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药爷爷”走红网络 药品与温度的关系没这么简单

2018-03-02 何从、吉菁菁、房永珍 科普中央厨房、北京科技报

采访专家:赵 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药师)杜广清(北京康复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肖志云(中日友好医院预防保健科高级健康管理师)近日,一张“暖心”照片在网络热传。照片中,一个生病的小男孩坐在椅子上输液,站在他身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怕孩子输液太冷,选择了用嘴含着输液管“加热”。据了解,这位大爷在小孙子打针的3天时间里,一直这样坚持用嘴为孩子“加热”药水。这一幕被同到江苏睢宁县桃园镇卫生院挂水的其

采访专家:

赵 宁(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药师)

杜广清(北京康复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

肖志云(中日友好医院预防保健科高级健康管理师)

近日,一张“暖心”照片在网络热传。照片中,一个生病的小男孩坐在椅子上输液,站在他身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怕孩子输液太冷,选择了用嘴含着输液管“加热”。据了解,这位大爷在小孙子打针的3天时间里,一直这样坚持用嘴为孩子“加热”药水。


这一幕被同到江苏睢宁县桃园镇卫生院挂水的其他病人拍下来发到朋友圈,后又被转发上网,引发了大众热议:这位疼爱孙子的爷爷这么做,真能达到给药液加热的目的吗?大冬天去医院输液有时会出现手脚冰凉麻木、心里发慌的情况,是不是就需要给输液管加热了?

“口含输液管加热”无效果,最好是提高室温或局部保暖

输液是常规的治疗手段,和其他任何给药方式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缺点。药物在口服时通常需要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血液,然后再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需要部位发挥药效,而输液可以直接将药物送进血液,免去了吸收步骤,因此可以更快地发挥药效。

针对这位大爷用嘴巴含输液管的加热方式,中日友好医院预防保健科高级健康管理师肖志云表示,虽然老人家疼爱孙子的心情让人感动,但是用这样的方式去温热药液没有任何效果。先不说加热药液的行为是否妥当,仅靠药液快速经过嘴巴的时间来热药是没有用的:“一般药液温度20℃左右,成年人正常口腔温度最高也就37℃左右,就算用嘴含着输液管,将药液温热了,但药液一旦脱离口腔温度环境,隔着输液管与空气接触,温度会很快降下来,达不到热药的效果。”

其实,输液除特殊要求外,一般药液温度保持在室温(22℃-26℃)就可以了,输液过程中温度过热或过冷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甚至引起或加重副作用。

输液时感觉到手臂冰凉麻木:“首要原因是输液时液体温度低于血液温度引起的血管收缩;其次也会受到肢体长时间不动的影响。至于心里发慌可能与输液速度过快、输液量过多有关。”

其实,在寒冷的天气里输液药液凉一点,顶多会让人感觉胳膊凉一点,并不会刺激到让人觉得痛的地步。如果输液时感觉疼痛,很可能是因为药液中含有某些刺激血管的药物,或针头对血管壁的刺激导致,再者可能是针头脱离出血管。

肖志云表示,“如果输液时候病人感觉有些冰凉、发麻,可以轻微活动下手臂,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即可缓解。可适度采取一些局部保暖措施,比如沿血管走向的方向适当加温,或者用热水瓶、热水袋等,在液体靠近病人的部位用毛巾包裹之后给适当的加温。这样就能让病人更加舒适。”

环境温度过低时,有时药液中可能产生微小晶粒或沉淀,其他情况常温下对药效不会有什么影响。输低温药液,虽然不会给患者造成大的伤害,但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恐慌和心理压力。当然在天气冷的时候,药液暖一点确实会觉得舒服一点。因为接近体温的液体输入人体内后,会减少液体对人体及血管冷的刺激。

肖志云建议:“在春季、冬季等天气寒冷的季节,在输液前可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做到提高药液温度,如将输液药物提前放置在常温下,液体过冷时可以用双手捂一捂。总的来说适当调整环境的温度,把室内的温度提升上去才是主要的。”

输液加热器精准控温,常常用于外科手术中

事实上医疗中对输液的加温是有的,在手术室等地方,还有专门给药液和血液加温的加温器。目前主要应用于长时间的外科手术中,但是这种加温不是随便加的,需要医护人员操作输液加热器进行精准的温度控制。

“输液加热器多在心脏大血管等大型手术中使用,也用于某些特殊药物的输注,尤其是大量失血,需要快速输入冷藏库的血液,这时候也需要对血液进行加热

血管输液加热器是用于把输注的液体保持在恒温37℃左右的一种电热器。工作原理是由发热材料通过外壳的通气孔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份接触发生反应释放热量。其作用是减少患者的冷刺激,同时可加快药物吸收。

