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郭剑明/王烁团队《自然·通讯》:人工智能赋能肾癌精准诊疗

2025-02-11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陕西省

该研究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术前CT图像精准预测肾脏肿瘤的良恶性及侵袭性,为肾脏肿瘤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依据。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周建军教授团队,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王烁研究员团队浙江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陈峰教授团队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AI赋能CT影像分析预测肾肿物的病理性质及临床预后》(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nks CT Images to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Survival Outcomes of Renal Mas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术前CT图像精准预测肾脏肿瘤的良恶性及侵袭性,为肾脏肿瘤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全新的科学依据。

图片

随着CT、MRI等影像学检查的广泛应用,无症状肾肿物的检出率日益提升。然而,这一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阅片手段在术前CT影像诊断中面临两大难题。一方面,良恶性鉴别模糊不清,部分良性肿物与恶性肿物影像特征高度相似,导致患者可能因此承受不必要的手术风险;另一方面,肾癌恶性程度评估复杂多变,需要综合考量病理类型、分级及分期,而仅凭影像资料往往难以准确判定。CT影像中蕴含着海量信息,但人眼难以悉数捕捉并准确解读。

面对这些挑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和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王烁研究员牵头组建医工团队,联合国内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河西医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泉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等国内六家医院共同开展了这项前沿研究。研究纳入了来自六个中国医疗中心的4557名患者,共13261份术前CT影像数据,开发了两种多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第一种模型用于预测肾脏肿瘤的良恶性,该模型在内部验证、外部验证及前瞻性  验证队列中表现出色,AUC值介于0.853至0.898之间(图一)。相较于传统的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和RENAL评分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准确性。此外无论是囊性肾肿物、实性肾肿物还是小肾癌亚组中,该模型都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图片

图一:良恶性诊断模型在不同验证队列中的诊断效能

研究团队将该模型与七名来自三甲医院的影像科医师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发现深度学习模型的诊断准确率要优于七名影像科医师的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探索了人机协作的潜力,证实当影像科医师在深度学习模型的辅助下进行诊断时,他们对肾肿物良恶性的判断准确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图二)。

图片

图二:良恶性诊断模型与影像科医师对比评估及人机协作诊断准确率评估

另一个模型则专注于识别侵袭性肾癌,同样在各个验证队列中展现了优异的性能,AUC值在0.763至0.792之间(图三)。令人瞩目的是,被该深度学习模型预测为侵袭性的肾癌患者,其生存期显著短于被预测为惰性的患者。此外,侵袭性概率的高低还被证实是患者生存结局的独立不良预后因子,其预测效能甚至超越了传统的术后病理指标,如TNM分期和WHO/ISUP核分级系统。

图片

图三:侵袭性诊断模型在不同验证队列中的诊断效能

通过这项研究,科研团队成功展示了AI技术在肾癌CT影像诊断领域的巨大潜力。借助AI技术,医生们能够更准确地识别肾肿物的良恶性及恶性程度,从而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还能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标志着AI技术在肾脏肿瘤精准诊断领域的重大突破。该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荣获第3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肾癌领域最佳摘要,及第二届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医学大会海报竞赛二等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熊鹰医师、白奇医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尧林鹏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林敬莱医师和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姚家喜医师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郭剑明教授、周建军教授、戴晨辰医师,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王烁研究员,浙江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陈峰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784-z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1411, encodeId=9c212251411c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f5c82594d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肾癌#</a> <a href='/topic/show?id=d3a024808e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人工智能#</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4808, encryptionId=d3a024808e0, topicName=人工智能), TopicDto(id=82594, encryptionId=8f5c82594d5, topicName=肾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Feb 11 09:36:27 CST 2025, time=2025-02-11,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11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衡道丨干货】2024版CSCO肾癌指南更新

《2024 CSCO肾癌诊疗指南》已正式颁布。本文通过与国家癌症中心发布《肾癌诊疗指南》的对比,对肾癌病理诊断部分内容进行了汇总介绍。

最新Nature:线粒体复合体I会促进肾癌转移

研究通过对癌症患者输注标记营养素,揭示肾癌代谢特征,发现线粒体功能在癌症进展中演变,对转移有限制,原发部位生长无限制。

Eur Urol Oncol:Talazoparib和Avelumab治疗转移性肾癌的 2 期试验结果

研究人员评估了 PARPi + ICB 联合疗法在治疗难治性转移性肾癌中的疗效。结果发现,并未在多种基因组学定义的转移性RCC队列或RMC中显示出临床获益。

European Radiology:基于CT的深度学习放射组学列线图在透明细胞肾癌患者预后预测方面的价值

现阶段,人工智能(AI)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成像领域,以便于精确诊断和更好的决策,已经在诊断和预测RCC患者肿瘤分级和预后方面提供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大咖谈 | 中国晚期肾癌患者免疫治疗进展

该研究显示,对于未接受任何治疗的中高危转移性肾癌患者,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阿昔替尼方案无论是在主要研究终点还是次要研究终点均具有优异的疗效获益,并且安全性可控。

CKJ:糖尿病肾病加痛风,肾癌发生风险会更高吗?

糖尿病肾病和痛风均独立增加肾癌发生的风险,且二者共存时风险更高。

Eur. Urol:接受一线治疗的肾细胞癌脑转移患者的结果: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数据库联盟的结果

该研究旨在评估现代多学科治疗对肾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该研究发现,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用药和多学科局部治疗与预后改善相关。

ASCO GU 2024:Nivolumab/Ipilimumab在未经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RCC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生存获益(CheckMate-214研究)

这些结果反映了目前在针对既往未接受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RCC患者的任何一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疗法的3期试验中报告的最长中位OS,继续为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作为中晚期RCC低风险患

Eur J Radiol:肿瘤轮廓不规则对肾癌手术策略的预后价值

自2009年以来,临床上已经建立了几个基于术前影像学的肾脏肿瘤复杂性评分,包括RENAL评分、PADUA评分和中山评分。然而,这些评分系统是基于肿瘤大小和解剖位置构建的,主要用于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绘”解读真报告丨肾癌患者精准检出TFEB融合,RNA-NGS助力临床病理分型!

近期,一位肾细胞癌患者通过免疫组化诊断考虑为TFEB重排型肾细胞癌,建议进行包括TFEB重排的基因检测,进一步确定亚型,遂选择我司“实体瘤1560基因融合RNA检测”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