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三效”,降糖、降脂还护肝!JAMA子刊:新药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潜在选择

2025-03-05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陕西省

2 型糖尿病常合并代谢异常,控糖同时改善代谢风险因素很重要。熊去氧胆小檗碱(HTD1801)是新分子实体,研究表明其能降低 2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安全性可控,未来需更多研究。

2型糖尿病常合并慢性代谢异常,如高血压、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等,造成患者病情加重、预后更差。尽管已有多种降糖药获批,但临床上2型糖尿病的整体控制率仍有待提升。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仅有49.4%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7%。在控糖的同时改善代谢风险因素可能是2型糖尿病管理更为合理的策略。

熊去氧胆小檗碱(HTD1801)是一种靶向肠-肝系统的口服抗炎及代谢调节剂,作为熊去氧胆酸和小檗碱形成的离子盐,是一种具有独特双机制的新分子实体,通过激活AMPK及抑制NLRP3发挥其生物学活性。这两种关键机制与改善葡萄糖代谢、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和肝脏炎症相关。

近日,JAMA Network Open发表一项研究显示,相比于安慰剂,熊去氧胆小檗碱可降低HbA1C水平、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0.5 h血糖水平,并有利于降脂,具有潜在肝脏益处。该研究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

图片

截图来源:JAMA Network Open

这是一项双盲、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中国14家医疗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129例(最终113例接受随机分组、110例完成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要求:1)已接受至少8周的标准饮食和运动干预;2)空腹血糖水平<13.9 mmol/L、HbA1c水平在7.0%~11.0%。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了4周的安慰剂导入期,期间接受改变生活方式、自我监测血糖和用药指导。研究人员以1:1:1的比例,随机将患者分配接受5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每日两次)、10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每日两次)或安慰剂。

研究结果显示,熊去氧胆小檗碱组治疗第8周即可观察到HbA1C水平有所改善,且持续至第12周。治疗12周后,5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10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和安慰剂组的HbA1C水平分别较基线降低0.7%、1.0%和0.3%。相比于安慰剂组,5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10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HbA1C水平多降低了0.4%(P=0.04)和0.7%(P<0.001)。

图片

▲5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方块)、10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三角形)和安慰剂组(圆圈)治疗期间相较于基线时HbA1C水平变化情况(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和用药剂量的增加,三组HbA1C水平达到<7%和<6.5%的患者比例也随之增加(尽管不同指南推荐存在差异,但HbA1c水平<7%通常是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目标值,而HbA1C水平<6.5%是更严格的控制目标)。相比于治疗第8周,治疗第12周时,10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中HbA1C水平达到<6.5%的患者比例高达2倍之多。治疗第12周时,10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HbA1C水平达到<7%(55.9% vs. 15.2%)和<6.5%(29.4% vs. 6.1%)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安慰剂组。

图片

▲10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5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和安慰剂组(颜色由浅至深)治疗8周和12周时,HbA1C水平达到<7%和<6.5%的患者比例(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此外,研究还观察到熊去氧胆小檗碱组以下指标均优于安慰剂组(均为治疗12周较基线变化水平):

  • 空腹血糖:相较于安慰剂组(0.01 mmol/L),5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0.77 mmol/L,P=0.04)和10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1.02 mmol/L,P=0.003)空腹血糖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且熊去氧胆小檗碱组从治疗第4周空腹血糖即有所下降,并持续至治疗第12周;

  • 餐后0.5 h血糖水平:相较于安慰剂组(0.07 mmol/L),5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0.74 mmol/L,P=0.01)和10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0.92 mmol/L,P<0.001)餐后0.5 h血糖水平降幅更大;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安慰剂组这两指标无明显变化或有所升高,而熊去氧胆小檗碱组治疗第4周至第12周时,这两指标呈现出剂量依赖性降低;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治疗第4周时,熊去氧胆小檗碱组这三项指标均表现为降低趋势,提示其具有潜在肝脏益处。

