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干货】如何鉴别角化棘皮瘤(KA)与角化棘皮瘤样高分化鳞状细胞癌(SCC-KA type)?

2025-03-05 衡道病理 衡道病理 发表于陕西省

角化棘皮瘤与鳞状细胞癌在疾病分类上历经变化,本文从临床和镜下 HE 形态鉴别两者,介绍各自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并通过案例展示鉴别诊断,强调诊断需结合多方面因素。

角化棘皮瘤和鳞状细胞癌像被长辈干预的小情侣一样分分合合。由于角化棘皮瘤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皮肤界一直以来都将两者视为独立的两个疾病。2018年出版的第四版WHO皮肤肿瘤中,将角化棘皮瘤划归到鳞状细胞癌的一种亚型。又恰逢国内医疗主管部门对医生职业范围的严格限制,导致大量曾经签发病理报告,但是执业医注册为皮肤性病的医师失去了发皮肤病理报告的权限。因此,在过去几年间,由于第四版WHO皮肤肿瘤和国内政策的共同影响,大病理医生签发的报告大多已不再区分角化棘皮瘤和鳞状细胞癌了。

图片

针对这两个疾病是否是同一个疾病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不断有相关文献涌现出来。然而,2023年第五版WHO皮肤肿瘤的更新中,又将两者分开了:角化棘皮瘤(KA)角化棘皮瘤样高分化鳞状细胞癌(SCC- KA type)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本文不谈免疫组化和分子相关话题,仅通过临床和镜下HE形态,鉴别角化棘皮瘤和鳞状细胞癌。

首先,详细了解这两个疾病的临床表现。

 角化棘皮瘤

临床表现:

临床分增生期、成熟期和消退期,生长速度通常在几周到几个月内达到高峰,然后绝大多数于半年内可自行消退,遗留轻度色素减退性瘢痕。

角化棘皮瘤有多种亚型:

孤立性角化棘皮瘤

最常见,与UVB照射有关,常发生在日光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颈、前臂、小腿。但是也有舌、阴茎、外阴等不常见部位的报道。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平均年龄60岁,男女比2~3:1。表现为单个的、红色或紫色丘疹或结节,初为圆顶状皮色或红色小丘疹,中心呈火山口样凹陷,充以角质栓,周围是较光滑的隆起的包围环,病变常在几周内迅速增大至0.5~2cm。巨大型(>5cm)好发于鼻部和手背。这些结节通常是无痛的,但可能会因为其大小和位置而引起不适。

多发性边缘离心型

皮损呈环状向边缘扩张,中央呈礁石样外观。

泛发性发疹型

表现为数百至数千丘疹分布于非曝光部位。

多发性家族性

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损数目达数百个。

甲下型

多发生于大𧿹趾远端甲床,快速生长,破坏性强。

治疗和预后:

由于KA通常是良性的,并且绝大多数具有自限性,因此许多病例可能不需要治疗。然而,对于引起不适或影响美观的病例,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有文献中提到“尽管KA通常是良性的,但它也有可能复发或转变为更恶性的肿瘤”,笔者认为可能在最初诊断时,由于取材不完全或其他原因而将SCC误诊为KA。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临床表现:

好发于老年人曝光部位,如头面颈部、手背、外耳部和腿部,HPV感染和免疫抑制患者可发生在外阴部、肢端和甲下。也可继发于其他皮肤病如硬化性苔藓、扁平苔藓、盘状红斑狼疮、着色性干皮病、汗孔角化症、瘢痕、辐射和慢性感染等病灶部位。男性多于女性。皮损常表现为生长缓慢的不规则鳞屑性结节或斑块,基底潮红,表面可出现糜烂,也可出现溃疡、出血。沿神经周围扩散的皮损出现疼痛和感觉异常。

治疗和预后:

本病的转移风险与发病部位和亚型有关,约0.5%的患者发生转移,非曝光部位、唇部的SCC有2%~3%发生转移,发生于曝光部位且直径小于2cm的病变转移风险较小。病变直径大于2cm、厚度大于2mm、Clark分级IV级或V级、周围神经浸润、分化程度低、原发于耳部或唇部等均提示预后不佳。

大部分可通过手术治疗根治,高分化且浸润浅的病例预后通常较好。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患者可进行局部化疗、免疫治疗或放疗。

诊断和鉴别诊断:

消退期的角化棘皮瘤,圆形结构保留,但上皮增生不明显,上皮更薄、更扁平,存在真皮纤维化和苔藓样炎细胞浸润。下面将对“增生期的角化棘皮瘤”和“角化棘皮瘤样鳞状细胞癌”进行鉴别,下图是综合目前国内外文献和书籍整理的鉴别诊断24条:

图片

 实战演练:

案例1:

