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脑卒中研究进展汇编

2022-11-08 brainnew神内神外 神经新前沿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近期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孙文主任和张翰弘博士制作了关于卒中治疗与预防的宣传视频,视频以大爷患病为视角展示患病原因、治疗经过等,后以医生为大众普及卒中的相关知识。经授权brainnews神内神外发布。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血运重建和血管生成作为持续侧支循环的底物,在确定大血管闭塞(LVO)引起的急性缺血性中风(AIS)的严重程度和临床结果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发辅助生物标志物以帮助识别和监测侧支状态将有助于中风的诊断和预后。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王伟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发表了研究论文。

该研究为了筛选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该研究中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以确定 AIS中由于具有不同侧支状态的LVO引起的那些不同的血浆蛋白谱。该研究证明了FSAP抑制剂高分子量透明质酸(HMW-HA)增强了促血管生成血管因子,改善了脑血屏障的完整性,并促进了缺血新形成的脑微血管,从而改善了神经功能。FSAP可能代表LVO后侧支状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以及在卒中治疗中探索的有希望的治疗靶点。缺血性卒中是造成认知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神经元凋亡。四面体骨架核酸(tFNAs)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多种生物功能,四川大学林云锋研究员对于tFNA在缺血性中风中的神经元保护性能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tFNA会通过干扰体外缺血级联反应(兴奋性毒性和氧化应激)以阻止由氧-葡萄糖剥夺/再氧化引起的神经元(SHSY-5Y细胞)凋亡,有效改善缺血半球微环境,从而逆转神经元损失。这一研究充分证明了tFNA是一种安全的多功能纳米神经保护剂,其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策略。该研究结果发表在ACS Nano 上。设计能够清除脑缺血卒中再灌注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并减轻神经损伤的抗氧化药物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策略之一。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安定教授和陈填烽教授合成了一种仿生型Mn3O4纳米酶(HSA-Mn3O4),并将其用于抑制缺血卒中再灌注诱导的神经系统损伤。

该纳米系统具有降低炎症水平、延长的体内循环时间和强效清除活性氧等性能,对脑组织缺血卒中和再灌注损伤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能力。

5,Stroke:脑中风后低血压,或增加死亡风险

高血压(BP)是中风和继发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的一个公认的危险因素。然而,缺血性卒中后降低血压的具体目标,特别是在老年人中,仍然不确定。为此,波斯顿大学的Hugo J. Aparicio等人,在美国缺血性卒中退伍军人的大型观察队列中调查了卒中前血压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与正常血压相比,卒中前低血压与卒中后的死亡率有关,特别是在至少有一种合并症的患者中。该研究结果发表在Stroke 上。

6,Stroke:明显血管堵塞的轻微脑中风患者,大脑影像有何特点

大多数缺血性卒中患者都有轻微或短暂的神经系统症状。尽管看起来是良性表现,但在3个月的随访中,这些患者中有高达1/3的人死亡或残疾。大约15%的轻度卒中患者在无创血管成像上有明显的颅内闭塞。鉴别颅内闭塞的轻度卒中患者,如果不进行再灌注治疗,这些患者不太可能重新通畅。

藉此,迈阿密大学的H. Lee Lau等人在Stroke 上发表了一篇研究。研究发现与中度/重度卒中相比,可见颅内闭塞的轻度卒中有不同的血管闭塞模式,但血栓渗透性相似。较高的血栓渗透性和阿替普酶的使用与成功再通有关,尽管大多数没有再通。

7,中国人群大型研究!NEJM:食用“替代盐”显著降低脑卒中、心血管发病率及死亡率!

