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天起 学院路已不再是原来的学院路

2019-06-03 赵广娜 健康界

5月31日,北医三院召开一个论坛,被很多人评价“很特别”。站上讲台的20位发言者,其中7位是院士,还有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机构的管理者。如此豪华的嘉宾阵容抵达现场,只冲着一件事——联手促进医学科技创新。酝酿再出发作为论坛东道主的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以一组数据切入话题:目前国内医疗机构使用的不少器械和药品依赖于进

5月31日,北医三院召开一个论坛,被很多人评价“很特别”。

站上讲台的20位发言者,其中7位是院士,还有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机构的管理者。如此豪华的嘉宾阵容抵达现场,只冲着一件事——联手促进医学科技创新。



酝酿再出发

作为论坛东道主的北医三院院长乔杰,以一组数据切入话题:目前国内医疗机构使用的不少器械和药品依赖于进口,比如,80%的CT、75%的MRI、92%的肿瘤靶向药。显然,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查、检测、手术、康复器械、药品等,还有一片巨大的待垦空间。

“北医三院是有医学创新底蕴的。”乔杰的分享从宏观转向个体:“很多人喝过的饮料健力宝,基础配方就来自北医三院。”另外,已经商业化的产品还有知名度颇高的颈椎1号根痛平、颈椎3号颈痛平。院内特色制剂更是高达87种,如当红创伤止痛乳膏等。

最近几年,北医三院延续医学创新劲头并推崇“强强联合”。两个典型案例是,骨科与北京大学工学院及企业团队合作,开创“3D打印人工定制寰枢椎”等3项专利,以1000万元授权转让;妇产科与中科院团队合作,完成专利成果转化2项,转让收益近千万元。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旨在医学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北医三院组建一个全新平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院。这也是当天论坛的一个“重头戏”。

伴随论坛主持人、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等6位嘉宾登台,揭牌并见证梦想起航。

健康界了解到,该研究院的突出特点在于“覆盖医学创新全周期和全链条”,包括基础研究中心、临床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同时,北医三院开启科技创新投入“大手笔”模式:临床研究课题1000万元/年;科研平台建设400万-500万元/年;科研奖励1000万/年;科研经费匹配3000万元/年。

“医学创新离不开交叉合作。”乔杰放眼医学历史进程抛出见解。在她看来,正是化学、物理、生物学与医学跨界联合,才促成20世纪的三次医学技术革命。于是,北医三院管理班子酝酿一个大计划——以高校林立的学院路为纽带,汇集多方力量推动医学创新。

凤鸟来栖

独行快,众行远。

北医三院紧邻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最醒目的标签莫过于两旁高校林立。在这里,汇聚中国最优秀的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和教育资源。

“我们要以学院路为轴,联合多家机构打造多学科、多方向的科研共同体。”北医三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宋纯理语气兴奋。

健康界注意到,北医三院发出的倡议书字里行间流露“高瞻远瞩”和“雄心勃勃”:“我们在此倡议组建‘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邀请学院路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携手围绕临床医学开展医学与高科技协同的科研与转化合作。以创新为己任、以合作为基础、以转化为驱动,打破学科间壁垒,汇集创新要素与核心资源,促进我国医学创新研究、推进研究成果产业化,引领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

“梧桐有枝,凤鸟来栖,借助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期待与同道交流、碰撞,协同创新,共同谱写医疗健康的新华章。”乔杰话音刚落,台下呼应热烈的掌声。

正如“倡议书”所言,国民健康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是实现健康中国、促进人类健康的核心要素。通过学科交叉,可以促进高科技与医疗资源整合,从而释放临床科技创新人才的积极性。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是加速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临床医学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今天的医学科技论坛,很像一场誓师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巧作比喻,鼓励各家机构联合投身医学创新,同时表达对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的期许。

众志成城

要想医学科技突飞猛进,离不开多个学科融合发展,因为单一的学科知识和方法难以破解医学重大瓶颈,学科交叉研究和协同发展已成大势所趋。论坛上,7位院士和来自国家多个部委、高校的嘉宾,纷纷表达联手促进临床医学创新的意愿。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指出,北医三院走过60年历程,秉承发展创新的思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稳扎稳打、谋求创新,成为国内最优秀的医院之一。2019年作为北医三院第二个甲子的开局之年,希望能够充分利用学院路的地缘优势,推动医疗资源与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激发医学创新活力,突破关键性技术,促进祖国卫生与健康事业蓬勃发展。

很乐意联手北医三院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表示,该校已开启医工交叉探索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比如,将空间机械手臂技术用于医疗器械手;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虚拟手术,研制成功可交互的人体数字器官和虚拟手术平台。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将从政策方面,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落实高校和科研人员的更大自主权;从行动方面,继续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认定工作,提升转化转移能力,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提高成果转化率。

论坛现场,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北京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吴建伟,以及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均表达乐意加入“北京学院路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携手促进医学科技创新,给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另外,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范守善,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山枝,科技部科技人才中心人才计划与评价部副主任严利等,受邀出席论坛并作学术报告,各自从不同角度阐述医学科技创新的见解和实践案例。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江珊探访北医三院产科 呈现三胞胎早产仨月惊险时刻

怀有三胞胎的妈妈五个月时得了重度子痫前期,不得不提前剖宫产,经过抢救,最终母子四人平安,生命看似脆弱,其实百折不挠。

从北医三院成功抢救心跳骤停清华学子所想到的

前天,北医三院的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18岁清华学子心脏骤停后第4天苏醒 | 宿舍同学、120、北医三院三方接力从死神手中夺回他的生命》,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情激动不已,这例病人抢救成功,不仅仅是挽救了一个生命,更重要的是对现场急救理念的集合。

图说:北医三院产科男医生的一天

原标题《产科男医生:等待是一种态度》俗话说,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王学举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一名产科医生;他的妻子,他曾经的同事,是一名妇科大夫。这夫妻俩凑在一起便是累死累活的“妇产科”。今年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北京市卫计委曾预测,今年北京预计将出生30万宝宝,分娩量创历史新高。这怎一个“累”字了得!而对于王学举一家来说,他们的宝宝“奔奔”也刚刚出生。让我们走近这位产科男

北医三院“80后”男医生画“骨”走红

原标题《北医三院“80后”男医生画“骨”释疑》日前,网友“小医生1981”因上传了自己画的一幅幅精致铅笔画而引来无数围观。虽然医学画作并不惊艳,但线条、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令人不禁感慨这位80后医生通过画作向大众展示了医者仁心以及医生群体心思缜密的内心世界。这位绘画的医生何许人也?他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医患故事?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独家采访到了主人公——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医生邵振兴。邵振兴医生在展示

北医三院一个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对话”,传疯了!

这是发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一个医生和患者家属间的特殊的对话,通过这一篇篇医生和患者家属的日记,让我们一同窥视医和患的真实内心世界,以另外一种视角审视正处于阴霾中的医患关系。 医生日记:11月9日晴 周一早上真不是一般的忙! 直到十二点半,终于喝到了早餐后的第一口水,喘口气的工夫,今日第12个找床电话应声而至。“女床真的没了……”“男床下午争取挤出一张……”“行,急

医疗圈用舆论吊打患者家属一周,这样就爽了?

1月21日,北医三院孕妇死亡事件初步明朗,警方对患者与北医三院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纠纷,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滞留病房”,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从1月16日开始,网上舆论一开始站在医院一方,随着网友的疑问以及警方介入,舆论逐渐平静,许多大V删掉了自己的评论,并公开道歉。我们现来总结一下事件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公函引发导火索,中科院被指支持医闹,家属被认定是顶级医闹。中科院理化所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