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当前潜在的发病机制
2025-05-20 田医生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通过对ALS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证据和线索。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主要特征为受影响运动神经元中泛素化蛋白的积累,尽管对其研究深入,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ALS是一种慢性、非对称性进展性疾病,涉及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和大脑皮质中的运动细胞,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变性,导致进行性的肌肉无力与萎缩。大多数ALS患者在成年后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ALS通常在最初症状出现后的2-3年内发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终多数因呼吸衰竭而去世。
ALS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包括某些致病蛋白的错误折叠、遗传变异、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紊乱、神经炎症、RNA调控失常、轴突运输改变以及肠道微生物失调等。其中,遗传变异、肠道微生物失调、胶质细胞活化及细胞外囊泡运输障碍被认为在ALS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学者探讨了几个与AL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主题:首先是遗传变异,ALS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类型,前者约占5%-10%,后者占90%-95%。已知超过50个基因可能引起或影响ALS的发生,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包括SOD1、TDP-43、FUS和C9orf72。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蛋白质异常聚集,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氧化应激增加、自噬障碍等,最终损害神经元。
其次,关于肠道微生物失调,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其失衡可能导致神经炎症加剧,促进ALS的发展。例如,有害物质通过破坏肠屏障和血脑屏障,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参与ALS的病理过程。
再者,胶质细胞在ALS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非神经元细胞,它们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是ALS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随着疾病进展,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会从具有保护性的M2表型转变为毒性更强的M1表型,释放出多种促炎因子,进一步损伤运动神经元。
最后,强调了针对上述领域的治疗潜力,提出靶向这些因素可能是ALS治疗的新方向,并呼吁关注新兴领域如肠道微生物组和细胞外囊泡,为ALS治疗开辟新途径。总之,通过对ALS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证据和线索。
参考文献:
Jiang S, Xu R. The Current Potential Pathogenesi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Mol Neurobiol. 2025 Jan;62(1):221-232.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发病机制#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20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