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Psychiatry:多模态研究揭示抑郁症情绪失调的神经 - 生理多层次机制
2025-06-16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抑郁症患者对积极图片的效价评分更低,且在积极预期阶段表现出前扣带回皮层和右侧脑岛的过度激活。健康对照组在情绪预期阶段的皮肤电反应更强,而患者组对负面图片的生理反应更强烈。
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精神疾病,其核心特征之一是情绪处理的紊乱,表现为对负面情绪的过度反应和对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力下降。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情绪处理本身,而对情绪预期的神经机制关注较少。本研究通过结合行为评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皮肤电活动(EDA)记录,全面探讨了抑郁症患者在情绪预期和处理过程中的行为、神经及生理反应特点,旨在揭示抑郁症情绪失调的多层次机制。
研究共纳入42名抑郁症患者和44名健康对照者。所有参与者接受了fMRI扫描,同时记录EDA数据。实验采用情绪预期与处理范式,通过颜色线索(红色提示负面图片,绿色提示积极图片)诱发情绪预期,随后展示相应效价的图片以触发情绪处理。扫描结束后,参与者对图片的效价和唤醒度进行评分,并通过临床访谈评估快感缺失症状。fMRI数据分析聚焦于前扣带回皮层(ACC)、杏仁核和脑岛等感兴趣区域,同时探索性地分析了全脑反应。EDA数据通过标准化和基线校正处理,比较两组在预期和图片呈现阶段的生理反应差异。
行为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对积极图片的效价评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证实了其快感缺失症状。临床访谈进一步显示,患者在预期性和消费性快感方面的评分均显著更高,表明其情绪体验能力普遍受损。神经影像学结果发现,在积极预期(绿色线索)阶段,抑郁症患者的双侧ACC和右侧脑岛激活显著强于健康对照组。ACC和脑岛作为显著性网络的关键节点,其过度激活可能反映了患者对情绪线索的异常敏感性和调节障碍。探索性全脑分析还发现,患者在积极预期阶段多个脑区的活动存在差异,包括与认知和情绪处理相关的区域(如额叶、扣带回和小脑),提示抑郁症的情绪失调可能涉及广泛的神经网络异常。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未发现两组在负面预期或情绪处理阶段的神经活动差异,这可能与实验设计或患者异质性有关。
生理层面,健康对照组在正负预期阶段的皮肤电反应均显著高于患者组,表明抑郁症患者的预期性生理唤醒减弱。然而,患者组在负面图片呈现时的皮肤电反应却显著更强,这与部分既往研究发现一致,可能反映了其对负面刺激的过度反应倾向。这种预期与处理阶段的生理反应分离现象,暗示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调节缺陷可能源于预期阶段唤醒不足与处理阶段反应过度的双重失衡。
本研究通过多模态方法揭示了抑郁症情绪失调的复杂机制。行为上,患者表现出对积极情绪体验的减弱和快感缺失。神经层面上,ACC和脑岛的过度激活提示显著性网络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对情绪线索的评估和整合紊乱。生理上,预期性唤醒不足与处理阶段反应过强的矛盾现象,进一步支持了抑郁症情绪调节的多层次障碍假说。这些发现为理解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未来靶向干预提供了潜在生物标志物。
原始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抑郁症# #情绪# #脑岛#
26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