据统计,中国人平均盐摄入量达到10.5克/天,远远超过WHO建议的5克/天,位居世界前列。减盐的措施也就很难长期坚持和推广,因此低钠高钾的替代盐就应运而生。替代盐由75%的氯化钠和25%的氯化钾构成,口味与普通盐相似,但钠含量明显减少。

近期,由北京大学及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领衔的团队,在NEJM 上公布了于2021年完成的中国人群“替代盐与脑卒中关系研究”结果,证明高血压患者食用替代盐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且安全性良好。

8,Stroke:妊娠期/产褥期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

尽管很少见,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一种与妊娠和产后早期相关的灾难性并发症。导致孕妇发生脑梗死的潜在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静脉淤滞,这些因素导致高凝生理状态。孕妇和产后妇女在接受任何急性再灌注治疗(溶栓、血管内或导管治疗)后短期疗效相似,但该研究并未评价机械血栓切除术(MT)本身。

近日发表在Stroke 上的一篇研究利用美国全国住院患者样本数据,验乞了妊娠和产后期间血管内MT的疗效。研究发现,MT是妊娠期和产后AIS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接受MT治疗的孕妇和产后妇女在住院期间没有出现死亡或流产。

9,Stroke: 脑卒中前运动障碍, 行血管内治疗,其结局如何?

大血管闭塞在所有急性卒中病例中约占三分之一,预示着比没有大血管闭塞的卒中预后更差。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采用血管内血栓切除术(EVT)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并改善功能预后。自2015年发表关键性试验以来,人们一直关注扩大EVT的患者选择。

近日,耶鲁大学的Rachel Beekman等人利用大型的全国性卒中登记册来描述真实世界中的卒中前行动障碍(PSMI),在接受EVT治疗的患者中的频率。研究发现虽然PSMI患者的程序性不良后果并不高,但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这一人群的临床益处。

10,JAHA:隐源性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患病率的区别

脑血管疾病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尽管活动性癌症通过多种病理状况导致缺血性卒中,包括可归因于Trousseau综合征的血栓栓塞,但卒中与非活动性癌症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

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JAHA 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通过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发现癌症患者在隐源性卒中中并不少见。虽然活动性癌症患者有更多的多发性梗死,但非活动性癌症患者伴有更多的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来源,可能导致动脉性卒中。

11,指南共识 | 卒中后失语如何管理,来看最新中国专家共识

卒中后失语(PSA)指卒中导致优势大脑半球语言功能区受损而引起的获得性语言障碍,出现自发讲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六个部分语言功能不同程度受损。目前国内对PSA临床管理经验相对不足。

为促进临床医师和康复治疗师更加规范、系统、全面评PSA,并对其进行个体化康复治疗,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指南,全面复习PSA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国内临床实际情况,编写了中国PSA临床管理专家共识,在介入时机、临床管理、康复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参考标准。

12,Neurology:小血管疾病进展对卒中后长期认知和功能变化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与脑卒中后痴呆和依赖性有关。然而,白质高信号可在卒中后减少或增加,对认知能力下降的预测并不精确。近日,Neurology 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招募了轻微缺血性卒中后三个月内的患者,评估了白质高信号变化、认知和功能之间纵向的相互关系。

研究发现,卒中后,波动的白质高信号意味着卒中后一年时而不是基线的白质高信号体积与同时期的认知评分密切相关。卒中后认知和独立性的共同纵向下降是痴呆诊断的核心,与白质高信号量的增加相关。

13,JAMA Network Open:中国研究发现哺乳时间长的妈妈脑卒中风险低

以前的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哺乳期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联系。然而,很少有研究探讨哺乳与中风亚型之间的关系。过往研究发现,哺乳期较长与中风风险较低相关,但哺乳期与中风不同病理亚型(如缺血性中风、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系并未得到评估。为此Ziyang Ren等在JAMA Network Open 杂志发表了研究文章。

该研究发现,与从未哺乳过的绝经后妇女相比,哺乳期至少7个月的妇女发生缺血性中风和脑出血的风险较低。哺乳与卒中风险的降低显著相关,特别是缺血性卒中,这强调了促进母乳喂养作为卒中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的重要性。

14,stroke:脑中风,血管内治疗近年来的治疗效果,形势喜人!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LVO)约占所有缺血性脑卒中的1%,与高致残率和死亡率有关。由于血管内治疗(EVT)已被证明对前循环的大血管闭塞中风是安全和有效的,因此似乎有必要将其推广到后循环。然而,最近对基底动脉闭塞(BAO)卒中患者的试验并没有显示EVT比最佳医疗管理更有优势。

