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Clin Invest 北京大学付毅/孔炜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王利合作揭示血管内膜CX3CR1+巨噬细胞促进胸主动脉瘤的新机制

2025-01-18 论道心血管 论道心血管 发表于陕西省

该研究解析了胸主动脉瘤的炎症致病新机制,发现血管内膜CX3CR1+巨噬细胞通过释放致炎因子TNF-α和IGF1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加重胸主动脉瘤的进展。 

2025年1月16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付毅研究员团队与孔炜教授团队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利教授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nhibition of Aortic CX3CR1+ Macrophages Mitigates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Progression in Marfan Syndrome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胸主动脉瘤的炎症致病新机制,发现血管内膜CX3CR1+巨噬细胞通过释放致炎因子TNF-α和IGF1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加重胸主动脉瘤的进展。 

图片

主动脉瘤是一类发病急骤、预后凶险、病死率高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临床尚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策略。主动脉瘤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胸主动脉瘤(TAA)与腹主动脉瘤(AAA),二者在风险因素、遗传多态性以及组织学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中,腹主动脉瘤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而胸主动脉瘤则被认为多与遗传因素相关,是一种血管本身的退行性病变。尽管胸主动脉瘤病理组织中存在炎症细胞浸润,但免疫细胞是否参与胸主动脉瘤发生发展一直存在争议。马凡综合征是一种因fibrillin-1基因突变引发的常染色体显性结缔组织遗传病,胸主动脉瘤是其最致命的症状。该研究以马凡工具小鼠(Fbn1C1041G/+小鼠)为模型,通过单细胞测序与流式分析在胸主动脉瘤组织中发现一群高表达CX3CR1的巨噬细胞,这类细胞在MFS小鼠和患者的主动脉内膜显著富集。利用白喉毒素及其受体表达体系消除主动脉CX3CR1+细胞,可有效延缓Fbn1C1041G/+小鼠的胸主动脉瘤进展,证实了其在胸主动脉瘤发病中的关键作用。 

图片

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CX3CR1+巨噬细胞通过释放炎症因子TNF-α和IGF1,以旁分泌方式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炎症,进而促进胸主动脉瘤发生发展。该研究还明确了内膜CX3CR1+巨噬细胞源自循环单核细胞。通过骨髓移植和联体共生实验发现,抑制CCR2介导的单核细胞招募,可减少CX3CR1+巨噬细胞积累,缓解胸主动脉瘤进展,且CCR2抑制剂对已形成的动脉瘤也有治疗效果。 

图片

此前对马凡综合征相关胸主动脉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而此项研究揭示了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特别是CX3CR1+巨噬细胞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为理解胸主动脉瘤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该研究提出的靶向内膜CX3CR1+巨噬细胞的抗炎策略也为马凡综合征相关胸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潜在新方案。 

图片

北京大学医学部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博士后黄佳琪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付毅研究员和孔炜教授、中国科学院阜外医院的王利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的刘皓医师与朱俊明主任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此外,该项工作获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血管重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玉琳教授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李伟主任的支持与帮助。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以及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的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jci.org/articles/view/178198#SEC5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8712, encodeId=ddba2248e123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7b9b840867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胸主动脉瘤#</a> <a href='/topic/show?id=00ad55344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X3CR1#</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534, encryptionId=00ad553441, topicName=CX3CR1), TopicDto(id=84086, encryptionId=7b9b8408670, topicName=胸主动脉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an 18 22:27:41 CST 2025, time=2025-01-18,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1-18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STTT:中国医学科学院刘德培/陈厚早/王利发现SIRT6是胸主动脉瘤的表观遗传抑制因子

研究结果表明SIRT6通过表观遗传学抑制血管炎症和衰老来保护TAA,为TAA治疗的潜在表观遗传学策略提供了见解。

JAHA:胸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夹层与胸血管内主动脉修复术后预后的关系

在TEVAR后,与DTA相比,出现TBAD的患者有更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死亡率和费用。接受TEVAR的患者早期再入院的发生率很高,与DTA相比,接受TEVAR治疗的TBAD患者情况更糟。

EHJ:北京大学孔炜/丛馨发现靶向内皮紧密连接处,以预测和保护胸主动脉瘤和夹层

内皮紧密连接(TJs)的改变是否导致胸主动脉瘤和夹层(TAAD)的形成,并作为早期指标和治疗靶点仍然是未知的。

拆除血管上的“炸弹”,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推出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基因检测及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主动脉夹层发病急骤,病情凶险,后果严重,堪称血管上的“炸弹”。近日,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在我刊发布了《遗传性胸主动脉瘤/夹层基因检测及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Circ Genom Precis Med :四类心脏病应考虑基因检测!美国心脏协会声明

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一项关于针对遗传性心血管病基因检测的科学声明。该声明指出,某些心血管病与遗传有关,发现遗传性心脏病有助于帮助患者和医生制定治疗决策、评估风险和管理。

Eur Respir J: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与胸主动脉瘤进展的关系

OSA可能是TAA扩展中等但独立的危险因素,因此可能导致威胁生命的主动脉疾病并发症。

STTT:刘德培/陈厚早/王利教授团队揭示Sirt6在胸主动脉瘤中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Sirt6在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中有抑制炎症、维持内皮稳态和保持血管平滑肌表型的作用。然而,Sirt6在动脉瘤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Eur Heart J 华中科技大学夏家红教授团队揭示激动PIEZO1分子治疗马凡综合征胸主动脉瘤的新机制

该研究国际上首次揭示了PIEZO1在马凡综合征胸主动脉瘤的作用及详细机制,为未来马凡综合征TAA治疗靶点的探究提供了可能性。 

European Radiology:CT血管造影三维生长图评估升-胸主动脉瘤的主动脉弓累及

血管变形制图(VDM)是一项最近发展起来的技术,仅使用常规临床心电图(ECG)-门通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就能提供高精度(误差< 1mm)的胸主动脉生长三维评估。

Radiology:血管形变映射可定量评估胸主动脉瘤患者主动脉变化

VDM为CT监测胸主动脉瘤患者提供了可靠、全面的三维主动脉生长和生长形态定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