可能会面临不必要的副作用、经济压力,并且在生存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肿瘤进展。因此,开发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前的标志物来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对新辅助化疗(NAC)的反应,对于优化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以往的研究表明,肿瘤分期、位置、分化程度和患者的炎症状态可能有助于预测对新辅助化疗(NAC)的反应,但这些发现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成为预测对新辅助化疗(NAC)反应的潜在方法。然而,磁共振成像(MRI)经常受到心脏运动和食管阴影的干扰,并且需要患者高度配合;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的空间分辨率差且成本高,这些都限制了它们的使用。能谱 CT 是一种先进的成像方式,它基于物质组成提供定量测量,能够增强对细微组织变化的检测。能谱 CT 不需要预先规划或预选双能量扫描模式,也不会增加患者的辐射剂量。先前的研究已经显示了能谱 CT 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诊断、特征描述和评估方面的功效,然而,它在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对新辅助化疗(NAC)反应方面的价值仍不清楚。


最近,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 上的一篇文章建立了一个基于能谱 CT 的列线图,用于预测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对新辅助化疗(NAC)的反应。

本项研究纳入了 172 名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这些患者在接受新辅助化疗(NAC)前进行了能谱 CT 扫描,随后接受了手术切除。根据术后肿瘤退缩分级(TRG)情况,34%(58 名)的患者对治疗有反应(TRG1),66%(114 名)的患者无反应(TRG2 - 3)。将数据按 7 : 3 的随机比例划分为主要数据集(120 例)和验证数据集(52 例)。测量指标包括非增强期和静脉期(VP)的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40keV 下的 CT 值(CT40kev)、70keV 下的 CT 值(CT70kev)、能谱衰减曲线斜率(λHU)以及有效原子序数(Zeff)。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来确定对新辅助化疗(NAC)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利用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模型的效能。

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确定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临床分期、静脉期有效原子序数(ZeffVP)以及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VP)为对新辅助化疗(NAC)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纳入这四个独立预测因素的列线图,其表现优于单独的能谱 CT 和临床模型,在主要数据集上曲线下面积(AUC)最高可达 0.825(95% 置信区间:0.746 - 0.895),在验证数据集上可达 0.794(95% 置信区间:0.635 - 0.918)(德朗(DeLong)检验:所有 p < 0.05)。

模型包括NLR、临床分期、ZeffVP和nICVP,用于预测ESCC患者的NAC反应

本项研究表明,能谱 CT 模型和临床模型在预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对新辅助化疗(NAC)的反应方面均有一定作用。将能谱 CT 成像参数与临床病理特征相结合构建列线图,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原文出处:

Jing Wang,Yueqiang Zhu,Qian Li,et al.Spectral CT-based nomogram for evaluation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response 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DOI:10.1007/s00330-024-11294-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2005, encodeId=bdbf2252005d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0201011314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食管鳞癌#</a> <a href='/topic/show?id=ec621242290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能谱 CT#</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229, encryptionId=ec621242290e, topicName=能谱 CT), TopicDto(id=101131, encryptionId=f02010113143, topicName=食管鳞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Feb 15 07:14:33 CST 2025, time=2025-02-15, status=1, ipAttribution=威斯康星)]
    2025-02-15 梅斯管理员 来自威斯康星

相关资讯

Mol Cancer:李明阳/贾青鸽团队综述食管鳞癌放疗抵抗机制和逆转策略

该综述详细总结了ESCC放疗抵抗相关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最新的放射抵抗逆转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芝华教授《自然·通讯》:cfDNA甲基化多模态超早期识别食管鳞癌和癌前病变

该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基于cfDNA全基因组甲基化组的多模态分析有助于ESCC的早期诊断和分子特征监测,还将其应用于癌前病变识别,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获益。

对话大咖 | 陈俊强教授谈中国食管鳞癌治疗的创新之路与科普实践

【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邀陈俊强分享中国食管鳞癌特点、精准放疗方案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经验,以及如何做好肿瘤患者的全程康复,旨在为广大医疗工作者和患者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见解。

【论著】| LINC01410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本研究旨在目探讨LINC01410促进ESC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ESCC防治提供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

刷新一线晚期食管鳞癌总生存期!PD-1“后起之秀” 再迎新适应症获批!

PD-1抑制剂斯鲁利单抗获批一线治疗PD-L1阳性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针对该适应症开展的ASTRUM-007研究即是一项完全基于中国人群的临床研究。

Cancer Cell:李志刚/刘芝华/龙凌云/苏建忠揭示食管鳞癌新辅助免疫疗法应答机制,助力食管癌免疫精准治疗

该发现揭示了祖细胞样CD8+ Tex-SPRY1细胞在ESCC对ICB有效应答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了机制生物标志物。

Nature Communications:刘芝华/陈洪岩/苏建忠团队发表食管鳞癌lncRNA转录图谱并揭示其在临床诊断的潜力

研究团队基于ESCC患者配对肿瘤和邻近正常组织的全转录组数据鉴定了6个lncRNA诊断特征,并在多中心跨平台队列中验证了其有效性,MLMRPscore在区分ESCC与正常对照方面表现优良。

STTT:袁勇/赵屹/廖奇团队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耐受新机制

研究团队全面详细地刻画了食管鳞癌新辅助治疗耐受的肿瘤细胞群体特征及其分子机制,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和方案。

Sci Adv:同济大学揭示食管鳞癌进展和耐药性的新机制

本研究报道了TAOK3通过增强细胞自噬进而促进食管鳞癌的进展和化疗耐药。

STTT:北京大学詹启敏团队揭示食管鳞癌治疗新策略

抑制基质源性PCs及其相关通路可能是治疗肿瘤的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