近日,几个荷兰卒中干预中心参加了BASICS试验(基底动脉国际合作研究),该试验在随机设置中测试了EVT对BAO患者的疗效。 研究发现尽管死亡率很高,但通过EVT治疗PCS可以获得较高的临床效果和成功的再灌注率。

15,Stroke:明显血管堵塞的轻微脑中风患者,大脑影像有何特点

大多数缺血性卒中患者都有轻微或短暂的神经系统症状。尽管看起来是良性表现,但在3个月的随访中,这些患者中有高达1/3的人死亡或残疾。大约15%的轻度卒中患者在无创血管成像上有明显的颅内闭塞。

近日,迈阿密大学的H. Lee Lau等人在Stroke 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发现与中度/重度卒中相比,可见颅内闭塞的轻度卒中有不同的血管闭塞模式,但血栓渗透性相似。较高的血栓渗透性和阿替普酶的使用与成功再通有关,尽管大多数没有再通。需要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估新的溶栓剂和血管内治疗对这一人群的疗效。

16,STTT | 四川大学雷鹏/董飚/戴伦治发现缺血性卒中的潜在治疗靶点

缺血性中风对人类,尤其是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重大危险。干预措施只能去除凝块,缺血性中风期间神经元死亡的机制仍存在争议。铁死亡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各种器官缺血后细胞死亡的一种机制。近日四川大学雷鹏,董飚及戴伦治共同通讯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发表了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告丝氨酸蛋白酶凝血酶通过促进花生四烯酸动员和随后的铁死亡基因酰基辅酶A合成酶长链家族成员4(ACSL4)的酯化来引发铁死亡信号传导。凝血酶-ACSL4 轴可能是改善缺血性卒中期间铁死亡神经元损伤的关键治疗靶点。

17,脑卒中后跌倒如何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来看最新专家共识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脑卒中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为了对脑卒中后跌倒更具科学认识,多位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文献及指南制定了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旨在更好促进脑卒中后跌倒的防治及规范管理。

该共识提倡各方位的共同努力、政策的完善落实和新技术的应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综合、个体化干预等管理措施,减少跌倒患者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该共识于近日发表在《临床医学杂志》上。

18,Neurology:小血管疾病进展对卒中后长期认知和功能变化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白质高信号严重程度与脑卒中后痴呆和依赖性有关。然而,白质高信号可在卒中后减少或增加,对认知能力下降的预测并不精确。近日,Neurology 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招募了轻微缺血性卒中后三个月内的患者,发现卒中后,波动的白质高信号意味着卒中后一年时而不是基线的白质高信号体积与同时期的认知评分密切相关。卒中后认知和独立性的共同纵向下降是痴呆诊断的核心,与白质高信号量的增加相关。

19,JAMA子刊:2万多人的研究发现,LDL-C小于1.8 mmol/L可能会降低复发性中风

近期,发表在JAMA Neurology 上的一项荟萃分析发现,有缺血性中风病史的患者中,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他汀类药物疗法可能降低复发中风的风险,但出血性中风的风险却增加。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卒中病史的患者,以他汀为基础的强化降脂治疗,LDL-C水平降至<1.8 mmol/L,能降低复发性卒中风险,但仅限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20,中文解读|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筛查和肺炎的预测因素分析:来自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SCA)的研究结果

卒中是我国居民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其中缺血性卒中(AIS)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吞咽困难被认为是肺炎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做好吞咽困难的识别和管理是提高卒中患者预后的关键。近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拥军教授团队在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 上发表了相关新研究。

研究发现,年龄大、男性、病情重、合并冠心病或房颤均与AIS患者肺炎的发生有关,其中吞咽困难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尽管吞咽困难筛查已成为AIS患者的常规干预措施,但我国各地区的临床执行情况不一致,总体执行率虽有提高,但仍低于国际水平。研究认为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推广AIS的医疗质量改进方案以消除地区差异,特别是对西部地区。