血管输液加热器适合冬季特别是东北地区低温环境下婴幼儿、年老体弱、重病者使用。比如甘露醇在低于环境温度时会出现结晶,因此冬季患者使用甘露醇时,有的医院都会对该药进行适当加热,以免出现结晶。

除了输液温度有讲究,水温也影响药物药效

药液温度会影响到药效,除了药液,服用其他药物也是同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药师赵宁提醒:“大部分人吃药的时候关注的是药物的用法、用量。其实服药水温也有讲究。温服可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一般也不会影响到药效。一般汤剂均宜温服,胶囊、片剂等固体剂型除有特殊规定外,也通常用温开水送服。”

北京康复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杜广清表示:“对于活菌制剂以及一些含挥发油的药物,服药时一般需要使用凉开水送服。因为对于活菌制剂来说,过热的水会破坏活菌。对于挥发油类的药品,热水会加速药品有效成分挥发。”

以下的药品注意都别用过热的水送服:

○ 活性菌制剂

口服的活性菌制剂,如双歧杆菌胶囊,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制剂,具有怕酸、怕光、怕烫的特性,因此不适宜用热水服用,宜在饭前30分钟,或饭后60分钟。

○ 酶类、各种活疫苗

一些保健、助消化的酶类易被高温破坏药效。如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维生素C是水溶性制剂,对温度、光线和空气的要求都比较严格,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很快就被氧化变质,加热就等于加速它的氧化。

○ 糖浆浸膏类

糖浆类药物如止咳糖浆等,热用水冲服会稀释糖浆,降低黏度,使其不能覆盖在发炎的咽喉等部位形成保护性药膜,从而使药效大打折扣。因此止咳糖浆要直接服用,并且服用后不要喝水。

○ 挥发性有效成分中药

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中药,藿香、薄荷等中药都有特殊的芳香气味,这种芳香气味来自具有药用价值的挥发油,挥发油多不稳定,遇热易挥发和分解。很多中药颗粒剂和冲剂中含有这些中药成分。服用中药颗粒制剂时,要注意查看药物说明书中用法一项。

延伸阅读>>>温度对药品的保存很重要

药品质量是安全用药前提,正确、科学地保存药品才能有效保证药品质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主任药师赵宁提醒,大众拿到药品后,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上的储存条件或咨询相关药师,了解药品对温度的要求,尤其是在酷暑、严寒等特殊时段。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如未规定具体的储存温度,则为常温储存。

“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温度保存药品,不随意放入冰箱或加热。比如总觉得片剂常温保存就可以了,针剂、眼药水要放在冰箱里,其实这是不对的。很多片剂也要求放置在20℃或25℃以下的阴凉处保存,很多针剂包括眼药水也都是常温保存。药品需要冷藏并长时间携带,尽量放在保温容器内并放置冰块。不要把药品放在靠近厨房或浴室等易受热受潮的地方,同时要避免阳光直射。”

对于急救药物,从事多年社区基层急救科普工作的肖志云建议,更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条件来储存、运输和使用,以免药效降低,贻误病情。“对于家庭药箱中的备药,尤其是一些抢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哮喘用药等,应当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于药品质量的影响,要定期检查药物的有效期,以及是否受潮、变色、变质等。”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这些药易混淆,工作中一定注意核对!

临床用药种类繁多,准确用药关乎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准确分辨药物至关重要。

读懂精神科药品不良反应

面对精神科药品说明书上描述众多的不良反应,患者和家属越看越怕,也越看越看不懂,不良反应写的太专业,即使对于非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完全理解说明书上所述的不良反应也是有一定困难的。

13药品断货,被调查

昨日(2月7日),辽宁省再发通知,13种药品将接受调查。

十一部委联合整治虚假违法广告,突出医疗、药品等重点领域

日前,工商总局、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银监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十一部委联合下发2018年整治虚假违法广告部际联席会议工作要点,进一步明确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部门职责,并就落实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湖北着力打通药品供应短缺的“肠梗阻”

药品短缺问题成因复杂,涉及研发注册、生产流通、采购使用等各个环节。近日,湖北提出着力构建全省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将重在打通信息收集、采购使用等环节“肠梗阻”,进一步加强涉药管理部门协调,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减少药品短缺发生频次。这是湖北省卫计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的实施方案》中提到的。按照要求,湖北全省短缺药品监测系统要不断扩大覆盖范围,逐步实现全省每个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携手中国科协 合力传播食药科学知识

2月5日,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中国科协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李大魁等十几位知名食品药品安全专家和30多名食品药品监管及科普工作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见证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与中国科协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仪式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