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logical Medicine:童年虐待如何影响抑郁症患者治疗全程?长期症状轨迹研究揭示关键差异

2025-05-14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童年虐待(CM)与抑郁症患者更严重的初始症状、更高的复发率和更低的完全缓解率显著相关。住院期间CM患者症状改善速度与无CM患者相似,但出院后CM患者复发风险显著增加,长期预后较差。

童年虐待(CM)是抑郁症(MDD)的重要风险因素,但其对治疗过程中症状动态变化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分析临床常规样本(CRS,n=438)和队列研究样本(CoSS,n=567)的数据,探讨了CM对抑郁症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及出院后症状轨迹的长期影响。研究采用童年创伤问卷(CTQ)评估CM,通过贝克抑郁量表(BDI)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测量抑郁严重程度,并利用生活图表访谈记录长期临床轨迹。结果显示,CM与更严重的抑郁症状、更早的首次治疗年龄以及更多的住院次数显著相关,且在住院治疗期间,CM患者虽初始症状更重,但症状改善速度与无CM患者相似。然而,出院后CM患者复发率更高,完全缓解率更低,表明CM对长期预后有持续负面影响。

在方法上,研究结合了纵向数据和临床常规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M与疾病史的关系,线性混合模型(LMM)评估住院期间症状变化,逻辑回归模型检验CM对出院后复发和缓解率的影响。CRS样本在住院期间每两周接受一次BDI评估,而CoSS样本在出院后两年进行随访。统计模型控制了年龄、性别等协变量,并通过交互作用分析探讨CM与时间对症状轨迹的联合效应。此外,研究还通过CTQ子量表(如情感虐待、身体忽视等)细化分析了不同类型CM的影响。

研究结果揭示了CM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显著关联。住院治疗前,CM患者表现出更高的BDI评分(CRS: B=0.237, p<0.0001;CoSS: B=0.183, p<0.0001)和更早的首次治疗年龄(CRS: B=-0.091, p=0.002;CoSS: B=-0.139, p<0.0001)。住院期间,尽管CM患者初始症状更重,但症状改善速度与无CM患者无显著差异(CTQ×时间交互作用p=0.152),仅身体虐待子量表显示症状改善更明显。出院后,CM患者复发风险显著增加(CRS: B=0.005, p=0.002;CoSS: B=0.007, p=0.003),且完全缓解率更低(CRS: B=-0.005, p=0.017;CoSS: B=-0.008, p<0.001)。这些发现强调了CM对抑郁症长期预后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出院后的高复发风险。

研究结论指出,尽管常规治疗对CM患者的症状改善有效,但其初始症状更重且长期预后较差,提示需要针对CM患者的个性化治疗策略。未来的研究应探索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如针对童年创伤的特定心理疗法,以改善这一高危人群的治疗效果。此外,CTQ作为筛查工具具有临床价值,可帮助识别高风险患者并指导治疗决策。研究的局限性包括样本异质性、随访时间较短以及部分子量表统计效力不足,未来需进一步细化CM类型和关键发育阶段的影响。

原始出处:

Ratzsch, J., Richter, M., Blitz, R., Colic, L., Gutfleisch, L., Goltermann, J., ... & Opel, N. (2025). Childhood maltreatment’s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 course of depression: symptom trajectories during inpatient treatment and after discharge. *Psychological Medicine, 55*, e127, 1–8. https://doi.org/10.1017/S0033291725000984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4901, encodeId=16de2264901c5,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1cf549e3f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抑郁症#</a> <a href='/topic/show?id=e23e11e4551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童年虐待#</a> <a href='/topic/show?id=0a8d126861a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PTSD症状轨迹#</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6861, encryptionId=0a8d126861ae, topicName=PTSD症状轨迹), TopicDto(id=54973, encryptionId=91cf549e3f1, topicName=抑郁症), TopicDto(id=117455, encryptionId=e23e11e45513, topicName=童年虐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May 13 21:33:43 CST 2025, time=2025-05-13,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Alzheimers Dement.:长睡眠时间与较差的认知表现相关,并与抑郁症相互作用

长睡眠持续时间与较差的整体认知以及特定认知能力(如记忆、视觉空间技能和执行功能)相关。无论是否使用抗抑郁药,这些关联在具有抑郁症状的人群中更为显著。

Molecular Psychiatry: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一项荟萃分析及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本研究强调了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或焦虑之间的显著关系,这会导致全因死亡率风险升高。此外,MR分析提供了首个基于遗传信息的证据,表明抑郁症在某些心血管疾病亚型的发展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抑郁症研究热点:免疫炎症假说的最新进展

近 10 年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其或通过多种机制致病,还可指导治疗,部分抗炎药物辅助治疗有效,但仍需研究个性化方案 。

Molecular Psychiatry:裸盖菇素疗法维持情绪惊喜,打破传统药物情感钝化困局

裸盖菇素疗法(PT)在改善抑郁症患者快感缺失症状上优于艾司西酞普兰,且能维持对音乐惊喜的积极效价反应。神经影像显示PT降低vmPFC激活并增强感觉区域活动,而艾司西酞普兰则钝化情绪反应。

综述|青少年网络游戏障碍与抑郁症共病的影响因素

本文综合既往研究,探讨IGD和抑郁症的共病机制,为制定个体化的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以减少青少年IGD和抑郁症的发生与发展。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突破性发现,iTBS通过调节GABA水平改善抑郁症症状

主动iTBS治疗后,dACC中GABA水平的降低与抑郁症状改善显著相关,且伏隔核基线GABA受体可用性较低的患者症状改善更明显。谷氨酸水平和GABA受体可用性在治疗后未发生显著变化。

抗抑郁治疗新突破:疗效优于艾司西酞普兰?近2年最新研究

2025 年数据显示中国抑郁障碍患者增多,传统药物有局限。裸盖菇素在抗抑郁上潜力大,多项研究证实其疗效,但尚未获批,仍面临诸多挑战。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中国学者揭示氯胺酮抗抑郁机制新突破:介观全脑波动分析揭示神经振荡与网络动力学变化

CSDS抑郁小鼠在BLA等8个脑区呈现高θ波段神经振荡紊乱和全脑网络效率降低。氯胺酮通过增强PrL-vHPC信息流和全局效率快速改善症状,机器学习模型显示网络特征对疗效判别的AUC达0.9523。

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的纵向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及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

研究未发现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间的显著时间关联,BMI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成年女性中尼古丁使用可能增加抑郁症状风险,但其他群体无此效应。

论著|慢性失眠障碍共病抑郁症患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记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探究ICD患者客观记忆功能和促炎症细胞因子改变及其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