21,重复经颅磁刺激患侧前额叶背外侧对亚急性期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认知功能障碍和抑郁是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导致日常生活功能恢复缓慢。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 已成为中风后遗症神经系统恢复的替代治疗途径,刺激左侧前额叶背外侧(DLPFC)的rTMS疗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在左侧DLPFC上使用rTMS治疗可增强中风患者的工作记忆和执行功能。然而,研究rTMS对右侧 DLPFC影响的临床研究相对不足。

近日发表在Front Neurol 上的一篇研究文章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探讨同侧DLPFC的rTMS疗法对亚急性期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侧DLPFC的高频rTMS疗法对认知恢复有益。此外,接受左侧DLPFC高频rTMS疗法的亚急性期患者可以缓解抑郁。

22,Lancet:血管内治疗术中给予阿司匹林或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经过血管内治疗后,许多患者尽管达到了快速且成功地血管造影再灌注,但症状仍无法恢复。抗栓药物通常用于减少血栓并发症,围手术期给予抗血栓药物可能会提高血管造影再灌注和微血管再灌注。然而,阿司匹林和肝素的潜在益处尚不清楚,包括围手术期使用这些药物是否会增加了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近日,来自荷兰的Wouter van der Steen等在Lancet 上公布了MR CLEAN-MED试验结果,发现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高于未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作者认为,在血管内卒中治疗期间,围手术期静脉注射阿司匹林和普通肝素均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有关,没有证据表明对功能结局产生有有益影响。

23,European Radiology:这一影像学指标,成为了急性卒中出现恶性脑水肿的新兴预测手段!

脑水肿(CED)是缺血性卒中大血管闭塞(LVO)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恶性脑水肿(MCE)在发病后2至5天达到高峰,可导致不可逆的组织损伤、脑血流不足、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因此,确定CED的早期风险因素可有助于提高MCE患者的预后。

近日,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 杂志的一项研究利用自动-ASPECTS技术,对入院时非增强CT和CTA-SI进行的自动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量化所产生的早期受影响区域的定量病变净水摄取量可以对具有急性LVO后发生脑水肿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此外,CTA-ASPECTS-NWU是MCE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这为该类患者的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支持。

24,Autophagy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邢世会/曾进胜教授研究团队在自噬与卒中远隔部位血管新生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邢世会和曾进胜教授研究团队在自噬与卒中远隔部位血管新生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发现局灶性皮质梗死后,同侧丘脑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Nogo-A上调并激活其血管上Δ20受体S1PR2通路。运用基因沉默技术阻断Nogo-A/S1PR2信号通路能够显著抑制丘脑血管内皮细胞自噬激活,促进血管新生。

研究进一步证实Nogo-A/S1PR2通过促进自噬启动和抑制自噬体降解调控血管自噬流水平。该研究首次阐明Nogo-A通过调节血管自噬活动影响脑梗死后远隔部位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为卒中后远隔损害的防治和改善神经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25,Nat Cardio Res | 岳丽霞团队揭示TRPM2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分子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动脉粥样硬化及其所导致的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人群中最常见的死因。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特征为斑块内泡沫细胞的形成。浸润的巨噬细胞在过度吞噬沉积的脂质(oxLDL)后转变为高度促炎的泡沫细胞,因此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可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一条新思路。

TRPM2广泛表达于髓系细胞内,并且TRPM2所介导的钙离子内流对于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炎性激活至关重要。但是TRPM2是否参与调节泡沫细胞的形成仍然不清楚。近日,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岳丽霞团队在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揭示了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及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相互促进激活的正反馈环路。抑制TRPM2将同时抑制CD36与TRPM2所介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从而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新策略。

26,BMJ:服用抗多巴胺能止吐药可导致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

在大型观察性研究中,中枢抗多巴胺能抗精神病药物可增加患者缺血性中风风险,特别是老年和痴呆人群。目前临床上还广泛使用非抗精神病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近日发表在BMJ 上的一篇研究开展病例对照以确认抗多巴胺能止吐药(ADA)使用相关的缺血性卒中风险。研究发现,使用抗多巴胺能止吐药与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相关,其中美托哌丙嗪和甲氧氯普胺的风险最高。

