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铜”觉醒?15岁少年手脚颤抖、性情大变,竟是铜中毒惹的祸!

2025-02-22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15 岁的小杰患肝豆状核变性,这种罕见遗传病可在 5 - 35 岁多发,有肝型、脑型、肝 - 脑型等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治疗包括药物、对症、手术等。

15岁的小杰(化名)曾是班上的“运动健将”,可最近半年却像被“魔咒”缠身——他的手脚总是不受控制地颤抖,写字歪歪扭扭,跑步时甚至会突然摔倒。更让父母心惊的是,小杰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常因小事摔门砸东西,眼神时而呆滞时而发直,还总说看到“金光闪闪的影子”。

父母带他辗转多家医院,最初被误诊为“癫痫”“精神分裂”,直到一次眼科检查发现他的角膜边缘有一圈诡异的金棕色环,医生立刻警觉:“这不是普通的精神疾病,是铜在身体里造反了!”最终基因检测证实,小杰患上了肝豆状核变性——一种会让人“铜中毒”的罕见遗传病。

肝豆状核变性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主要以儿童、青少年多见,5~35岁多发,发病年龄< 10岁的患者多以肝病症状首发。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患病率相当。有研究结果显示,表现为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的WD患者中,男性相对多见,且发病年龄更小;肝脏症状WD患者中,女性较为多见。

1 临床表现

 单纯肝型(肝功能受损为主):

  • 常见表现:转氨酶升高、腹胀、腹痛、乏力、纳差、黄疸及水肿。

  • 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肝炎、肝硬化或肝衰竭,少数为无症状型,仅通过铜代谢异常或家族史被发现。

  • 临床特点:这类患者肝功能异常最为突出,部分患者会因长期肝脏受损导致肝硬化或肝衰竭。

脑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 常见表现:不自主运动(震颤、舞蹈样运动、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等)、构音障碍、流涎、吞咽障碍、运动迟缓、精神症状(暴躁、抑郁、智力或记忆力下降)、共济失调。

  • 临床特点: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患者常表现为运动和认知功能障碍。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异常是常见的临床体征。

 肝-脑型(同时涉及肝脏和神经系统):

  • 常见表现:类似肝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肝功能受损(如转氨酶升高、腹胀、腹痛等)和神经系统症状(如震颤、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并存。

  • 临床特点:该类型患者既有肝脏损害的表现,也伴随神经系统的症状。患者可能会出现肝炎、肝硬化等并发症,并且神经症状也较为显著。

2 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断通常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临床表现:包括肝脏症状(如黄疸、腹痛、肝肿大)、神经症状(如震颤、舞蹈样运动、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精神症状(如情绪波动、智力下降)。

实验室检查:

  • 1.血清铜浓度:血清铜浓度降低,铜蓝蛋白水平低。

  • 2.尿铜排泄量:24小时尿铜排泄量增加。

影像学检查:眼部凯塞-弗莱施环(Kayser-Fleischer rings)通过裂隙灯检查可见。

基因检测:ATP7B基因突变确认诊断。

3 治疗

WD治疗原则是尽早治疗、个体化治疗和终生治疗。

1、药物治疗。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

2、对症治疗。如针对肝损害、神经精神症状选择合适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如肝移植

4、饮食治疗:以低铜饮食为原则。治疗初期应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豆类、贝壳类、坚果、巧克力、鸭鹅肉等),不用铜制的餐具及用具。

5、监测:WD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时,应注意治疗监测。包括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指标(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24 h尿铜、血清铜及铜蓝蛋白、血清游离铜等,锌剂治疗患者尚需监测尿锌

6、特殊人群治疗:建议WD患者接受抗铜治疗,孕早期及分娩前3个月可减少D-青霉胺剂量。急性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无应答者或不耐受者应接受肝移植评估;如果急性肝衰竭的WD患者暂时无法接受肝移植手术,可先进行血浆置换等人工肝治疗,并联合铜螯合剂,再过渡到肝移植。

参考文献:

1. 柏忠韬,马丽俐,何睦,等.脓疱性银屑病并发肝豆状核变性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4,53(12):750-751.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24.12.014.

2. 余铮,王艳昕,石桥.1例肝豆状核变性家系基因报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4,16(27):113-119.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肝病协作组. 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01):9-20.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3307, encodeId=2d1b225330eba,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bfb815029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肝豆状核变性#</a> <a href='/topic/show?id=974c230013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临床表现#</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3001, encryptionId=974c2300133, topicName=临床表现), TopicDto(id=81502, encryptionId=abfb8150299, topicName=肝豆状核变性)],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Feb 24 12:08:20 CST 2025, time=2025-02-24,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27岁的他情绪阴晴不定,每天都像过山车,没想到竟是罕见病作祟

27 岁李先生出现情绪和身体症状,被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文章介绍了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流程和治疗原则),还提供了参考资料。

论著|Wilson病患者冲动性对数字成瘾倾向的影响及相关因素

本研究探讨WD患者冲动性对数字成瘾倾向影响及相关因素,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促进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肝豆状核变性:跨期决策偏好对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前沿

全球慢性病危害严重,我国慢性病患者健康行为达标率提升慢。王共强课题组研究跨期决策偏好,介绍其成果,阐述跨期决策概念和国外研究进展,为慢性病管理提供新思路。

一吃巧克力、坚果就会变成“铜娃娃”?有这么群孩子,不是因为挑食,而是要因为这种罕见病!

本文介绍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 Wilson 病),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因缺乏 ATP7B 酶致铜在体内沉积。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的创新及临床应用

安徽中医药大学王共强团队致力于 Wilson 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研究,构建完整诊疗体系,在误诊防治、精准治疗、中医证型研究等多方面取得成果,提升患者诊疗效果,推动该领域发展。

​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探究

肝豆状核变性,也称为Wilson病(WD)是一种潜在可治疗的遗传性铜代谢障碍,其特征是铜的病理性积累。

肝豆状核变性:AASLD多学科诊疗实践|指南解读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病,是一种先天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以肝硬化和脑部病变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新进展与诊疗误区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

身体失灵、性格突变,18岁的他可能不是青春期,而是……

18 岁高中生小志身体出现多种异常后被诊断可能患有肝豆状核变性。文章介绍了该病是铜代谢障碍疾病,阐述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包括药物、对症、肝移植治疗和饮食注意事项。

临床研究|肝豆状核变性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肝病表型及临床特征

关于WD患者基因型和肝病表型的相关性还有待探索,本研究旨在对两者的潜在联系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