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 Spine J: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夹心椎骨折预测列线图的构建
2025-06-08 医路坦克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PVA)后形成的夹心椎(SDV;位于两个骨水泥填充椎体之间的未骨折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年攀升。疏松的骨小梁结构导致骨强度下降,进而增加骨折风险。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是老年人群中的常见骨骼疾病,常引发剧烈腰痛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增约140万例OVCFs。仅在中国,每年用于OVCFs治疗的费用就高达数亿美元,沉重的经济负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
经皮椎体强化术(PVA),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因其微创优势和显著疗效,被广泛应用于OVCFs的治疗。该技术通过向椎体内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材料,以增强椎体的刚度和稳定性。然而,研究发现,PVA术后邻近椎体承受的应力负荷显著增加,其骨折风险远高于其他椎体。其中,夹心椎(SDV;位于两个骨水泥填充椎体之间的未骨折椎体)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邻近椎体,其预后一直是骨科医生关注的焦点。夹心椎骨折(SDVF)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已有研究证实,年龄、骨密度(BMD)、术后夹心骨折节段后凸角(PKASFS)及骨水泥分布等与SDVF相关。但由于各因素权重不同,仅凭既往研究难以精准预测特定患者的SDVF发生概率。列线图(Nomogram)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多个潜在影响因素,构建预测SDVF发生的列线图模型,以期为临床治疗和风险识别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7月至2023年7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巴南医院接受PVA治疗并形成SDV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1年随访期间SDV是否发生骨折,将患者分为骨折组和对照组。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筛选独立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并转化为在线计算器。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适用性。最后,采用另一中心数据进行外部验证,并通过Bootstrap法进行内部验证。
影像学参数的测量。注:(A)邻近SDV的上级和下级椎骨形成的角度称为PKASFS。(B)骨水泥固定椎骨的AP比率计算为前壁高度(A)除以后壁高度(P),AP比率计算为两个比率的平均值:(A轴/P轴+ A轴/P轴)/2。(C)LL从L1的上级终板测量到S1的上级终板,TK从T4的上级终板测量到T12的下层终板。缩略语:SDV,夹层椎体; PKASFS,夹层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 AP,前后位; LL,腰椎前凸; TK,胸椎后凸
夹层椎骨的节段性影像学表现。(A)SDV相邻椎体呈海绵状骨水泥固定。(B)SDV相邻椎体呈块状骨水泥固定。(C)SDV相邻椎体分别呈海绵状和块状骨水泥固定。(D)骨水泥渗漏至SDV下椎间隙。(E)SDV相邻椎体双侧骨水泥加固。(F)分别在SDV中的相邻椎骨的双侧和单侧加固。(G)SDV相邻椎体中的单侧骨水泥加固。缩写:SDV,三明治椎骨
研究人群的基线特征
一名79岁SDVF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成像。(A-B)SDV形成前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C-E)T1加权、T2加权和T2加权脂肪抑制MRI显示L1相邻椎体新鲜压缩骨折(上级和下级)。(F-G)术后第1天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显示L1节段的SDV。(H-I)术后第20天,患者出现复发性疼痛。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显示SDV疑似骨折。(J-L)T1加权,T2加权,T2加权脂肪抑制MRI显示L1椎体骨折伴骨髓水肿。缩写:SDVF,夹层椎体骨折; SDV,夹层椎体
一名70岁非SDVF患者的术前和术后成像。(A-B)SDV形成前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C-E)T1加权,T2加权,T2加权脂肪抑制MRI显示L2相邻椎骨新鲜压缩骨折(上级和下级)。(FG)术后第1天的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显示L2节段的SDV。(H-I)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报告没有腰痛,随访腰椎DR和CT显示没有新骨折的证据。(J-L)术后1年随访时,T1加权、T2加权和T2加权脂肪抑制MRI显示L2无明显信号异常。
验证和培训队列的预测因子比较
多变量logistic回归的结果。缩略语:BMD,骨矿物质密度; PVA,经皮椎体强化; PKASFS,夹层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
一年内预测SDV骨折的诺模图。
备注:(A)诺模图显示了模型的四个独立预测因子,横坐标是分配给预测因子的图形分数。这四个分数的总和在“总分”轴上生成一个图,下面的相应值表示骨折的概率。(B)可以在基于Web的动态计算器中选择四个独立预测因子的结果,缩略语:BMD,骨矿物质密度; PVA,经皮椎体增强; PKASFS,夹层骨折节段术后后凸角
诺模图的验证。图A、B和C来自训练队列,图D来自验证队列。(A)训练队列的ROC曲线。红点是模型具有最佳灵敏度和特异性时的阈值概率。(B)诺模图的校准曲线。理想线表明预测概率与骨折的实际发生完全一致,表观直线反映了所建模型的预测性能,而这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模型的实际一致性。(C)诺模图的决策曲线分析。
X轴表示阈值概率,Y轴表示净效益,当诺模图的净效益大于相同阈值下的All和None线时,模型具有更好的临床适用性。(D)验证队列的ROC曲线。缩写:ROC:受试者工作特征; AUC:受试者工作特征下的面积
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59例患者,其中36例在1年内发生SDV骨折。多因素分析显示,低骨密度(BMD)(OR=4.264,95% CI:2.245–8.098,P<0.001)、PVA手术节段数>3个(OR=3.703,95% CI:1.399–9.801,P=0.008)、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OR=4.051,95% CI:1.573–10.430,P=0.004)、术后夹心骨折节段后凸角(PKASFS)>10°(OR=8.273,95% CI:2.991–22.881,P<0.001)以及腰椎前凸角与胸椎后凸角差值(LL-TK)<0°(OR=3.701,95% CI:1.523–8.994,P=0.004)被筛选为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模型AUC为0.881(95% CI:0.829–0.933)。校准曲线和DCA分析证实,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实际一致性和临床适用性。外部验证的AUC为0.859(95% CI:0.788–0.930),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
总之,BMD、PVA手术节段数、抗骨质疏松治疗、PKASFS及LL-TK是SDV术后1年内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模型具有优异的预测效能。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列线图模型# #经皮椎体强化术# #夹心椎骨折#
19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