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RAS–ERK信号通路的癌症治疗

2025-02-18 小药说药 小药说药 发表于陕西省

新一代RAF/MEK抑制剂、首款ERK抑制剂,以及针对RAS的直接靶向策略陆续进入临床试验,为突破耐药瓶颈和扩展适应症带来新希望。

-01-

前言

RAS-RAF-MEK-ERK(简称ERK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增殖与存活的核心通路,其异常活化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生理条件下,该通路通过多级反馈调控维持稳态,但在约三分之一的实体瘤中检测到RAS突变(如KRAS、NRAS),约8%的肿瘤携带BRAF突变(如BRAF V600E),导致通路持续激活并驱动肿瘤恶性转化。尽管RAF抑制剂(如维莫非尼、达拉非尼)和MEK抑制剂(曲美替尼)已在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中展现显著疗效,但耐药问题普遍存在,且RAS突变型肿瘤的靶向治疗仍充满挑战。

目前,针对该通路的药物开发已形成多层次策略:靶向上游RAS的激活机制、抑制中游RAF/MEK/ERK激酶活性,或通过联合用药阻断反馈激活。新一代RAF/MEK抑制剂、首款ERK抑制剂,以及针对RAS的直接靶向策略陆续进入临床试验,为突破耐药瓶颈和扩展适应症带来新希望。

-02-

RAS-RAF-MEK-ERK信号通路

ERK信号通路的核心是一条高度保守的激酶级联反应:细胞外生长因子与膜受体结合后,激活RAS蛋白(KRAS、NRAS或HRAS),诱导其从非活性的GDP结合态转为活性的GTP结合态。活化的RAS招募RAF激酶至细胞膜并促使其二聚化,继磷酸化激活MEK,最终由MEK激活ERK激酶。ERK通过磷酸化转录因子(如MYC、FOS)和细胞周期调控蛋白,驱动细胞增殖、存活、代谢重编程及转移。

该通路的病理激活主要源于RAS或BRAF突变(占人类肿瘤的40%以上)。例如,KRAS G12突变(占胰腺癌90%)导致GTP酶活性丧失,BRAF V600E突变(见于黑色素瘤)无需二聚化即可持续激活。此外,表观遗传调控(如NF1基因缺失)或上游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异常活化也可能增强通路信号。值得注意的是,RAF抑制剂的“矛盾激活”现象(在野生型BRAF细胞中反上调ERK信号)揭示了通路的复杂调控机制,进一步提示联合治疗的必要性。

图片

通过系统性解析,研究已明确该通路的双重角色:生理性的精细调控维持正常组织稳态,而致癌性激活则赋予肿瘤恶性特征。因此,精准选择抑制节点、平衡治疗效果与毒性成为开发策略的关键。

-03-

靶向RAS的药物开发

RAS作为信号通路上游的“分子开关”,其直接靶向开发曾被视为“不可成药”难题。传统策略聚焦间接干预:抑制RAS膜定位所需的法尼酰化修饰(如法尼酰转移酶抑制剂FTIs),但因RAS的“异构体逃逸”(如通过香叶酰修饰旁路激活)而失败。近年突破集中于两方面:其一是靶向RAS与鸟苷酸交换因子(如SOS)的相互作用,例如片段化合物通过结合RAS表面的浅凹槽阻断SOS激活(临床前阶段);其二是针对特定突变体(如KRAS G12C)的共价抑制剂Sotorasib(AMG510)和Adagrasib(MRTX849),通过“开关口袋”锁定突变型KRAS的失活构象,已在肺癌中获批,但胰腺癌等适应症仍需验证。

新兴策略包括靶向RAS伴侣蛋白PDEδ(调控KRAS亚细胞定位)、干预RAS下游效应通路(如RAF或PI3K双抑制改善RAS突变型肿瘤反应),以及RNA干扰技术。此外,结构生物学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新药设计(如PROTAC)加速了KRAS G12D/V等难靶突变体的抑制剂开发。尽管直接靶向RAS仍面临成药性挑战,但KRAS G12C突破性疗法的成功,为其他突变亚型提供了信心。

