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 Cell:苏州大学汪健利用组学揭示证明了神经母细胞瘤的发育可塑性!

2025-05-13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证明神经母细胞瘤的发育可塑性。

神经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颅外儿童实体瘤,起源于神经嵴子代细胞。它表现出显著的发育可塑性和肿瘤内异质性,导致高危病例的存活率低于50%。这种可塑性背后的调节机制仍然很难理解。

2025年5月9日,苏州大学汪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Hu Yizhou、Patrik Ernfors共同通讯在Developmental Cell在线发表题为“Single-cell MultiOmics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s demonstrate neuroblastoma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证明神经母细胞瘤的发育可塑性。

该研究使用来自小鼠自发性肿瘤模型的单细胞多组学和来自人类患者样本的空间转录组学来剖析控制神经母细胞瘤发育状态的转录和表观遗传学景观。研究人员确定了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中对恶性转变至关重要的发育中间状态,并揭示了广泛的表观遗传启动对不同状态转变的潜在能力。此外,绘制了增强子基因调控网络(eGRNs)和维持这些侵袭状态的肿瘤微环境。通过靶向控制eGRNs的转录因子可以干扰状态转换和恶性肿瘤。

图片

肿瘤内细胞异质性是癌症的一个标志,通常反映原始细胞的发育谱系状态,显著影响治疗反应和患者生存率。这强调了描述肿瘤内驱动谱系定型的机制的重要性。除了致癌突变,肿瘤进展还依赖于发育命运决定程序的激活,然而促进细胞异质性和跨谱系细胞类型转变的调控逻辑仍然难以捉摸。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可塑性的儿童实体癌,表现出肿瘤内异质性,耐药克隆损害了治疗效果。根据国际神经母细胞瘤风险组(INRG)分期、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学、分化和MYCN原癌基因(MYCN)扩增等因素,将其分为低、中、高风险组。不到50%的高风险患者实现5年生存率。5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腹外侧干神经嵴子代,通常分化为交感神经元、外周神经胶质和嗜铬细胞。这些细胞也作为许旺细胞前体(SCPs)迁移,在不同的神经系统中分化为间充质细胞 大多数嗜铬细胞来源于至少两种中间细胞类型的SCPs:“桥”和“连接”细胞,其中后者显示成神经细胞和嗜铬细胞的分子特征。各种子代的命运决定由内在和微环境特异性基因调控网络协调。在这种发育背景下,成神经细胞瘤通过遗传异常如MYCN扩增和ALK突变启动,而微环境进一步影响恶性肿瘤。

图片

机理模式图(图源自Developmental Cell)

该研究采用了一种结合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转录组学(ST)的综合方法23来检测转录状态、开放染色质景观和肿瘤微环境沿神经嵴分化轨迹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高危神经母细胞瘤特有的中间状态,强调了细胞可塑性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该发现揭示了与神经母细胞瘤固有的发育可塑性相关的广泛的表观遗传启动,表明状态转换的潜在能力可以由遗传改变和微环境线索触发。此外,还确定了每个发育状态下的增强子基因调控网络。通过引入控制这些eGRNs的转录因子(TF ),我们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影响状态转换和肿瘤恶性程度的。值得注意的是,每种成神经细胞瘤状态都被独特的区域微环境所包围,这些微环境维持着邻近肿瘤细胞的发育特征。

参考信息:

https://www.cell.com/developmental-cell/fulltext/S1534-5807(25)00251-5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4743, encodeId=d7d32264e436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c1ee4340c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母细胞瘤#</a> <a href='/topic/show?id=02791088610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空间转录组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5,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340, encryptionId=3c1ee4340c9, topicName=神经母细胞瘤), TopicDto(id=108861, encryptionId=02791088610f, topicName=空间转录组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May 12 23:29:09 CST 2025, time=2025-05-1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Nature Medicine:异体CAR-T细胞疗法:为复发性神经母细胞瘤带来转机

该研究的结果为异体CAR-T细胞治疗在高风险神经母细胞瘤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其他类型癌症的免疫疗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肚子鼓得像皮球,眼睛黑得像熊猫?2岁宝宝竟被这种“儿童癌王”盯上!

2 岁乐乐确诊神经母细胞瘤,该瘤好发 5 岁内儿童。介绍其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及治疗手段(手术、放疗、维持治疗),个性化分层治疗或可改善预后,远期效果待验证。

Cell子刊:利用新型降解剂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提供潜在新方案

作者开发了一种选择性Aurora-A降解剂HLB-0532259能够靶向诱导N-Myc降解,并在治疗MYCN扩增的神经母细胞瘤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疗效。

创纪录!Nature头条:CAR-T疗法让致命脑癌患者无癌生存超18年

2004 - 2009 年用第一代 CAR - T 技术治疗 19 例复发 / 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部分患儿达长期缓解,1 例缓解超 18 年,显示该疗法对神经母细胞瘤有长期疗效。

Nat Med:异体GD2 CAR-T在治疗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中展现出希望

尽管这项研究存在局限性,特别是样本量很小,只有五名患者接受了治疗。此外,既往治疗的高度异质性使得结果难以推广。但在所述晚期疾病患者病例系列中,该方法表现出令人鼓舞的安全性和抗肿瘤活性,值得在正式的 I

Science Adv:MYCN扩增型神经母细胞瘤的表观遗传学弱点

神经母细胞瘤常见且高危型生存率低,MYCN 扩增型难靶向。研究借 DepMap 筛选,发现 SAGA 复合物 KAT 模块是 MYCN 扩增型神经母细胞瘤关键,为靶向治疗提供新方向。

Autophagy:湖南大学王立明等团队合作研究发现抑制PINK1感知ROS信号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焦亡

该研究表明,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抑制或缺失PINK1可敏化ROS信号,并通过BAX-caspase-GSDME信号通路促进焦亡。

Nature Genetics:单细胞多组学揭示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后的微环境重塑

本研究通过单细胞多组学分析22例患者化疗前后样本,发现化疗重塑肿瘤微环境,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分泌HB-EGF激活ERBB4/ERK通路,促进肿瘤增殖与耐药,为揭示耐药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Lancet子刊:新联合方案治疗复发性神经母细胞瘤显疗效

Lancet Oncology 文章介绍 RIST-rNB-2011 二期临床试验,对比 RIST 组和对照组治疗复发性 / 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RIST 组可延长生存期,为一线治疗提供新思路。

JCO:RAS和ALK突变在高危神经母细胞瘤中带来不利预后

本研究确定了高危神经母细胞瘤诊断时潜在可治疗的基因异常发生率,发现ALK改变的总体发生率高于以往报道,且不同ALK突变对患者预后影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