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改善可能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生存的预测指标

2023-02-09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俯卧位通气能够改善氧合并降低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然而,哪些患者能从俯卧位通气中实现最大生存获益的证据有限。因此,我们研究俯卧位通气后的氧合改善是否与生存相关,旨在识别那些能够从俯卧位通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尹承芬/徐磊 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廖雪莲 审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康焰 述评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徐磊 述评

目的:俯卧位通气能够改善氧合并降低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然而,哪些患者能从俯卧位通气中实现最大生存获益的证据有限。因此,我们研究俯卧位通气后的氧合改善是否与生存相关,旨在识别那些能够从俯卧位通气实现最大生存获益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

设计: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地点:2014~2020年期间在一家三级教学医院内科ICU

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的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成年患者。

干预措施:无。

测量与主要结果:主要结局指标是ICU28天病死率。共纳入116例俯卧位通气患者,其中ICU存活者45例(38.8%)。尽管ICU存活者与非存活者在首次俯卧前PaO2/FiO2无差异,但ICU存活者俯卧位通气后PaO2/FiO2高于非存活者,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 < 0.001)。基线和首次俯卧位通气后8~12 h间的PaO2/FiO2变化率预测ICU病死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95% CI0.80~0.94),最佳截断值为53.5%(灵敏度91.5%;特异度73.3%)。

将俯卧位通气有反应者定义为PaO2/FiO2增加≥ 53.5%。在多元Cox回归分析中,俯卧位通气有反应者[风险比(hazard ratioHR0.1195%CI0.05~0.25]、免疫抑制状态(HR 2.1595% CI1.15~4.03)、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HR 1.1695 % CI1.06~1.27)与28天病死率显著相关。

结论:首次俯卧位通气后的PaO2/FiO2ICU存活者和非存活者之间有显著差异。首次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改善是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生存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Crit Care Med 2020; 48:1729–1736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氧合;俯卧位;危险因素;生存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病死率高,大多数患者需要机械通气来维持足够的氧合[1]。目前,已证实肺保护性通气、神经肌肉阻滞和俯卧位通气是ARDS生存获益的干预措施[2-4]1976年,俯卧位通气首次作为改善氧合的一种方法应用于ARDS患者[5]。前期多项试验显示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氧合,但没有生存获益[6-8]。通过纳入高度选择后的重度ARDS患者进行分析PROSEVAProne Positioning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PROSEVA)试验[4]证明俯卧位通气可显著提高生存率。此外,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每天至少12 h俯卧位通气可降低重度ARDS患者的病死率[9]

近期一项关于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挽救重度ARDS患者急性肺损伤的事后贝叶斯分析和另一项荟萃分析均表明,静脉-静脉ECMO对重ARDS患者有益[10,11]。近期的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报道从气管插管到启动ECMO的时间延迟是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12]。因此,重度或难治性ARDS患者在一两次俯卧位通气治疗后没有明显临床改善时,应考虑使用静脉-静脉ECMO支持[12,13]。然而,关于哪些患者能从俯卧位通气中获得最大生存益处的证据有限。因此,我们调查俯卧位通气后氧合的改善是否与生存率相关,旨在识别俯卧位通气后可获得最大生存益处的ARDS患者。

 

材料与方法

研究设计与患者

我们对201411日至2020229日期间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的内科ICU接受俯卧位通气的ARDS成年患者(年龄≥ 18岁)进行了回顾性队列研究。首尔国立大学医院是1家拥有1,778 张床位和12张成人ICU床位的三级转诊医院。本研究排除了俯卧位通气少于12 h的患者[9]。俯卧位通气应用于接受机械通气的中重度ARDS患者(定义为在呼气末正压≥ 5 cm H2OFiO2 ≥ 0.6时,PaO2 / FiO2 < 150 mmHg),ARDS定义参照柏林标准,PROSEVA试验显示了中重度ARDS患者可从俯卧位通气中生存获益[4,14]。为了保护患者个人隐私,分析的数据均为匿名信息。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医院的机构审查委员会豁免了书面知情同意,并批准了此项研究(批准号 IRB-H-1909-016-1061)。

 

研究结局和变量

主要结局为ICU28天病死率。收集患者首次俯卧位通气前(时间基线)、俯卧位通气后4 h内(P1)、俯卧位通气后4~8 hP2)、俯卧位通气后8~12 hP3)、俯卧位通气后12 h至结束(P4)、恢复仰卧位通气后4 h内(S1)、恢复仰卧位通气后4~12 hS2)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有关其它研究结局及变量的详情,请参阅附录S1(补充内容1http://links.lww.com/CCM/F830)。