-04-

靶向RAF的药物开发

基于BRAF突变在黑色素瘤中的高频性,RAF抑制剂成为最早获批的ERK通路靶向药物。维莫非尼和达拉非尼通过选择性抑制BRAF V600E单体的激酶活性,显著延长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生存期。然而,两项重大挑战限制其应用:一是耐药机制(如BRAF剪接变异体或CRAF过表达导致二聚体依赖性耐受);二是“矛盾激活”(抑制BRAF野生型细胞后反激活CRAF和ERK信号),导致皮肤鳞癌等不良反应。

新一代RAF抑制剂通过优化结合模式,减少对野生型RAF的激活,降低毒性并扩展适应症。例如,MLN2480通过靶向RAF二聚体界面抑制二聚化依赖性激活,在RAS突变型肿瘤中展现潜力。对信号通路的深入理解也推动联合疗法的开发:RAF+MEK抑制剂组合(如达拉非尼+曲美替尼)通过垂直抑制减少耐药克隆,并降低单药毒性,已在黑色素瘤中成为标准方案。未来方向包括开发广谱RAF二聚体抑制剂,以及联合免疫治疗(如抗PD-1抗体),以克服肿瘤微环境介导的适应性耐药。

-05-

靶向MEK的药物开发

MEK作为RAF的唯一直接底物,是抑制ERK信号的另一关键节点。首款MEK抑制剂曲美替尼通过选择性抑制MEK激酶活性,与达拉非尼联用显著提高BRAF突变型黑色素瘤的客观缓解率(ORR 64% vs 51%)。然而,单药疗效有限,且RAS突变型肿瘤因反馈激活(如RTK介导的ERK再活化)反应较差。研究揭示,MEK抑制剂的临床疗效与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传统抑制剂(如曲美替尼)仅阻断MEK磷酸化ERK的能力,而“双机制”抑制剂(如RO5126766)可同时抑制MEK自身被RAF磷酸化,从而更持久地阻断信号传导,在RAS突变型结直肠癌中显示出优效性。

临床开发中的MEK抑制剂还包括考比替尼(联合维莫非尼用于黑色素瘤)、比美替尼(联合化疗用于卵巢癌)等。关键挑战包括:毒性管理(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皮肤反应)、耐药机制(如MEK突变或ERK反馈激活),以及适应症扩展(如KRAS突变型肺癌)。通过优化给药方案(如间歇给药)或联合下游ERK抑制剂,可能进一步提升疗效并减少毒性积累。

-06-

靶向ERK的药物开发

ERK作为通路的终端激酶,其直接抑制理论上可绕过RAF/MEK的耐药机制。早期观点认为ERK抑制剂与MEK抑制剂疗效无差异,但临床实践揭示其独特优势:ERK抑制可阻断MEK抑制剂诱发的转录反馈(如DUSP表达上调),并克服MEK耐药突变。首款进入临床的ERK抑制剂SCH772984通过双重机制(抑制ERK激酶活性及阻断其核转位)在RAS/BRAF突变型肿瘤模型中展现强效抗增殖作用。其他候选药物如GDC-0994和MK-8353也已进入Ⅰ/Ⅱ期试验。

临床前研究表明,ERK抑制剂与CDK4/6抑制剂(如哌柏西利)在KRAS突变型胰腺癌中具有协同作用,或与化疗联用增强细胞杀伤效果。目前挑战包括:脱靶毒性(ERK广泛参与生理功能)、激酶选择性不足导致疗效衰减,以及生物标志物缺失。通过结构优化(如变构抑制剂)或联合用药(如ERK+PI3K双靶点),可能加速ERK抑制剂向临床转化。

