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不分类,原来是这个病毒惹的祸

2019-03-07 贺晓菲 检验医学网

2019年1月31日已是腊月二十六,流感终于接近尾声门诊末梢血的标本量也终于降了下来,然而也在今天闫童(化名)小朋友因高烧来医院就诊。

2019年1月31日已是腊月二十六,流感终于接近尾声门诊末梢血的标本量也终于降了下来,然而也在今天闫童(化名)小朋友因高烧来医院就诊。

闫童,男,七岁,临床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发炎,采血时伴有发热,我们像往常一样常规采血。几分钟过后,闫童的结果却引起了我们的注意。LIS中没有WBC分类的结果。

仪器白细胞分类结果以及报警如下:

在单核与淋巴部分机器不分类,并报警存在异型淋巴及异形淋巴。

研究结果如下:

研究结果显示单核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报警。

按照血常规复检规则,我们手工推片复检,瑞士吉木萨染色,终于我们在闫童的血涂片中发现异常细胞:

经过手工计数白细胞并分类报告如下并建议临床做EB病毒相关检查:

2月1日晚,闫童高烧不退再次挂急诊就诊,血涂片镜仍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并报告如下:

2月2日报告EB病抗体毒及EB病毒核酸定量结果如下:

2月2日临床确诊EB病毒感染,闫童办理住院并进行相关治疗。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好发病于淋巴、鼻、咽喉部位。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都有病毒抗体。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增殖,然后感染B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大量进入血液循环而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可长期潜伏在人体淋巴组织中。EBV感染可表现为增殖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不同感染状态表达不同的抗原,增殖性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早期抗原、EBV衣壳蛋白和EBV膜抗原,潜伏感染期表达的抗原有EBV核抗原和潜伏膜蛋白。

EB病毒可在B淋巴细胞中潜伏感染,干扰机体免疫功能,刺激细胞增生和转化并致癌,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EB病毒感染非常普遍,与其相关的疾病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综合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X连锁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鼻咽癌及淋巴瘤等。EB病毒感染最常见及预后最好的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V-IM的某些临床特点与年龄有关,其临床表现不同年龄儿童尤其婴幼儿有较大差异,婴幼儿,主要表现为鼻塞、眼睑水肿、脾大、肝大等。学龄前儿童常表现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脓性渗出物等。年长儿肝功能损害更严重,ALT、AST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增高,乳酸脱氢酶(LDH)在各年龄组均明显升高。临床上应予充分考虑。

EB病毒的检测及诊断

EBV-CA-IgM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度均在90%以上。是快速、有效、准确诊断EB感染的重要指标。联合EB-IgM及EB-DNA检测较单独检测对儿童呼吸道急性感染有更好的诊断价值。血常规作为常规项目我们要把好第一关,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联合定量PCR技术检测EB可提高检测准确度、灵敏度,避免漏诊。EBV DNA的变化与淋巴瘤临床转归有关,可作为EBV阳性淋巴瘤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362240, encodeId=c9403622406b, content=谢谢分享,学习了,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https://wx.qlogo.cn/mmopen/NUyjXTCJjo6Nx0VGA4QMDzOP8oAgnV4h51EjSfehJ9QxyiaSmw8PB56BhY8KXFSxHCibXrzcy4abrzSibXQPxJ9kzrLcJyhhB8a/0, createdBy=1d3b1672603, createdName=明月清辉, createdTime=Fri Mar 08 09:20:39 CST 2019, time=2019-03-08, status=1, ipAttribution=)]
    2019-03-08 明月清辉

    谢谢分享,学习了

    0

相关资讯

静脉炎抗炎治疗后白细胞仍持续升高不降 背后竟是这种病在作祟

69岁老爷爷,6周前曾因持续发热,左小腿红肿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31.5×109/L,诊断为左小腿静脉炎予以抗炎治疗,感染控制后出院,但WBC仍未下降且这种升高状态持续4周余,在此期间也是反复发热,背后何病作祟?

Blood:双重胆碱能信号调控造血干细胞和白细胞在骨髓和外周血之间的日夜转移

中心点:在夜间,中枢副交感神经信号抑制交感神经信号来调节HSPC的转移。在夜间,局部交感神经胆碱能信号通过抑制昼行BM血管细胞的黏附和β3-肾上腺素信号来调节HSPC转移。摘要:随着昼夜节律的波动,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HSPCs)以及白细胞在骨髓(BM)和外周血之间不断地循环往复。自主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能信号已被证明可调控HSPC和白细胞转移,但胆碱能分支的作用尚不明确。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研究

11月男婴肝脾肿大白细胞增多 像白血病却不是…

感染性贫血(Anemia due to infections)在婴幼儿时期较为常见,是继发于全身急性或慢性感染过程中所引起的贫血。多见于急性重症感染及慢性化脓性感染、传染病、结缔组织疾病、胃肠疾病等。病原体有各种球菌、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寄生虫,还有少数病毒或真菌。

JCEM:白细胞端粒长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风险

由此可见,该研究结果表明RTL与PTC的易感性显著相关。端粒长度和PTC风险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向U形关联。端粒长度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识别具有PTC高风险的个体。

为什么输血时要去除白细胞?

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经常发现有些患者在输注中或输注后体温上升、输注后感染病毒、或者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现象。这些都是因为供者的白细胞在作怪。尽管成分输血明显提高了输血疗效,但并未改变异体输血的本质属性。针对供者白细胞所产生的这些问题,研究者们又开发出了白细胞去除技术。

谁偷走了我的白细胞?

血液分析仪的全面普及与临床应用给检验工作带来了质和量的提升,但再尖端的仪器设备依然避免不了故障的发生、纠正不了检验前的错误,更替代不了显微镜复检的地位,下面探讨的案例就是关于仪器维护、检验过程质量,以及报告审核、复检等相关内容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