 

统计分析

分类变量以频数及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interquartile rangeIQR] 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基线与首次俯卧位通气后各个时间段的PaO2/FiO2间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生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估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ROC),以确定基线与首次俯卧位通气后各个时间段之间的PaO2/FiO2 和总分钟通气(VE/PaCO2变化率对ICU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约登指数对应于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不同变量对俯卧位通气的ARDS患者28天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所有P ≤ 0.10的变量均被纳入逐步向后的多元Cox回归模型。结果均以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 CI表示,所有的分析均为双尾分析,且P < 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BM SPSS StatisticsWindows 25.0版本;IBM公司,ArmonkNY)用于所有的统计分析。

 

结果

患者特征

研究期间,我们筛选了223例中重度ARDS患者,其中142例患者接受俯卧位通气。排除26例俯卧位通气少于12小时的患者(1)。纳入116例患者,其中ICU住院期间存活患者45例,28天的总病死率为59.5%。首次俯卧位前患者特征见1。所有俯卧位通气患者的平均年龄64 ± 14岁, 男性占64.7%,平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8±3.5 kg/m2 ARDS的主要病因为肺炎(87.1%)。

ICU存活者从气管插管至首次俯卧位通气的中位时间比非存活者短[1.2天(IQR0.6 ~ 3.5天)vs 2.7天(1.1 ~ 5.6 天);P = 0.006 ]ICU非存活者基线多存在免疫功能受损,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II评分更高。然而,组间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implif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SAPS)、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并无差异。在俯卧位通气患者中,一半以上患有实体肿瘤(37.9%)或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19.8%)。

 除平台压外,基线时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呼吸系统力学和 呼吸机参数在ICU存活者和非存活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1)。基线时,98.3%的患者进行压力控制通气,PaO2 /FiO2 平均值98±30 mmHg,潮气量平均值为7.0 ± 1.3 mL/kg PBW。未接受俯卧位通气患者的特征详见附录S2和表S1(补充内容1http://links.lww.com/CCM/F830)。 

 

俯卧位通气及辅助治疗

在首次俯卧位通气期间,95.7%的患者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64.7%的患者使用血管升压药,28.4%的患者吸入一氧化氮,14.7%的患者使用肾脏替代治疗,以上治疗在ICU存活者和非存活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首次俯卧位通气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7.6 h16.1~20.0 h),俯卧位通气的中位次数为每名患者2次(1~3次),俯卧位通气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7.8 h16.3 ~ 19.4 h),上述数值组间无显著差异(2)。在长期俯卧位通气后,ICU非存活者中的3例(4.2%)和ICU存活者中的2例(4.4%)交叉进行了ECMO以治疗难治性低氧血症(P = 0.999)。

 

首次俯卧位通气的氧合反应

45ICU存活者中,PaO2/FiO2平均值从基线时的96 ± 31 mmHg增加至P1时的149 ± 78 mmHgP2时的170 ± 87 mmHgP3时的180 ± 71 mmHg2)。P4181 ± 73 mmHg)与P3观察到的结果相似。患者恢复仰卧位通气后,PaO2/FiO2S1下降到149 ± 68 mmHg,在S2上升到164 ± 71 mmHg。在71ICU非存活患者中,PaO2/FiO2平均值从基线时的98 ± 30 mmHg增加到P1时的114 ± 47 mmHg:从P1P2121 ± 51 mmHg)和P3116 ± 47 mmHg)的变化不明显,在P4时增加到129±63 mmHg。患者恢复仰卧通气后,PaO2/FiO2 S1下降到109 ±51 mmHg,在S2没有明显变化(109±50 mmHg)。

患者首次俯卧位通气和恢复仰卧位通气后相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此外,时间与组间的交互作用显著(P < 0.001),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组间差异有所改变。首次俯卧位通气时的呼吸系统力学和呼吸机设置的值见表 S2(补充内容1http://links.lww.com/ CCM/F830

 

PaO2/FiO2 变化率的预测价值

首次俯卧位通气期间,基线与不同时间点之间 PaO2/FiO2变化率的AUROC值对ICU 病死率都有预测作用(P < 0.001)。基线与P3之间PaO2/FiO2变化率的ROC曲线对ICU病死率的预测准确率最高,AUROC0.8795% CI0.80 ~ 0.94)(S3S1,补充内容1http://links.lww.com/CCM/F830)。PaO2/FiO2 变化率的最佳截断值为53.5%,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5%73.3%俯卧位有反应是指PaO2/FiO2从基线到P3增加 ≥ 53.5%

