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哪个升高更严重?

2022-10-27 “院前急救联盟”公众号 “院前急救联盟”公众号

哪个升高更严重?

哪个升高更严重?

无论是空腹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对人体产生的影响都很大,只不过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反映的是糖尿病的不同阶段。

早期糖尿病的敏感指标是餐后血糖。

还以爬楼梯为例,空腹血糖相当于休息状态,餐后血糖就相当于爬楼梯。当我们的体质刚开始变差时,休息的时候感觉不会很明显,但是爬楼梯时就会感到非常疲惫;当体质进一步变差后,即使不爬楼梯只是休息,也会觉得十分辛苦。

糖尿病也是如此。早期胰岛素的分泌迟缓,主要表现餐后血糖升高,而空腹血糖升高不明显;当胰岛功能进一步衰退后,胰岛素分泌明显减少,空腹血糖升高才会逐渐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在空腹血糖正常的人群中,可能餐后血糖已经升高了。如果只是检测空腹血糖而不测餐后血糖,就会漏诊一部分糖尿病患者。

据统计,我国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将近一半只是表现餐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对糖尿病的诊断而言特异性更强。当空腹血糖升高时,证明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损害,病情更加严重了。

总的来说,早期糖尿病患者多关注餐后血糖,晚期糖尿病患者多关注空腹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叫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就是指被葡萄糖结合了的那一部分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

人体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3个月,在红细胞死亡前,其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所以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2小时血糖,都是“瞬间血糖”,容易受进食及糖代谢相关因素的影响,数值不稳定,不能反映整体的血糖水平。

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

目前,糖化血红蛋白不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是,国际糖尿病联盟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治疗标准,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尿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

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1年测2次糖化血红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调整方案者,应一年测4次。另外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初期每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满意后,应每6~8周测1次,直到受孕。

尽管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糖水平直接相关,但二者的数值无法换算。不过,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与平均血糖的变化间有一个推测值,糖化每升高1%,推测血糖升高1.6mmol/L,但仅供参考。

研究发现,当糖化血红蛋白为7.3%~8.4%时,空腹和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大体相当,各占50%;当糖化血红蛋白>8.5%时,空腹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大于餐后血糖,而且随着HbA1c的升高,空腹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也会增大;当糖化血红蛋白<7.3%时,餐后血糖对总体血糖的贡献大于基础血糖,换言之,这时血糖的升高主要取决于餐后血糖。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JAMA Netw Open:肠道细菌更能决定餐后血糖水平

研究人员还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食用同一种食物后,不同的个体的血糖水平变化显着不同。

Diabetologia:注意了!熬夜、睡眠质量差,血糖波动大!

睡眠效率差和较晚的就寝时间与次日早晨对早餐的餐后血糖更高有关。

Diabetes Care: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血红蛋白A1c对中国成人糖尿病及并发症风险的预测价值

由此可见,2h-PG仍可独立预测包括FPG和HbA1c在内的模型的结局。因此,除了FPG和HbA1c之外,还应考虑2h-PG的常规检测,以便更好地评估结局风险。

Diabetes Care:全麦颗粒大小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

由此可见,面包中全麦结构的完整性是血糖反应的决定因素。这些发现对饮食建议和“全麦”一词的定义都有影响。

杨文英教授:餐后血糖25年,我国研究步履不停:CDS2019

在11月20日-23日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学术会议(CDS 2019)年会上,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杨文英教授对“餐后血糖”管理的认知变迁以及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小编在此整理与大家分享。25年前,中国糖尿病领域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餐后血糖管理的重要性尚未被中国糖尿病学界认知。1998年,我国著名内分泌专家陈家伦教授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文章《餐后高血糖(IGT)的

糖尿病知识一览表,收藏一下吧!

糖尿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及经常检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