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zophrenia:α 峰频率降低与分裂型人格特质阳性症状的关联,基于 318 例健康人群的 EEG 研究
2025-05-21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亚临床人群中魔法思维与个体α峰频率(IAF)降低显著相关,尤其在额顶叶区域。高魔法思维组IAF较对照组低0.12 Hz,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的变化幅度相似。
精神分裂症与分裂型人格特质被认为处于同一神经生理及认知特征的连续谱上,但其亚临床表现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具体神经标记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大规模脑电图(EEG)数据分析发现,个体α峰频率(IAF)的降低——这一在精神分裂症中已确立的神经标志——与分裂型人格特质中的魔法思维(magical thinking)密切相关。这一发现将IAF的神经相关性扩展至亚临床人群,提示其可能作为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SSD)的跨诊断指标,为早期识别潜在风险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基于318名健康人群的EEG数据,采用静息态闭眼记录,通过Schizotyp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SPQ)评估分裂型人格特质,重点分析阳性症状维度中的魔法思维。结果显示,魔法思维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额顶叶区域的IAF显著降低(r = -0.14,p = 0.03),而α波功率无显著差异。进一步的中位数分组分析表明,高魔法思维组的IAF整体低于低魔法思维组(10.18 ± 0.07 Hz vs. 10.30 ± 0.08 Hz,p = 0.02),且这种差异具有功能相关性,可能与感知信息处理的精确性下降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联仅存在于阳性症状维度,阴性症状及混乱症状维度未观察到类似模式,支持了分裂型人格特质不同维度的神经机制异质性。
从神经机制角度,IAF降低可能反映感觉编码效率的缺陷。在预测编码框架下,较低的α频率可能导致外部信息整合能力受损,使得个体更倾向于对模糊刺激产生异常解释,从而形成妄想样思维。这一机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观察到的感觉加工异常及网络连接紊乱一致。此外,额顶叶网络的IAF变化与既往研究揭示的SSD患者脑区功能异常相吻合,进一步强化了IAF作为神经标记的可靠性。研究还指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级亲属中观察到的IAF降低幅度(-0.1 Hz)相似,提示此类细微频率变化可能是遗传易感性的潜在指标。
研究的临床意义在于,IAF的动态变化或能帮助识别处于SSD风险中的亚临床个体,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当前精神病学领域正逐步转向维度化诊断框架(如RDoC),强调跨诊断神经标记的重要性,而IAF的特异性关联为此类框架提供了实证支持。此外,结果突显了针对症状维度(而非单一诊断分类)的研究价值,有助于更精准地解析精神病理学机制。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精神分裂症与分裂型人格特质被认为处于同一神经生理及认知特征的连续谱上,但其亚临床表现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具体神经标记仍不明确
15
#脑电图# #精神分裂# #个体α峰频率# #魔法思维#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