27,打太极可以延缓认知衰退!多项研究显示对健康还有更多好处……

近些年来,陆续有研究关注到打太极有益于认知、运动功能、体重等健康因素。近日,有两项由中国团队主导的研究,分别揭示了打太极的更多好处——帮助延缓认知衰退,以及帮助卒中患者康复。其中一项发表于Alzheimer’s & Dementia 的研究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科学家发现太极+认知训练组和认知训练组的整体认知水平均得到了提升,其中太极+认知训练组提升更明显。

在另一项发表于Stroke 的研究中,由香港城市大学领导的团队揭示了打太极对于卒中幸存者的帮助。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坐式太极,发现进行3个月的坐式太极训练后,卒中幸存者的手与手臂力量得到了提升,在坐立时的平衡控制能力、肩膀活动范围也优于对照组。

28,Neuron:新技术为预防中风导致的神经元死亡提供了新途径

尽管中风影响广泛,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日,来自康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euron 上发表了一篇新研究。中风损伤是在氧化应激条件下,一种叫做TRPM2的离子通道与NMDA受体相互作用时发生的。研究人员在TRPM2上发现了一个短(16个氨基酸长)的序列,它负责导致神经元死亡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制造了一种肽,它模仿TRPM2序列,与NMDA受体结合,从而破坏了TRPM2和NMDA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干扰肽可以在中风后立即使用。在脑卒中小鼠模型中注射肽后,小鼠脑损伤从37%降低到18-19%。

29,Neuron | 岳丽霞团队揭示TRPM2-突触外NMDA受体偶联加重缺血性卒中时脑损伤

缺血性脑卒中是人群中死亡与残疾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因素共同促进了脑缺血时的神经元损伤,其中NMDA受体(NMDAR)介导的钙超载尤为突出。TRPM2是一个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被认为是细胞的氧化应激感受器。细胞氧化应激是缺血性卒中时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另外,TRPM2也被发现加重缺血性脑损伤,但是TRPM2促进脑损伤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

近日,康涅狄格大学医学院岳丽霞团队在Neuron 上发表了文章,揭示了神经元上表达的TRPM2在NMDAR所介导的兴奋性毒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发现缺血性脑卒中时加重NMDAR兴奋性毒性的的一条重要分子机制。并且,该研究所开发的干扰性小肽TAT- EE3具有极富前景的临床应用价值,这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策略。

30,Stroke:双侧经皮神经电刺激改善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上肢功能障碍是卒中常见但严重的后遗症。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已用于卒中康复数十年。偏瘫联合非偏瘫上肢的双侧TENS可以从非偏瘫侧输入额外的感觉,通过重新平衡半球间抑制、激活未受损和受损半球的同源神经网络以及恢复未受损半球的神经网络,以减轻偏瘫。

近日发表在Stroke 上的一篇研究采取了4组并行设计,发现与Uni-TENS+TOT、安慰剂-TENS+TOT和对照组相比,Bi-TENS+TOT组患者的上肢Fugl-Meyer评分改善更加显著。Bi-TENS+TOT和Uni-TENS+TOT均显示出上肢Fugl-Meyer评分的显著组内改善。在干预中期,Bi-TENS+TOT组患者上肢Fugl-Meyer评分的组内改善早于Uni TENS+TOT组。在3个月随访时,这些改善仍然得到维持。

31,JAMA N:青年ESUS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稳步上升。约30%-40%的青年卒中被归类为不明来源栓塞性卒中(ESUS)。近日,来自加拿大的Kanjana S.Perera等在JAMA Neurology 上公布了Young ESUS研究的结果,目的在于确定年轻人复发性缺血性卒中和死亡以及新发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

研究发现,在这一大型年轻成人ESUS患者队列中,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相对较低,新发AF的发生率较低。大多数复发性卒中也符合ESUS的标准,这表明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我们对该人群潜在卒中机制的理解。

32,时间就是大脑!《柳叶刀》重磅:中风“急救药”又有新选择!