安全性方面,5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1000 mg熊去氧胆小檗碱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46.0%、71.1%和39.5%的患者治疗后发生不良事件,多为轻度。整体上,熊去氧胆小檗碱的安全性可控,患者耐受性好。

JAMA Network Open发表的同期评述指出,熊去氧胆小檗碱的降糖作用与其他类别降糖药表现一致,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和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DP-4抑制剂),未来应在更多样化的人群中开展更大规模、更长周期的临床试验,并探索熊去氧胆小檗碱与现有疗法联用或疗效对比

参考资料

[1] Ji L, Ma J, Ma Y, et al. Berberine Ursodeoxychol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5;8(3):e2462185.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62185

[2] Mathioudakis N. A Berberine Derivative for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JAMA Netw Open. 2025;8(3):e2462195.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62195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4609, encodeId=6b522254609e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4f77e66525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a href='/topic/show?id=2ad5104395d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糖尿病#</a></a> <a href='/topic/show?id=8e18124811b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熊去氧胆小檗碱#</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811, encryptionId=8e18124811bc, topicName=熊去氧胆小檗碱), TopicDto(id=76652, encryptionId=4f77e665253, topicName=糖尿病), TopicDto(id=104395, encryptionId=2ad5104395dc, topicName=糖尿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Mar 04 23:03:21 CST 2025, time=2025-03-04,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上海交通大学,最新Nature Metabolism,无创血糖监测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非侵入式血糖监测技术——多微空间偏移拉曼光谱(mμSORS)。

Science:逆转线粒体信号有望从根本治愈糖尿病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重大突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了2型糖尿病的关键发病机制,更令人振奋的是,这种损伤竟然是可逆的!这一发现或将彻底改变糖尿病的治疗方式。

你正在一口口喝掉你的健康!Nature Medicine:含糖饮料或导致全球新增340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病例

研究结果令人警醒,它证实了含糖饮料与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密切联系,还分析了含糖饮料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影响,揭示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细节和趋势。

研究发现:这20个国家里,中国饮食的升糖指数最高!

这项研究覆盖了来自20个国家的127,594名参与者,旨在探讨饮食、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千万级中国人体检数据解读 2023:40岁以后糖尿病检出率随着年龄增长快速上升

通过对千万级中国人体检数据的分析,依据 WHO 和 ADA 标准得出糖尿病标化检出率,呈现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于南方的特点,空腹血糖水平冬季高夏季低,强调糖尿病筛查与综合控制的重要性。

Diabetes 西南医科大学吴剑波/王立群团队发表观点综述,全面解析MG53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MG53 是 TRIM 家族蛋白,在横纹肌表达,对细胞膜修复和心脏保护有重要作用。其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存争议,西南医科大学团队在《Diabetes》发文探讨相关争议问题并提出研究方案。

Diabetes Care:儿童和青年癌症治疗后的糖尿病风险

儿童和青年癌症幸存者面临较高的长期糖尿病风险,该风险因治疗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全身照射、皮质类固醇治疗和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与糖尿病长期累积风险增加相关,而腹部或头部放疗与此无关。

THE LANCET:糖尿病治疗告别"试药时代":九项常规指标解锁最佳用药密码

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失效后选药困难,《THE LANCET》研究开发出基于年龄等9项常规指标的智能预测模型,能精准预测患者对五大类降糖药反应,可有效控糖、防并发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有广阔前景。

近90%糖尿病患者可停用降糖药!《柳叶刀》子刊:减肥越多,血糖达标和停药概率越高

超85%的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肥胖,《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研究表明,体重减轻与糖尿病缓解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且与多种因素无关,干预1年后缓解率较高,

最佳喝咖啡时间出炉!研究建议:这个点喝茶或咖啡,效果最好

近期,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BMC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探讨了咖啡与茶在不同时间段饮用对糖尿病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