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女生下班连筷子都拿不稳!医生一查:不是太累了!不是颈椎病!是免疫系统“攻击”了她的肌肉!

2025-05-24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28 岁女性因 “晨轻暮重” 肌无力症状确诊重症肌无力,该病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骨骼肌。文中介绍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强调早期识别与免疫干预的重要性。

28岁的小王,设计公司职员,平时工作节奏快、加班多,原以为自己只是“太累了”。最开始,她只是偶尔觉得眼皮沉重,看东西有点重影。她没当回事,以为是用眼过度。但几个月后,情况愈发奇怪:每天到了下午,她就觉得胳膊抬不起来,吃饭时筷子都握不稳,说话一多就气短、声音发虚,有时候连刷牙都觉得吃力。

她以为是“颈椎病”压迫了神经,或是缺钙、贫血,跑了好几家医院做检查,甚至尝试过按摩、理疗,却始终不见好转。直到某天在地铁上差点晕倒,才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神经科医生详细检查后,发现她的眼睑下垂、四肢肌力疲劳具有典型的“晨轻暮重”特点,进一步的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阳性,肌电图提示神经-肌肉接头传导障碍,确诊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什么叫重症肌无力?

重症肌无力(MG)是由自身抗体介导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是最常见的致病性抗体;此外,针对突触后膜其他组分,包括肌肉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MuSK)、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LRP4)及兰尼碱受体(RyR)等抗体陆续被发现参与MG发病,这些抗体可干扰AChR聚集、影响AChR功能及NMJ信号传递。MG全球患病率为(150-250)/百万,预估年发病率为(4-10)/百万。我国MG发病率约为0.68/10万,女性发病率略高;住院死亡率为14.69‰,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各个年龄阶段均可发病,30岁和50岁左右呈现发病双峰。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70-74岁年龄组为高发人群。

临床表现

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表现为波动性无力和易疲劳性,症状呈“晨轻暮重”,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 眼外肌最易受累,表现为对称或非对称性上睑下垂和/或双眼复视,是MG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见于80%以上的MG患者。

  • 面肌受累可致眼睑闭合无力、鼓腮漏气、鼻唇沟变浅、苦笑或呈肌病面容。咀嚼肌受累可致咀嚼困难。

  • 咽喉肌受累可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鼻音、饮水呛咳及声音嘶哑等。

  • 颈肌受累可出现抬头困难或不能。

肢体无力以近端为著,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感觉正常。呼吸肌无力可致呼吸困难。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咽喉肌或肢体肌肉无力;脑神经支配肌肉较脊神经支配肌肉更易受累。肌无力常从一组肌群开始,逐渐累及到其他肌群,直到全身肌无力。部分患者短期内病情可出现迅速进展,发生肌无力危象。

分型

图片

诊断

在具有典型MG临床特征(波动性肌无力)的基础上,满足以下3点中的任意一点即可做出诊断,包括药理学检查、电生理学特征以及血清抗AChR等抗体检测。同时需排除其他疾病。所有确诊MG患者需进一步完善胸腺影像学检查(纵隔CT或MRI),进一步行亚组分类。

治疗

1.急性加重期治疗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与血浆置换主要用于病情快速进展、危及生命的情况,如肌无力危象、严重的球麻痹所致吞咽困难、肌无力患者胸腺切除术前和围手术期治疗,可使绝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快速缓解。为达到持续缓解,可同时启动免疫抑制治疗(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因激素早期可一过性加重病情,甚至诱发肌无力危象,于IVIG与PE使用后症状稳定时添加激素治疗。

2.药物治疗

(1)胆碱酯酶抑制剂——症状性治疗:最常用的是溴吡斯的明,其是治疗所有类型MG的一线药物,可缓解、改善绝大部分MG患者的临床症状。 

(2)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口服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环孢素、甲氨蝶呤及环磷酰胺。 