-07-

小结

RAS-ERK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已从“不可成药”走向临床现实,但在疗效持久性、适应症扩展及毒性管理上仍需突破。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的成功验证了信号节点特异性靶向的可行性,而KRAS G12C抑制剂的获批标志直接靶向RAS的里程碑。

RAS-ERK信号通路靶向治疗的未来方向包括:开发泛RAS/RAF抑制剂、克服二聚化介导的耐药机制、探索与免疫治疗或表观遗传药物的联合策略,以及基于肿瘤分子分型的精准用药。随着新一代抑制剂与创新疗法的涌现,RAS-ERK通路靶向治疗有望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长生存获益。

参考文献:

Targeting RAS-ERK signalling in cancer: promises and challenges. Nat Rev Drug Discov.2014 Dec;13(12):928-4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2557, encodeId=b689225255ea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6a2e1405a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癌症治疗#</a> <a href='/topic/show?id=113c12438556'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RAF/MEK抑制剂#</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9,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4385, encryptionId=113c12438556, topicName=RAF/MEK抑制剂), TopicDto(id=71405, encryptionId=06a2e1405a8, topicName=癌症治疗)],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Feb 19 00:20:55 CST 2025, time=2025-02-19,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2025-02-19 梅斯管理员 来自陕西省

相关资讯

超10款有望“治愈”肿瘤疫苗已在路上,或开创癌症治疗新时代

下面小编就结合全球肿瘤疫苗的研发管线,盘点一下研发进度相对靠前的部分肿瘤疫苗。

中国青年学者领衔!最新Nature Biotechnology:活细菌肿瘤免疫治疗

研究利用工程化非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抗诱饵 IL18 突变体治疗癌症,激活免疫反应,增强 CAR-NK 细胞抗肿瘤能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策略。

癌症的14大标志性特征

2000 年 Cell 杂志发表 “癌症的 6 大标志性特征”,后续版本不断扩充,最新 2022 年版共 14 个特征,涵盖增殖、抗凋亡、转移等多方面,助于理解癌症机制与治疗。

Nature:小环大威力:癌症中的脱缰野马ecDNA(染色体外DNA)

12 月 18 日 Nature 报道研究用新实验模型模拟染色体外 DNA(ecDNA)形成和作用,揭示其致癌潜力,包括促进细胞增殖、与肿瘤进化相关等,为癌症治疗带来新方向。

论文解读| Hossein Soltaninejad教授团队总结CRISPR、CAR-T和NK细胞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

本文全面总结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工具在优化CAR-T细胞疗法和NK细胞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在未来临床试验中的潜力。

Nat Cancer:2024癌症药物七大突破,特别在这两个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文章回顾了2024年癌症新药获批情况,以及其它抗癌疗法的研发进展。

姜秀娥研究员/李景虹院士顶刊CSR综述:癌症纳米医学

李景虹院士团队研究纳米材料在癌症治疗中调节肿瘤细胞氧化还原代谢的应用,综述相关策略及进展,讨论临床转化挑战。

刷新认知!三篇Nature同期独立发表,揭秘ecDNA的起源、遗传和传播致癌特性

Nature 同期三篇论文探讨染色体外 DNA,包括其起源及影响、在肿瘤细胞中的协同遗传机制,以及潜在治疗靶点,为癌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陈学思院士团队ACS Nano:多酶活性聚合物纳米反应器,可用于铁死亡-细胞凋亡协同抗癌治疗

长春应化所制备 HPG@hemin-GOx 纳米反应器,具多酶活性,可诱导凋亡与铁死亡,通过系列评估证实其体外、体内抗癌效果佳,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法。

国科温州研究院Chemical Reviews:纳米酶级联催化系统在癌症治疗中的理性设计与机制研究

国科温州研究院Wang Jin等人详细讨论了纳米酶的分类、催化机制以及影响其活性的因素,并总结了近年来在纳米酶级联催化系统构建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