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当前潜在的发病机制

2025-05-20 田医生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通过对ALS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证据和线索。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主要特征为受影响运动神经元中泛素化蛋白的积累,尽管对其研究深入,但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ALS是一种慢性、非对称性进展性疾病,涉及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和大脑皮质中的运动细胞,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变性,导致进行性的肌肉无力与萎缩。大多数ALS患者在成年后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ALS通常在最初症状出现后的2-3年内发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终多数因呼吸衰竭而去世。

ALS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包括某些致病蛋白的错误折叠、遗传变异、线粒体功能障碍、自噬紊乱、神经炎症、RNA调控失常、轴突运输改变以及肠道微生物失调等。其中,遗传变异、肠道微生物失调、胶质细胞活化及细胞外囊泡运输障碍被认为在ALS的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学者探讨了几个与ALS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主题:首先是遗传变异,ALS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两种类型,前者约占5%-10%,后者占90%-95%。已知超过50个基因可能引起或影响ALS的发生,最常见的致病基因包括SOD1、TDP-43、FUS和C9orf72。这些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蛋白质异常聚集,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氧化应激增加、自噬障碍等,最终损害神经元。

其次,关于肠道微生物失调,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其失衡可能导致神经炎症加剧,促进ALS的发展。例如,有害物质通过破坏肠屏障和血脑屏障,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参与ALS的病理过程。

再者,胶质细胞在ALS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非神经元细胞,它们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稳态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研究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是ALS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随着疾病进展,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会从具有保护性的M2表型转变为毒性更强的M1表型,释放出多种促炎因子,进一步损伤运动神经元。

最后,强调了针对上述领域的治疗潜力,提出靶向这些因素可能是ALS治疗的新方向,并呼吁关注新兴领域如肠道微生物组和细胞外囊泡,为ALS治疗开辟新途径。总之,通过对ALS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为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证据和线索。

参考文献:

Jiang S, Xu R. The Current Potential Pathogenesi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Mol Neurobiol. 2025 Jan;62(1):221-23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5865, encodeId=953f22658658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2ae3e9175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发病机制#</a> <a href='/topic/show?id=eb41810601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7917, encryptionId=a2ae3e9175e, topicName=发病机制), TopicDto(id=81060, encryptionId=eb418106018, topicName=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May 20 13:16:06 CST 2025, time=2025-05-2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颈肩疼痛、脖子僵?可能是早期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是最早期颈椎病,介绍其发病机制、病因、诱因、症状、检查方法和治疗方式,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还提及了预防措施。

内囊预警综合征(ICWS)

内囊预警综合征是少见的神经科急症,以反复短暂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特征,易进展为内囊梗死。本文阐述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强调预警意义,指出需精准干预防卒中。

最容易误诊的疼痛类型: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PSPD)表现为超 6 个月疼痛且无器质性病变,常伴心理症状。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系统及心理因素。治疗以综合疗法为主,未来需深入研究机制与优化诊疗。

带您认识一种罕见病——硬皮病

本文将从硬皮病的定义、发病机制、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女性型秃发治疗最新进展

女性型秃发(FPHL)虽不影响寿命,但影响容貌与社交。其发病机制与遗传、性激素等有关,临床特点为头皮毛发稀疏。治疗以延缓进展、促毛发生长为目的,有一般治疗、药物、物理等多种疗法。

尴尬的“社交癌”:神经源性尿失禁(NUI)

神经源性尿失禁由神经病变引发,发病机制复杂,分多种类型。通过多方法诊断,采用药物、物理、手术等治疗及康复干预,未来聚焦精准诊疗与新疗法。

复杂的黄昏幻觉:大脑脚幻觉(Peduncular Hallucinosis, PH)

大脑脚幻觉是罕见神经系统症状,以复杂视幻觉为核心,病因多样,发病机制涉及神经环路等异常。其有独特临床表现,需与多种疾病鉴别,治疗以病因及对症为主,未来研究聚焦精准诊疗。

脑卒中与肩手综合征(SHS)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常见,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发病率高。其发病与多因素有关,分三期。西中医有多种疗法,联合疗法效果佳,综合康复需多措施,未来仍存挑战。

危重病人谵妄的治疗

谵妄症状多样,由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引发,诊断靠临床评估及辅助检查。治疗以非药物 ABCDEF 集束化策略为主,药物治疗需谨慎,未来应探索个体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