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免疫学:从病理生理到临床转化

2025-02-14 小药说药 小药说药 发表于陕西省

肾脏兼具 “净化” 与免疫调控功能,其免疫微环境独特。肾脏疾病与免疫系统关系复杂,免疫异常是发病关键。肾脏与多器官存在免疫相互作用,基于免疫机制的疗法正改变肾脏病治疗,未来需多学科融合推进研究。

-01-

前言

肾脏不仅是人体的“净化工厂”,更是免疫调控的“战略要地”。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肾脏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复杂关系逐渐浮出水面。从经典的肾小球肾炎到慢性肾病(CKD)、糖尿病肾病,免疫异常始终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肾脏的免疫微环境具有高度独特性——它既是免疫攻击的靶器官,又是调节全身免疫稳态的“守门人”。

这种双重角色使得肾脏免疫学成为医学研究的焦点。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约60%会发展为狼疮性肾炎;而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抗癌治疗中,也因引发肾损伤而备受争议。因此,深入解析肾脏的免疫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诊疗的新策略。

-02-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肾小球的核心结构是毛细血管袢,其滤过屏障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和足细胞构成,负责筛除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

肾脏具有三大核心功能:

 排泄与滤过

每日滤过约180升血液,排出代谢废物(如尿素、肌酐)。

体液与电解质平衡

通过肾小管重吸收水分、钠、钾等,维持内环境稳定。

内分泌功能

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物质,调控血压和红细胞生成。

图片

此外,肾脏结构具有与免疫的关联: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完整性依赖足细胞和基底膜的协同作用,一旦受损(如抗体沉积、补体激活),将引发蛋白尿和炎症反应。肾小管上皮细胞不仅是代谢调节者,还能通过分泌趋化因子(如CXCL1、CCL2)招募免疫细胞,参与局部免疫应答。

-03-

肾脏独特的免疫微环境

不同于肝脏、脾脏等经典免疫器官,肾脏的免疫微环境具有以下特征:

 常驻免疫细胞稀少

生理状态下,肾脏中仅有少量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s)。

屏障功能的脆弱性

肾小球内皮细胞直接暴露于循环抗体和补体,易成为免疫攻击的靶点。

 局部免疫调节网络

肾小球基底膜富含补体调节蛋白(如CD46、CD55),防止补体过度激活;足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可递呈抗原并激活T细胞,直接参与免疫反应。

-04-

肾脏疾病的免疫机制

肾脏疾病的免疫机制可归纳为三大类:

 自身免疫攻击

例如,在抗肾小球基底膜病中,抗GBM抗体直接攻击IV型胶原α3链,引发急进性肾炎。在狼疮性肾炎中,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激活补体和巨噬细胞,导致慢性炎症。

 炎症放大环路

例如,肾小管损伤后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通过TLR4/NF-κB通路激活巨噬细胞,分泌IL-6、TNF-α,形成恶性循环。在糖尿病肾病中,高血糖诱导足细胞线粒体氧化应激,释放ROS激活NLRP3炎症小体,加剧肾纤维化。

 免疫耐受失衡

调节性T细胞(Treg)功能缺陷导致Th17细胞过度活化,促进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

-05-

肾脏与其它器官的免疫相互作用

肾脏与全身免疫系统的交互作用深刻影响疾病进程:

 肠-肾轴

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尿毒症毒素(如硫酸吲哚酚)蓄积,激活肾间质巨噬细胞,加速CKD进展。短链脂肪酸(SCFAs)通过抑制HDAC增强Treg功能,缓解肾脏炎症。

心-肾轴

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诱导肾素分泌,RAS系统活化进一步损伤心脏和肾脏。心脏分泌的利钠肽(如BNP)可抑制肾脏纤维化相关基因(如TGF-β)表达。

 肝-肾轴

肝硬化患者中,门脉高压导致肾脏血流减少,诱发肝肾综合征。肝脏合成的补体蛋白(如C3、C5)异常参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生。

-06-

肾脏免疫学的临床转化

基于免疫机制的疗法正在改写肾脏病治疗格局:

 靶向补体系统

例如,抗C5单抗(Eculizumab)用于治疗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HUS),阻断补体终末通路。C3抑制剂(Pegcetacoplan)在C3肾小球病中显示显著疗效。