卒中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缺血性卒中约占所有类型卒中的80%,其治疗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阻塞血管,以及挽救缺血半暗带。静脉溶栓是最主要的恢复血流的措施,而有效挽救半暗带组织时间窗或为4.5小时以内。当前,阿替普酶是静脉溶栓中的标准药物治疗方法。近日,THE LANCET 重磅发表AcT研究的结果。

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实,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替奈普酶和活性对照药物(阿替普酶)的疗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安全性预后结果相当。研究结果支持将替奈普酶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标准静脉溶栓的替代药物。该研究是首个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症状发作4.5h内,采用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其疗效、安全性与阿替普酶相当的3期随机对照试验。论文作者强调,这项研究的成果“有望彻底改变当前全球卒中治疗的格局”。

33,Stroke:房颤相关卒中的抗凝时机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与华法林相比,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相关急性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早期开始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抗凝降低了不良临床结局的风险,这主要归因于降低了颅内出血(ICH)的风险。然而,在IS之后启动DOAC的最佳时机仍不清楚。

近日,来自日本的Kimura Shunsuke等在Stroke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日本和欧洲人群中,根据卒中的严重程度,在1、2、3或4天内早期开始DOAC似乎可以降低复发性卒中或全身性栓塞的风险,并且不会增加大出血的风险。这些发现支持正在进行的随机试验,以更好地确定DOAC启动的最佳时间。

34,中风前这种疾病或已存在,影响超10年!

抑郁症是卒中(中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卒中和抑郁症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双向关联。近日,Neurology 发表重磅研究成果,发现卒中患者可能在急性事件发生几年前就已经出现抑郁症早期进展,并且抑郁症在卒中事件后进一步加重。研究结果提示,在卒中患者的长期护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其抑郁相关症状,尤其是与疲劳相关的症状。

35,Nature子刊:恒河猴血栓和溶栓引起的局灶性栓塞性脑缺血的临床相关模型的实验方案

在过去几年中,化学溶栓和机械血栓切除术已被确立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护理标准。现在,焦点正在转向强调局灶性缺血和随后的再灌注,以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NHP) 的大脑中开发临床相关的中风模型。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吉训明团队在Nature Protocols 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

该文章描述了成年恒河猴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栓塞模型。通过血管内手术将自体凝块与微导管或微丝结合,并通过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来实现再灌注。研究人员已经证明这些模型在临床研究之前成功地使用它们来测试潜在的治疗方法和辅助剂,从而具有临床相关性。

36,25万女性数据:外源性激素治疗会引起中风?这个时间段尤其需要重视!

既往流行病学的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相似的男性或绝经后女性相比,绝经前女性发生卒中的可能性更低,而这或许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有关。内源性雌激素对动脉内皮细胞具有强效有益作用,并可促进血管舒张以及血流。激素替代疗法(HRT)可用于补充丢失的内源性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可用于抑制和稳定雌激素、黄体酮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波动。

近日发表在Stroke 上的一项研究基于英国生物样本库257194例女性的数据,证实激素暴露不仅会升高卒中发生的整体风险,还会在治疗开始时(治疗第一年)带来更为明显的影响。激素暴露对卒中发病风险的影响可能与接受治疗的受试者出血与止血平衡的短时间变化有关。

37,《柳叶刀》:缺血性脑卒中大血管闭塞,桥接取栓或更适合亚洲患者

脑卒中(stroke)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死因。过往研究证实,桥接取栓效果优于单纯静脉溶栓,可尽快恢复患者脑血流、再通血管,改善功能结局,但操作难度更大,可能影响机械取栓最佳时机,且静脉溶栓还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因此,直接机械取栓和桥接取栓俨然成为当下血管内治疗的热点,很是值得讨论。

近日,《柳叶刀》发表了DIRECT-SAFE的试验结果。这项大型前瞻性、国际多中心、开放、盲终点、非劣效试验,未能证明直接机械取栓非劣效于桥接取栓,对于亚洲地区人群尤其如此,再次验证了桥接取栓的价值。从地域划分角度来看,亚洲人群中桥接取栓的主要结局更好。

