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王均、许从飞《Cell》子刊,CAR-T细胞疗法新进展

2025-03-13 BioMed科技 BioMed科技 发表于陕西省

CAR - T 疗法有局限,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开发 T - FVLPmCAR,模拟 HIV 融合机制递送 CAR mRNA,可在体内外生成 CAR - T 细胞,有效抑制 B 细胞淋巴瘤且安全性好。

HIV融合技术助力CAR-T细胞疗法

CAR-T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疗效,但传统方法依赖于体外病毒介导的CAR基因表达,存在生产流程复杂、成本高昂以及潜在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肿瘤发生风险。近年来,mRNA疗法作为一种替代方案,能够快速在细胞内表达功能性蛋白且无需基因整合,然而其递送效率受限于T细胞摄取能力差和内质网逃逸效率低。因此,开发一种能够高效、特异性地将CAR mRNA递送至T细胞的新型载体,对于简化CAR-T细胞生产流程、降低成本并提高治疗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华南理工大学王均、许从飞等人主要探究了如何利用一种模拟HIV融合机制的T细胞特异性融合性病毒样颗粒(T-FVLPmCAR)实现CAR mRNA的高效递送,从而在体内直接生成CAR-T细胞。他们通过设计T-FVLPmCAR,使其表面展示突变的HIV包膜糖蛋白gp160,能够特异性识别并融合T细胞膜,将CAR mRNA直接递送至T细胞的细胞质中。相关内容以“Leveraging T cell-specific fusogenicity of HIV for in vivo mRNA delivery to produce human CAR-T cells”为题发表在《Cell Biomaterials》。

图片

【主要内容】

图片

图1 构建具有T细胞特异性膜融合能力的T-FVLP

图中展示了T细胞特异性融合性病毒样颗粒(T-FVLP)的设计与表征。研究人员通过共转染293TB2M⁻/⁻细胞,使其表达突变型gp160包膜糖蛋白和Peg10衣壳蛋白,成功制备了T-FVLP。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T-FVLP为直径97.2 nm的球形颗粒,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Western blot分析确认了T-FVLP表面的突变型gp160和Peg10蛋白成分。实验中,T-FVLP与人类PBMCs共孵育后,通过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T-FVLP能够特异性地与T细胞膜融合,使34.6%的CD3⁺ T细胞表现出融合信号,显著高于对照组(2.7%)。此外,加入gp160抑制剂 enfuvirtide后,融合效率显著降低,证实了突变型gp160在T-FVLP与T细胞膜融合中的关键作用。

图片

图2 T-FVLPmCAR通过T细胞特异性膜融合产生ahCD19 CAR-T细胞

图中展示了T-FVLPmCAR在体外将人类T细胞重编程为ahCD19 CAR-T细胞的过程。研究人员将ahCD19 CAR mRNA装载到T-FVLP中,通过突变型gp160介导的膜融合,将CAR mRNA高效递送至T细胞的细胞质中。实验结果表明,25.6%的CD3⁺ T细胞在与T-FVLPmCAR共培养后成功表达了CAR蛋白,且CAR-T细胞表现出对CD19⁺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能力。此外,CAR-T细胞的生成具有瞬时性,CAR表达在48小时后显著下降,这有助于降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风险。

图片

图3 通过T-FVLPmCAR在体内构建ahCD19 CAR-T细胞

图中展示了T-FVLPmCAR在体内生成ahCD19 CAR-T细胞的能力。通过尾静脉注射DiD标记的T-FVLP和T-FVLPmCAR到免疫人源化NCG小鼠体内,研究人员发现T-FVLP能够特异性地与循环T细胞膜融合,使5.5%的CD3⁺ T细胞表现出DiD阳性信号,而B细胞和髓系细胞中几乎未检测到融合信号。进一步实验表明,T-FVLPmCAR能够将3.2%的循环T细胞转化为ahCD19 CAR-T细胞,且在非T细胞中未检测到CAR表达,证实了T-FVLPmCAR在体内生成CAR-T细胞的特异性和高效性。

图片

图4 T-FVLPmCAR治疗B细胞淋巴瘤且不引发明显副作用

图中展示了T-FVLPmCAR在体内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实验中,免疫人源化NCG小鼠被植入Raji-Luc B细胞淋巴瘤后,接受T-FVLPmCAR治疗。结果显示,T-FVLPmCAR显著抑制了肿瘤生长,肿瘤抑制率高达83.5%~99.0%,且在高剂量下部分小鼠实现了完全肿瘤消退。此外,治疗后小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未显著升高,体重无明显变化,组织病理学分析也未发现明显的组织损伤或神经毒性,表明T-FVLPmCAR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全文总结】

