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彩存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荣登柳叶刀 | 依沃西单抗或将挑战现有单药在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

2025-03-16 肿瘤医学论坛 肿瘤医学论坛 发表于陕西省

研究结果发现:依沃西单抗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标志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又一重要进展。

编者按

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肺科医院周彩存教授团队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题为“Ivonescimab versus pembrolizumab for PD-L1-posit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RMONi-2):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study in China”的研究文章,旨在对比依沃西单抗与帕博利珠单抗在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发现:依沃西单抗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临床疗效,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标志着抗肿瘤药物研发的又一重要进展。

image.png

图 参考文献

根据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尽管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抗PD-1/L1单药治疗的疗效仍存在局限性,抗PD-1/L1联合化疗的5年生存率也仅17%~30%,又常伴随诸多相关副作用。因此,寻找全新且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成为医患的迫切需求。

依沃西单抗作为一种四价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同时靶向PD-1和VEGF两个关键靶点,不仅实现协同阻断,还通过独特的Fc工程改造显著改善了安全性,使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展现出更高的综合优势。在早期研究中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有希望的临床结果。

HARMONi-2是一项在中国55家医院进行的随机、双盲、Ⅲ期试验。研究人员纳入了398例晚期PD-L1阳性、EGFR/ALK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配(1:1) 接受20 mg/kg依沃西单抗或200mg帕博利珠单抗静脉注射,每3周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毒性不可耐受或治疗满24个月。随机化按组织学、临床分期和PD-L1表达分层。

主要研究终点是盲法独立影像学审查委员会根据RECIST v1.1在意向治疗人群中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含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疾病控制率(DCR)以及生活质量评估等。

· 研究结果与结论 ·

在2022年11月9日至2023年8月26日期间,879名筛查患者中有398名(45%)被随机分配接受依沃西单抗或帕博利珠单抗。中位随访时间为8.7个月。

数据截止时,共发生了184例疾病进展或死亡事件,其中依沃西单抗组和标准治疗组分别为72例和112例。在预先计划的中期分析中,依沃西单抗的中位PFS显著长于帕博利珠单抗组(分别为11.1个月和5.8 个月)。在预先设定的亚组中,依沃西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的PFS获益基本一致,包括PD-L1肿瘤比例评分(TPS)为1-49%和PD-L1 TPS≥50%的患者。

安全性方面,依沃西单抗组和帕博利珠单抗组≥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58例(29%)和31例(16%)。依沃西单抗组197例患者中有14例(7%)和帕博利珠单抗组199例患者中有16例(8%)观察到3级及以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依沃西单抗在鳞状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均显示出可控的安全性。在鳞状细胞癌患者中,两组之间3级或更高级别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当。

7f3c28fcddfd5724c1d96a7d0aadc2e1.jpg

图 研究结果

总的来说,依沃西单抗相较于帕博利珠单抗显著延长了晚期驱动基因阴性PD-L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同时安全性可控。

依沃西单抗有望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希望,特别是那些对疗效和生存期有更高要求,或者不适合化疗的肺癌患者。

NMPA获批适应症

✦ 2024.5.24,NMPA批准依沃西单抗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用于经EGFR-TKI治疗后进展的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 用于治疗PD-L1阳性、EGFR/ALK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的一线治疗(即将获批,已进入NMPA优先评审阶段)。

参考资料:

Xiong A, Wang L, Chen J, et al. Ivonescimab versus pembrolizumab for PD-L1-positiv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HARMONi-2):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 phase 3 study in China. Lancet. 2025 Mar 8;405(10481):839-849. doi: 10.1016/S0140-6736(24)02722-3. PMID: 4005734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6368, encodeId=912e225636849,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2af9938ec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非小细胞肺癌#</a> <a href='/topic/show?id=7609111649d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依沃西单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11649, encryptionId=7609111649d5, topicName=依沃西单抗), TopicDto(id=99387, encryptionId=32af9938ec6, topicName=非小细胞肺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Mar 16 22:19:40 CST 2025, time=2025-03-16,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上海市东方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周彩存领衔研究登《柳叶刀》:新药使肺癌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9%!

依沃西单抗是靶向PD-1和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柳叶刀》发表的HARMONi-2研究显示,其用于晚期PD-L1表达阳性NSCLC患者一线治疗,PFS近乎翻倍,且安全性良好,有望成为新选择。

读书报告 | 培美曲塞维持治疗对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铂类-培美曲塞诱导治疗结局的影响

在社区肿瘤环境中患者的自身特征和计划的治疗决策影响培美曲塞的维持使用。

中位随访4年,NSCLC术后ctDNA-MRD阳性患者全复发, IA3期也未幸免,比影像早3.2个月

研究对46例II-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ctDNA检测。标志性分析中,术后早期ctDNA阳性患者复发早、预后差;纵向分析显示ctDNA阳性患者均复发,系列检测可提前3.2个月发现复发。

Nature Medicine:当肺癌细胞开启"致命迁徙":研究人员解码脑转移的终极密码

研究以单细胞精度揭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机制,发现染色体不稳定、癌细胞 “变身”、脑部免疫荒漠等现象,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方向,也面临时空异质性等挑战。

读书报告 | 阻断CTLA4可解除KEAP1/STK11相关的PD-(L)1抑制剂耐药

双重ICB可强力激活CD4+效应细胞,并将肿瘤髓系细胞群重编程为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肿瘤杀伤性表型,与CD4+和CD8+T细胞一起,共同发挥抗肿瘤作用。

《自然-医学》:检出率高达84.8%!吴一龙团队研究:预测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有望指导临床治疗选择

吴一龙教授团队研究表明,脑脊液 ctDNA 可反映 CNS 转移肿瘤负荷,作为独立预后标志物,还能指导治疗,对 NSCLC 患者 CNS 转移有重要临床价值。

读书报告 | EGFR-TKI治疗进展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网络分析

ICI联合非ICI基础治疗可改善疗效,ICI联合抗血管药物与化疗获益最佳,但需关注用药的安全性。

绘真约大咖 | 张敏教授: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基因检测、辅助治疗和随访那些事儿

肺癌死亡率高,术后随访关键。张敏教授解答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基因检测相关疑问,如 EGFR、ALK 突变辅助靶向治疗时机,基因检测对随访影响,强调个体化治疗。

JCO:新药对肺癌、乳腺癌等多种实体瘤均有效!30%患者肿瘤部分消失,效果维持近13个月

在研药物宗格替尼是口服 HER2 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1a 期试验显示其治疗 HER2 突变实体瘤有初步疗效且安全性可控,上市申请已获 CDE 受理并被优先审评。

Nat Med:吴一龙等报告了EGFR突变的IB–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切除后辅助治疗的奥希替尼的分子残留疾病分析结果

该研究报告了EGFR突变的IB–IIIA期非小细胞肺癌切除后辅助治疗的奥希替尼的分子残留疾病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