38,Cell Reports:促进脑卒中动物模型的神经系统修复,重大突破有望改变中风治疗模式

中风是全球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是神经保护性的而非修复性的,并且都受到狭窄时间窗的限制。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Cell Reports 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开创性的临床前研究,发现一种名为NVG-291-R的药物能够在严重缺血性中风的动物模型中修复神经系统,实现显著的功能恢复。药物分子靶点的基因缺失在神经干细胞上也表现出类似的效果。

39,频繁午睡,中风来找!中南湘雅团队调查36万人发现:经常午睡,中风风险升高24%

与欧美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有着“午睡文化”。一项大型互联网调查显示,我国有67.38%和30.49%的人会经常或偶尔进行午休,仅有2.13%因各种原因不进行午睡。然而,午睡并非“百利而无一害”,甚至可能存在某些负向的健康效应。

近日,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团队开展的一项结合孟德尔随机化法、涵盖近36万人、随访约11年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日间频繁午睡,可能是高血压、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与从不午睡的人群相比,经常午睡会导致高血压风险升高12%,中风风险升高24%。该研究发表在Hypertension上。

40,Neurology:不仅要关注卒中后抑郁,也要关注「卒中前抑郁」

卒中后新发抑郁在临床很常见,而一个人原先已经存在的抑郁症状也可能在卒中后加重。一项近日发表于Neurology 的新研究进一步显示,早在卒中发生前的数月或数年,这些人的抑郁水平可能就已经开始升高了。

换言之,卒中和抑郁可能互为对方的前奏。不仅是卒中后抑郁,「卒中前抑郁」也有待引起临床的关注,尤其是老年人与情绪和疲乏相关的抑郁症状。该研究强调了早期识别及管理抑郁的重要性。

41,为何中风患者这么多?新研究发现:近70%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危险!

缺血性脑卒中(中风)的最常见原因是脑动脉栓塞,有多少缺血性中风患者在发病时已经知道自己是高危人群呢?在这些人群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什么呢?一项在2022年欧洲神经病学学会(EAN)大会上公布的研究显示,近三分之二的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至少有一个未确诊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最常见的因素是血脂异常、高血压和心房颤动。

研究发现,大约90%的缺血性中风是由可改变危险因素引起的,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房颤、体重指数较高、吸烟、社会心理因素、缺乏运动和不健康的饮食。有67.7%的患者至少有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42,关注认知储备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是老年人群认知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寿命。认知储备可以代偿老化以及病理损伤引起的认知障碍。认知储备与卒中后的认知障碍密切相关,不仅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相关,而且影响认知障碍的恢复速度。认知储备还与脑小血管病相关的认知障碍相关。

近日发表在《中华神经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认为,认知储备与VCI的关系已经受到较多的关注,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认知储备是一种理论假说,其背后的解剖及生理学机制仍不清楚;认知储备的量化多依赖社会经济学指标,并不能真正反映认知储备的定义;目前有关认知储备与VCI的研究多是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证据级别较低,迫切需要前瞻性的队列研究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43,超20万亚洲人10年随访研究:「穷病」「上头」!脑中风风险可增加高达63%!

社会经济因素是中风发生的重要因素。过往几项研究报告说,低社会经济地位,如低收入,会增加中风的风险。MetS(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共存疾病。已知MetS会增加卒中的风险。

近日发表在Diabetology & Metabolic Syndrome 上的一篇研究发现,与高收入组相比,所有其他收入组别被诊断出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MetS成分的风险显着增加。低收入是同时诊断主要MetS成分和卒中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MetS成分的共同诊断在收入水平和卒中发病率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44,JAMA:远隔缺血适应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取得重大进展

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已被当前指南推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最有效策略。然而,由于治疗时间窗和技术要求限制,只有一小部分人群可以接受再灌注治疗。目前的研究热点是寻找新的神经保护策略,以减少AIS所致残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临床前研究中,远隔缺血适应(RIC)通过降低脑梗塞和改善神经预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近日,来自中国北方战区总医院的陈会生教授等在JAMA上发表了一篇研究,目的在于评价RIC对急性中等缺血性卒中的疗效。研究发现,对于急性中度缺血性卒中的成人,与常规治疗相比,远隔缺血性适应治疗可以显著提高90天时神经功能优良的可能性。然而,这些发现只有在另一项试验中得到验证,才能得出该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45,卒中病变类型和白质高强度负荷与卒中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近日,一项发表在Neurology 上的研究探讨了高白质高强度(WMH)负荷是否与卒中严重程度越高、功能结局越差有关。该研究对卒中病变与高WMH负荷与低WMH负荷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分层模型结构进行整合。