女性,66岁,面部赘生物2月余,偶有瘙痒。

图片

图片

图片

诊断:角化棘皮瘤(增生期)

案例2:

男,72岁。额部瘢痕数年,鼻根部肿物2月余,瘙痒、破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诊断:角化棘皮瘤样鳞状细胞癌

案例3:

女,87岁。面部多发肿物数年,面颜其他部位日光性角化病、鳞状细胞癌术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诊断:角化棘皮瘤样鳞状细胞癌

案例4:

女,66岁。近日面部赘生物,偶有瘙痒。

图片

图片

图片

诊断:角化棘皮瘤。

案例5:

女,81岁,左面部红斑、结痂三个月,逐渐增大。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诊断:角化棘皮瘤样鳞状细胞癌。

案例6:

患者女,2周前突然发现,左侧面部肿物,无疼痛不适,变大,红色半球形肿物,约2cm,中央轻微凹陷结痂。

图片

图片

图片

诊断:角化棘皮瘤样鳞状细胞癌。

 写在最后的话

角化棘皮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和病理特征的皮肤肿瘤。角化棘皮瘤的诊断必须同时依赖于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然而,由于角化棘皮瘤的组织学表现与角化棘皮瘤样鳞状细胞癌相似,因此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作为病理医生,不能忽略肿瘤的生长速度、部位、皮损形态和患者的年龄等因素。

参考文献及书籍:

1.Dermatology 4th. Jean L.Bolognia et al.

2.Dermatopathology 3rd. Dirk M. Elston et al.

3.Diagnostic Pathology: Neoplastic Dermatopathology 3rd. David Cassarino et al.

4.AFIP Atlases of Tumor and Non-tumor Pathology: Nonmelanocytic Tumors of the Skin 5th. Thomas Brenn et al.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4595, encodeId=b91722545957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49e1029401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鳞状细胞癌#</a> <a href='/topic/show?id=28191248046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角化棘皮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804, encryptionId=281912480468, topicName=角化棘皮瘤), TopicDto(id=102940, encryptionId=349e1029401f, topicName=鳞状细胞癌)],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Mar 04 23:03:09 CST 2025, time=2025-03-04,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Nat. Commun:侯英勇/丁琛/贺福初团队合作发布中国人群鳞状细胞癌蛋白质组学图谱,揭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的分子差异

泛SCCs的全面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拓宽了人们对这种恶性肿瘤相关分子事件的了解。研究团队通过深度蛋白质组分析揭示了中国人群SCCs的共同特和异性特征,进而对SCCs的临床、生物学和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定要小心食管的"黑色玫瑰花征"YXZX093:

食管癌在钡餐造影下的一种表现之一,显示食管局部不规则狭窄(黄箭头:玫瑰花花干),近端食管扩张(萎陷的玫瑰花朵),两个不规则线状溃疡(红箭头:玫瑰花叶/刺),形似黑色玫瑰花。

80岁的老人两个肺部肿瘤病灶,两类基因突变的诊断和治疗启示!

如果影像学CT检查发现了2个或更多的肿瘤病灶,那么这些病灶是源自一个病灶的?还是互相不干涉地独立发生的?今天我们给大家解读的一篇研究就是这种情况,希望给到癌度病友一些启发。

【衡道丨文献】通过免疫组化p53和p16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做出分子分类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知识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病理科王强医师将该文要点编译介绍如下。

Clin Cancer Res:SD-101联合派姆单抗治疗复发/转移性鳞状细胞癌

SD-101联合派姆单抗可诱导PD-1抗体初治的复发性/转移性鳞状细胞癌患者获得客观缓解

AOGS:分化型外阴上皮内瘤变的长期随访和预后因素

dVIN患者发展原发性和复发性VSCC的风险很高。建议早期识别、长期随访和严格依从局部皮质类固醇治疗。

Cancers:N -钙粘蛋白在鳞状细胞癌中的高表达揭示皮肤癌转移机制的新见解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中E-cadherin和N-cadherin以及增殖标志物Ki67的表达。

PHILIPS每日一例:肝脏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一例

PSCCL好发于中老年男性,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无明显特点,亦无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其组织起源尚无一致意见。PSCCL罕见,易误诊为肝脓肿,二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相似可能与PSCCL合并感染和肿瘤性发热有关。

Nature子刊:万能的「多喝热水」是真要命!爱吃喝「烫嘴」,食管鳞癌风险最高增加近4倍!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复合热暴露指数,得分范围为1到12。该指数与ESCC风险密切相关。因此,该评分为未来的研究和风险评估提供了改进的热暴露指标,并且提供了剂量-反应关系的证据。

病例分享 | 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性癌

患者,女,57岁绝经后反复阴道流血半年入院。2023-07-10 当地医院阴道彩超:宫颈见范围约5.4×4.2cm不均偏低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