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 置管术后并发淋巴渗液该怎么处理?
2025-06-20 梅斯肿瘤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PICC 术后淋巴渗液虽不常见,但其渗液不止可致反复换药、感染甚至拔管。其典型特征为清亮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渗出,处理需准确识别、局部处理、改良包扎等。
在静疗领域,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因其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随着PICC技术的普及,术后淋巴渗液这一并发症也逐渐进入临床视野——它虽不常见,却可能因渗液不止导致反复换药、感染甚至拔管,让医护人员和患者倍感困扰。
01 淋巴渗液的识别
某儿科病房收治了一名4岁10月的患儿,因“放疗后骨髓抑制”行左上臂PICC置管。术后第5天,护士发现穿刺点出现淡黄色透明渗液,凝结在导管周围,与输液无关,且无红肿热痛。经诊断为淋巴液渗漏。
类似的案例也见于57岁肺癌患者。该患者在置管3天后出现穿刺点持续渗液,每天需更换敷料,家属情绪焦虑,甚至考虑拔管。
淋巴渗液的典型特征包括:
-
外观:清亮或淡黄色透明液体,无异味
-
规律:与输液无关,呈持续性或间断性渗出
-
体征:穿刺点周围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
-
位置:常沿导管走向外渗,可伴穿刺点瘀斑
02 原因分析
淋巴渗液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自身因素: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消耗、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原因,皮肤及皮下组织松弛,血管壁弹性降低,容易发生淋巴渗液。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也可能影响淋巴渗液的发生。
置管技术因素:置管过程中,若对解剖位置不熟悉、反复穿刺或扩皮切口过大,均可能损伤淋巴管,导致淋巴渗液。尽管目前多采用 B 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但淋巴管在超声下难以辨认,仍无法完全避免淋巴管的损伤。
导管维护因素:导管维护不当,如敷料更换不及时、加压包扎力度不足等,也可能导致淋巴渗液的发生。此外,患者置管侧肢体的活动度、体位等也可能影响淋巴渗液的情况。
03 该怎么处理?
针对 PICC 置管术后并发淋巴渗液的情况,临床医生应采取以下处理策略:
准确识别淋巴渗液:
-
淋巴渗液通常表现为穿刺点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渗出,与冲管操作无关,缓慢流出,且穿刺点周围皮肤完整、潮湿。
-
需排除其他可能的并发症,如感染或导管破裂等。
局部处理与敷料选择:
-
皮肤准备:局部皮肤采用碘伏消毒 3 遍后,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充分待干。
-
敷料使用:可选用藻酸盐敷料进行局部处理。藻酸盐敷料具有高吸收性能,能在创面上形成柔软、潮湿的半固体物质屏障,减少感染机会,并促进伤口愈合。将藻酸盐敷料对折再对折后,用无菌剪刀将敷料中间剪开一半,导管沿剪开处取出,U 型摆放,外用 IV3000 透明薄膜敷料固定。
-
更换频率:根据渗液量及敷料吸收渗液情况,每日或隔日更换敷料,以保持穿刺点的清洁与干燥。
改良包扎法:
-
对于轻度和中度渗液,可采用改良包扎法。即在藻酸盐敷料外,再加贴一块对折的纱布块,并用自粘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包扎。这样既能增加渗液吸收量,又能加强局部加压力度,促进创面愈合。
-
绷带缠绕时采用 8 字缠绕法,松紧度以能放一指为宜。同时,观察患者穿刺侧上肢变化,及有无苍白、发紫、肿胀等现象,随时调节自粘弹力绷带的压力。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淋巴渗液的原因、处理方法和预后情况,减轻其焦虑情绪。
-
指导患者保持置管侧肢体的适度活动,避免长时间下垂和负重等导致渗液渗血的行为。
必要时拔管:
-
对于渗液量大、持续时间长且经上述处理无效的患者,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治疗需求和导管功能状态,必要时拔除导管。
-
拔管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04 总结
PICC 置管术后并发淋巴渗液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种挑战。通过准确识别淋巴渗液、采取合理的局部处理与敷料选择、应用改良包扎法、加强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以及必要时拔管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淋巴渗液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龚雪,王春光,等. 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淋巴渗液 1 例.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4,31(4):257-261.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PICC# #淋巴渗液#
15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