研究表明,更高的WMH负荷可能与卒中严重程度的增加有关,卒中损害涉及左侧大脑半球的岛叶、顶叶和下额叶区域。具有特定的WMH负荷和病变位置的患者可能从急性再通治疗中获得更大的好处。

46,基于常规血管危险因素与脑血流动力学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分层

尽管当前已有最佳药物治疗,但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sICAS) 仍与相当大的卒中复发风险相关。sICAS管腔狭窄的严重程度及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建模进行量化的血流动力学意义与卒中复发风险相关。

近日发表在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 上的一篇研究发现,D2H2A列线图结合了常规血管危险因素与在CFD模型中评估的sICAS血流动力学意义,或可作为sICAS患者在同期最佳药物治疗下对复发性卒中风险进行分层的有用工具。

47,JAMA Neurol:全身麻醉or镇静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中的比较

对于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的最佳麻醉选择,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为了研究在对急性后循环卒中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时,镇静(CS)是否可以替代全身麻醉(GA),近期的JAMA Neurology刊登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功能恢复这一主要结果方面,CS并不比GA好,而在成功再灌注这一次要结果方面,CS可能更差。

48,Stroke:无症状中度颈动脉狭窄的自然史

中度颈动脉狭窄是否为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缺乏实践推荐意见。近日,来自美国的Robert W. Chan等在Stroke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探讨了综合医疗系统中无症状中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卒中的长期风险。

总体来看,在9803例患者中发现了11614条动脉存在中度狭窄。在诊断卒中的动脉中,有50条(27.8%)动脉发展为严重狭窄或闭塞。在这个以社区为基础的无症状中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样本中,平均随访5年,长达10年卒中的累积发病率都较低。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优化这一群体的管理策略。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123893, encodeId=14a62123893c4, content=受益匪浅,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8b738621146, createdName=ms9000001027550676, createdTime=Wed Apr 05 14:35:13 CST 2023, time=2023-04-05, status=1, ipAttribution=安徽省)]
    2023-04-05 ms9000001027550676 来自安徽省

    受益匪浅

    0

相关资讯

JAHA:血浆人软骨糖蛋白‐39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相关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YKL‐40水平升高与卒中后3个月死亡和重大残疾风险增加相关,提示YKL‐40可能是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重要指标。

NEUROLOGY:无效再通治疗的多变量预测模型有助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决策

预测算法将有助于为共享决策提供信息,并设定现实的期望。尽管该算法在医疗资源高的情况下拒绝治疗的临床效益和可用性有待于未来的研究,但开发一种预测FRT的可靠算法似乎是可以实现的,并应纳入更先进的入院影像

Lancet:重磅!海军军医大学刘建民等首次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血压管理的安全下限为120mmHg

该研究结果证实强化降压相比标准降压可能导致90天mRS功能预后比例下降,研究首次探索出了血压管理的安全值下限(120mmHg),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提供了高级别证据支持。

European Radiology:这些影像学征象,进一步提高了临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预测能力!

小血管病变(SVD)的一般影像学标志物,包括脑萎缩、脑白质疏松症、裂隙和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在AIS中普遍存在。

Neurology: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酶生成与白细胞炎症状态的关系

血栓形成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核心,凝血酶生成增加与卒中风险增加有关。已识别的基因和途径支持免疫系统在中风患者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这些可能与卒中预防的抗血栓策略有关。

这份高血压急症诊治规范请收藏!

高血压急症早期治疗原则是减少血压过高对靶器官的持续损伤,同时避免降压过快导致脏器灌注不足,积极寻找血压升高的诱因并尽快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