本研究开发了一种模拟HIV融合机制的T细胞特异性融合性病毒样颗粒(T-FVLPmCAR),用于在体内高效递送CAR mRNA以生成人类CAR-T细胞。T-FVLPmCAR通过其表面的突变gp160蛋白特异性识别T细胞,并与T细胞膜融合,直接将CAR mRNA递送至细胞质中,从而在体内外高效生成CAR-T细胞。实验结果表明,T-FVLPmCAR在小鼠模型中能够有效抑制B细胞淋巴瘤生长,肿瘤抑制率高达83.5%~99.0%,且未引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或其他显著副作用。这种基于HIV融合机制的mRNA递送策略不仅提高了CAR-T细胞的生成效率和安全性,还为未来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更具可及性和可扩展性的新方法。

原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biomaterials/fulltext/S3050-5623(25)00002-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5985, encodeId=f9ff22559850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acd40e7b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Car-T细胞疗法#</a> <a href='/topic/show?id=8147125068f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HIV融合#</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4077, encryptionId=2acd40e7ba, topicName=Car-T细胞疗法), TopicDto(id=125068, encryptionId=8147125068f3, topicName=HIV融合)],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hu Mar 13 23:37:12 CST 2025, time=2025-03-13,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新一代CAR-T细胞疗法的突破性进展与临床应用前景

CAR-T 疗法是血液恶性肿瘤治疗突破,虽有成效但存在局限。本文介绍 CAR 结构演变、免疫检查点调节、TRUCKs、安全开关及通用 CAR-T 等方面进展,新疗法正评估,有望改善治疗结果。

【NEJM】Cilta-cel治疗RRMM后2例CAR+ T细胞淋巴瘤的报道

CAR-T 细胞疗法显著改善血液恶性肿瘤预后但要警惕继发 T 细胞恶性肿瘤。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两例接受 cilta-cel 治疗后出现 CTTLN 病例,分析其特征及相关因素,建议终身监测第二肿瘤。

Nature Medicine:超3000患者随访数据:CAR-T治疗后患T细胞恶性肿瘤风险极低

基于3000多名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数据分析,研究人员确认仅一例患者在治疗后出现了T细胞恶性肿瘤,发生率为0.03%。这表明CAR-T细胞疗法后T细胞恶性肿瘤的风险极低。

重症领域顶级期刊发表综述:CAR-T相关毒性的管理

介绍 CAR-T 细胞疗法的并发症及管理,包括 CRS、ICANS 等多种毒性及治疗建议。

【BJH】CAR-T治疗血液恶性肿瘤:从基础/转化研究到临床实践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近日发表综述,总结了目前临床、转化和基础研究的证据,为临床医生提供见解,以提高对CAR-T细胞的理解和使用。

CAR-T疗法屡获突破,治疗多种癌症和自身免疫病“显著高效”;大数据展示有这些科研热点,临床医生科研的新机会!(2024)

本文解析 CAR-T 相关研究大数据,涵盖美国资助、论文情况、国家及医院排名、研究热点等,介绍经典论文及开启 CAR-T 研究方法,指出其是好切入点,应用广且研究重心向临床转化,推动精准医疗进步。

CAR-T治疗血液肿瘤和实体瘤的挑战

CAR-T 细胞疗法在血液肿瘤部分成功,但实体瘤面临诸多难题,如缺乏合适抗原、肿瘤异质性、免疫抑制微环境、T 细胞耗竭等,介绍了应对挑战及个性化免疫治疗的相关思路。

【BioDrugs】改善CAR-T的疗效和安全性,小分子抑制剂大有可为

文章介绍小分子抑制剂对 CAR - T 细胞疗法的作用,包括增强功效、减轻副作用等,还提及在多种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联合应用的前景。

【Nat Cancer】把控CAR-T细胞疗法的长期并发症:感染和第二肿瘤

《Nature Cancer》近日发表文章,讨论了CAR-T细胞疗法长期并发症的临床挑战。

Nature Medicine:九个月后的基因叛变:多组学解析CAR-T细胞"黑化"之路

《Nature Medicine》研究揭示CAR-T细胞疗法存在致瘤风险,追踪一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发现CAR-T细胞“叛变”成外周T细胞淋巴瘤,剖析基因层面突变及演变,为免疫治疗安全性监控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