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急救药”再添新证!《柳叶刀》子刊:给药更方便的替奈普酶,疗效与标准治疗相当

2024-11-05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上海

文章表示,本次试验提供了替奈普酶在独立功能恢复方面可能优于阿替普酶的弱证据,更新了替奈普酶优效性界值范围,考虑到替奈普酶给药更为方便,在院间转运患者时,可优先考虑替奈普酶。

卒中,俗称“中风”,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类型卒中的80%,静脉溶栓是最主要的恢复血流的措施。当前,阿替普酶是静脉溶栓中的标准药物治疗方法。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仅有3个氨基酸存在差异,其作用机制已得到证实。相比于阿替普酶,替奈普酶给药方便,可在5~10 s内单次静脉推注给药,无需使用静脉输液泵,有利于治疗。

近日,The Lancet Neurology发表ATTEST-2研究结果,表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后的4.5 h内,使用替奈普酶患者的相关功能结局非劣效于使用阿替普酶。文章表示,本次试验提供了替奈普酶在独立功能恢复方面可能优于阿替普酶的弱证据,更新了替奈普酶优效性界值范围,考虑到替奈普酶给药更为方便,在院间转运患者时,可优先考虑替奈普酶。

图片

截图来源:The Lancet Neurology

这是一项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开放标签试验,并进行了盲法终点评价。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5月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症状发作在4.5 h内的成人患者1777例。研究人员将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0.9 mg/kg,892例)或替奈普酶(0.25 mg/kg,885例),其中阿替普酶给药方式为10%静脉推注,剩下90%在1 h内静脉输注完毕(最大剂量为90 mg);替奈普酶则静脉推注给药(最大剂量25 mg)。

研究主要结局为第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不同分值的人群占比分布情况(mRS,分值从0~6,分值越高,患者症状越严重),其中替奈普酶组mRS评分0~6分患者数量分别为122例、247例、196例、99例、73例、27例和68例,而阿替普酶组mRS评分0~6分患者数量分别为122例、230例、184例、115例、69例、36例和75例(OR=1.07,95%CI:0.90~1.27,P<0.0001,95%CI下限大于研究预设的非劣效界值的OR=0.75),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症状发作在4.5 h内的成人患者疗效方面,替奈普酶非劣效于阿替普酶。进一步研究未能显示替奈普酶优于阿替普酶(P=0.43)。

图片

▲替奈普酶组(上)和阿替普酶组(下)第90天mRS评分各分值患者比例分布情况(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次要结局为第90天神经功能恢复特别好的患者比例(mRS 0~1分),其中替奈普酶组和阿替普酶组mRS 0~1分患者比例分别为44%(369/832)和42%(352/831)(绝对差异2.03%,95%CI:-2.71%~6.77,P=0.0018,95%CI下限大于研究预设的非劣效界值-5%),即替奈普酶组第90天神经功能恢复特别好的患者比例非劣效于阿替普酶组,但未能证明其优于阿替普酶(P=0.40)。其他次要结局,如第90天独立神经功能恢复、24小时早期主要神经功能改善等,二者对比均无显著差异。

安全性方面,替奈普酶组和阿替普酶组分别有68例(8%)和75例(8%)患者死亡,20例(2%)和15例(2%)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37例(4%)和26例(3%)发生2型脑实质性血肿、94例(11%)和78例(9%)发生治疗后颅内出血、13例(1%)和6例(1%)发生明显颅外出血、各有6例(1%)发生血管性水肿。尽管替奈普酶组颅内和颅外出血事件数量多于阿替普酶组,但两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总之,ATTEST-2试验结果证实了替奈普酶在治疗缺血性卒中发作4.5小时内的效果非劣效于阿替普酶。未来需进一步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来证实替奈普酶的疗效,以及探索在更晚的时间窗内或未知发作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资料

[1] Muir KW, Ford GA, Ford I, et al. Tenecteplase versus alteplase for acute stroke within 4·5 h of onset (ATTEST-2): a randomised, parallel group, open-label trial. Lancet Neurol. 2024 Nov;23(11):1087-1096. doi: 10.1016/S1474-4422(24)00377-6.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35410, encodeId=442622354102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b64035999c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卒中#</a> <a href='/topic/show?id=c77e6034264'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替奈普酶#</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7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5999, encryptionId=b64035999ca, topicName=卒中), TopicDto(id=60342, encryptionId=c77e6034264, topicName=替奈普酶)],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Nov 05 23:43:34 CST 2024, time=2024-11-05,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4-11-05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2024 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建议加强血压目标,并引入一种新的血压升高类别,以更好地识别有心脏病发作和卒中风险人群

2024年版指南将重点放在强化治疗目标上,将其作为管理大多数患者的第一步,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或患者无法耐受治疗时才选择退出这一目标,这代表了以往欧洲指南的范式转变。

治疗颅内动脉狭窄、预防再中风,首次证明球囊优于药物!天坛医院团队领衔研究问鼎JAMA

数据显示,对于症状性ICAS(sICAS)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单纯球囊扩张术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后续复发和死亡风险。

Lancet重磅综述:中风急救,发病24小时患者也可从血管内治疗中获益

对于LVO卒中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有着显著的变化。临床试验数据的更新、血管内治疗器械和技术的进步、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的扩展,以及血管内治疗成像技术的发展,都提高了临床治疗LVO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快速识别卒中的现场方法(FAST原则,也称快速视动跟踪测试)

快速识别卒中的现场方法(FAST原则,也称快速视动跟踪测试)

取栓前先保护脑细胞,可进一步减残

今年的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了卒中治疗领域的新进展:取栓前联合脑细胞保护剂依达拉奉右莰醇,可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致残率。

卒中患者改良SOAR量表 (mSOAR评分)

卒中患者改良SOAR量表 (mSOAR评分)

JAHA:强化降压达到<140 mmHg,高血压患者就无需太担心卒中风险

研究支持强化降压以实现收缩压<140 mmHg的治疗目标,治疗达标则无需过于担心用药剂量对卒中的影响。

【综述】节律性听觉刺激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RAS在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Nat Med:抗凝治疗在降低非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卒中风险中的作用

关于非心脏手术后POAF的临床病程及其与卒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风险的关系的文献有限。这些结果表明POAF是可预测的,并且与术后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术后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有关。

European Radiology:可预测卒中发作时间的放射组学模型

双能计算机断层扫描(DECT)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新型成像技术,与传统CT相比,DECT重建的虚拟单能(VM)和虚拟无对比(VNC)图像已被用于优化脑梗死的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