(3)靶向生物制剂:目前临床上用于MG治疗的靶向生物制剂包括已经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使用的靶向补体的依库珠单抗,以及适应证外用药的靶向B细胞的利妥昔单抗(RTX)。 

3.胸腺切除:

伴胸腺瘤MG:合并胸腺瘤的MG应尽早行胸腺切除手术,经胸骨正中入路扩大胸腺切除已成为治疗胸腺瘤及合并胸腺增生MG的标准手术方式。

4.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

AHSCT有望成为MG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难治、复发MG患者。

5.其他治疗:

对于眼睑下垂者,可采用眼睑支架或胶带(eyelid crutches/tape),或通过手术来改善。眼肌手术对长期固定性斜视可能有效。

参考资料:

1.金璐亚,王伟,李爽,等. 靶向生物制剂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研究进展.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24,23(03):310-317. DOI:10.3760/cma.j.cn115354-20230919-00129

2.常婷.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版)[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21,28(01):1-1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6543, encodeId=9fe32266543d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a9d886328a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自身免疫#</a> <a href='/topic/show?id=910e959e0c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重症肌无力#</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86328, encryptionId=a9d886328a0, topicName=自身免疫), TopicDto(id=95970, encryptionId=910e959e0c9, topicName=重症肌无力)],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un May 25 00:07:17 CST 2025, time=2025-05-25,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5-25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ARD: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Tfh细胞对于高亲和力抗体的产生、生发中心形成和自身免疫至关重要

T滤泡辅助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是免疫反应的一个组成部分。活化的NLRP3+ T滤泡辅助细胞群对于最佳体液反应、生发中心形成和自身免疫至关重要。

JNNP: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癫痫表型,从急性症状性癫痫到自身免疫相关癫痫

神经炎症在引发或维持癫痫活动中的作用已得到确认。越来越多的抗神经自身抗体已在各种伴有癫痫发作的神经综合征中被发现。在病因至今未知的癫痫患者中鉴定这些抗体,为自身免疫、癫痫触发和癫痫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

自身免疫疾病的靶点与药物研发

人类基因组的破译加上生物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单克隆抗体(mAbs)的里程碑式发现,使得生物治疗极大地改善了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状态。

A&R:宿主遗传学而非共生微生物群决定了BXD2小鼠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初步发展

在狼疮小鼠模型中发现遗传学在确定自身免疫的初始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相比之下,肠道微生物组可以调节系统性自身免疫某些方面的持久性。

自身免疫的动态变化揭示免疫耐受调节机制

完整组织的实时成像为了解免疫耐受动力学和自身免疫机制提供了一个窗口。帮助我们揭示了淋巴结中T细胞激活和耐受的机制,T细胞进入自身免疫性疾病部位的机制,这将有助于我们针对性地开发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

癌症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的双刃剑之谜

癌症与自身免疫共享免疫调节网络,肿瘤细胞会免疫逃逸,自身免疫反应起源多因素。其在实体瘤中有双重作用,癌症免疫疗法存在疗效与风险,未来需技术突破实现精准平衡。

揭秘桥本脑病(hashimoto encephalopathy,HE)

本文介绍桥本脑病(HE),包括其发现历程、发病机制、患病率、症状、诊断方法、鉴别诊断,还提及治疗方式,指出 HE 与自身免疫有关,临床易误诊,应注意和其他疾病鉴别。

IgG4在自身免疫和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

IgG4 相关疾病 (IgG4-RD) 与其他风湿性疾病的区别引起了人们对免疫球蛋白 IgG4 亚类的关注。它是免疫球蛋白G中数量最少的亚类。

Nature子刊:反向疫苗——逆转自身免疫疾病症状的新的利器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疗法可能非常有效,但同时也会阻断其他必要的免疫反应以抵御感染,因此会有很多副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用反向疫苗治疗患者,它可能更具特异性,并导致更少的副作用。

Lancet:英国2200万人群自身免疫疾病:趋势、性别差异与社会地位影响

19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了英国约10.2%的人口,其中女性易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