免疫检查点调控

抗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可以清除B细胞,用于ANCA相关性血管炎和膜性肾病。贝利尤单抗(Belimumab)是一种针对BAFF的单抗,已正式获批用于治疗接受标准疗法的自身抗体阳性的活动性成人SLE患者,通过抑制B细胞活化治疗狼疮性肾炎。

 细胞疗法

靶向CD19和B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疗法在难治性狼疮性肾炎中已进入临床试验。

 表观遗传干预

例如HDAC抑制剂通过抑制炎症基因表达,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07-

小结

肾脏免疫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其“免疫悖论”——既要防御病原体,又要避免过度反应导致自身损伤。“肾脏不仅是疾病的受害者,更是免疫调控的指挥者。” 唯有打破学科壁垒,融合免疫学、代谢组学和工程学,方能实现从病理机制到临床治愈的跨越。

参考文献:

Kidney immunology from pathophysiology to clinical translation. Nat Rev Immunol.2025 Jan 30.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1928, encodeId=ab7b22519281c,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29e2901e8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微环境#</a> <a href='/topic/show?id=f2921242085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肾脏免疫学#</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017, encryptionId=029e2901e8e, topicName=免疫微环境), TopicDto(id=124208, encryptionId=f2921242085f, topicName=肾脏免疫学)],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Feb 14 16:49:40 CST 2025, time=2025-02-14,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Nature 子刊:揭秘儿童脑肿瘤的免疫防线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肿瘤内部的免疫细胞如何影响肿瘤的生长和对治疗的反应,而且还为未来的个性化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桂健萍:黏膜黑色素瘤的分子遗传学及免疫微环境特点

本期「专家组稿」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吴荻教授担任执行主编,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内科桂健萍医生共同分享黏膜黑色素瘤的分子遗传学及免疫微环境特点,为医者和患者提供更多参考。

吴荻教授组稿|桂健萍:肢端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分子病理学和免疫微环境特征

本期「专家组稿」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吴荻肿瘤教授担任执行主编,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科硕士桂健萍共同分享各端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分子病理学和免疫微环境特征,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参考。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山大学肖海鹏教授团队揭示甲状腺髓样癌中免疫微环境特征及形成机制

该研究比较了甲状腺髓样癌和最常见且预后更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免疫微环境组成,揭示了MTC肿瘤细胞通过CGRP-CGRP受体轴抑制树突状细胞-T细胞效应的免疫抑制机制,为MTC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靶向肿瘤免疫微环境:TLR9激动剂的联合免疫疗法

本文介绍了TLR9激动剂CpG-ODN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包括与ICI、肿瘤疫苗、放疗、化疗的联合疗法,指出其可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提高疗效。

J Pathol Clin Res:我国学者揭示胃癌免疫微环境评分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

研究人员建立的晚期胃癌的免疫微环境评分模型是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和预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能够识别可能从这种治疗中受益的胃癌患者。

杨凯迪: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与免疫微环境特征

本期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吴荻教授担任执行主编,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内科硕士杨凯迪共同分享《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的分子遗传学机制与免疫微环境特征》,为医者和患者提供更多参考。

华中科技大学吴钰周/董念国/史嘉玮团队《自然·通讯》:免疫微环境调控加速再生的新型交互式心脏瓣膜

在本文中,吴钰周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且高效的策略,利用1,1'-硫羰基二咪唑(TCDI)的化学特性,开发了一种新型交互式心脏瓣膜再生材料。

上海交通大学傅一牧团队《Small》:基因工程化铈外泌体通过重塑免疫微环境和修复 DNA 损伤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开发了一种载铈基因工程化SNHG12巨噬细胞外泌体(Ce-Exo),用于靶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重塑局部免疫微环境并修复 DNA 损伤。

陈学思院士团队最新《自然·通讯》:手性多肽水凝胶,可调节局部免疫微环境和抗肿瘤免疫反应

陈学思团队研究发现,手性多肽水凝胶中,D-Gel 虽诱导更多免疫细胞浸润,但抑制性标志物增多致免疫抑制,抗肿瘤效果差;L-Gel 则可更有效抑制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