从基线到S2PaO2 / FiO2变化率的ROC曲线分析是ICU病死率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AUROC0.8195% CI0.74 ~ 0.89)。PaO2/FiO2 的最佳截断值为10.4%,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2%86.7%附录S3S4详细描述了基线时VE/ PaCO2变化率的预测值以及有反应或无反应组患者的特征(补充 内容1http://links.lww.com/CCM/F830)。

 

患者的结局和病死率的预测因素

28天的随访中,69例(59.5%)患者死亡。77例患者从基线至P3时的PaO2/FiO2变化率小于53.5%(定义为俯卧位通气 无反应),其28天病死率比有反应的患者高4倍以上(80.5% vs 17.9%P < 0.001log-rank 检验)(3)。根据从基线至P3PaO2/FiO2变化率的四分位数间距(范围:Q1< 0.7%Q20.7%~32.5%Q332.5%~77.5%Q4>77.5%),把患者分为四部分。PaO2 /FiO2趋势的log-rank检验显示,PaO2/FiO2增加的患者其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 < 0.001)(图S2,补充内容1http://links.lww.com/CCM/F830)。91例患者VE/PaCO2从基线至P3的变化率小于41.7%(定义为“PaCO2无反应),其28天病死率高于PaCO2反应者(65.9% vs 36.0%log-rank检验,P = 0.006)(3)。

我们进一步评估了患者变量与28天病死率之间的关系(表S5,补充内容1http://links. lww.com/CCM/F830)。单因素Cox分析确定了11P ≤ 0.10的变量。俯卧位通气有反应 HR 0.1195% CI0.05~0.25)、PaCO2有反应(HR0.39 95% CI0.19 ~ 0.78)、免疫抑制状态(HR2.5595% CI 1.39 ~ 4.67)、APACHE IIHR 1.0795% CI1.02 ~ 1.12)、SAPS IIHR1.0395% CI1.00 ~ 1.05)、SOFA评分(HR1.16 95% CI1.06 ~ 1.26)、CCIHR1.0895% CI1.00 ~ 1.17)、平台压(HR1.07 95% CI1.02 ~ 1.13)和肾脏替代治疗(HR2.11 95% CI1.15 ~ 3.87)是28天病死率的重要预后因素。

在多元 Cox 分析中,俯卧位通气有反应(HR 0.1195% CI0.05 ~ 0.25)、免疫抑制状态(HR 2.1595% CI1.15 ~ 4.03)和SOFA评分(HR 1.1695% CI1.06 ~ 1.27)与28天病死率显著相关,而其它协变量则不显著。

 

讨论

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项能够为证明根据柏林标准分类的中重度ARDS患者首次俯卧 位通气后氧合改善与病死率之间存在相关性提供证据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1)首次俯卧位通气后,ICU存活者与非存活者之间PaO2 /FiO2有显著差异。2)与基线相比,首次俯卧位通气PaO2/FiO2的变化率是ICU病死率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3)控制其它预后变量后,对俯卧位通气有反应者比 无反应者生存时间更长。

尽管先前的研究已经报道接受俯卧位通气的ARDS患者的氧合改善和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氧合改善和生存率的提高之间没有相关性[15,16]。在本研究中,ICU存活者和非存活者在俯卧位通气后PaO2/FiO2增加。重复测 量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PaO2/ FiO2在组间差异和时间与组间的交互作用之间具有显著性,这意味着存活者比非存活者更有可能对俯卧位通气做出反应。先前的研究将PaO2/FiO2较基线增加20 mmHg定义为俯卧位通气有反应,但未能显示其与生存率相关[15,16]

此外,这些研究表明,PaCO2有反应与存活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相互矛盾。先前对“PaCO2有反应的定义未考虑VEVEPaCO2水平呈负相关。因此,我们使用ROC曲线分析来选择PaO2/FiO2比值和VE / PaCO2从基线至首次俯卧位通气的最佳截断值来预测ICU病死率。结果表明,P3时的PaO2 /FiO2最佳截断值为53.5%S2时的PaO2 / FiO2最佳截断值为10.4%P3时的VE/PaCO2 最佳截断值值为41.7%。根据我们对俯卧位通气有反应和 PaCO2 有反应的新定义,控制其它预后变量后,多元Cox分析显示俯卧位通气有反应与28天病死率相关。然而,PaCO2有反应者与28天病死率无显著相关性。

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有 所不同。与PROSEVA试验相比,我们纳入的患者年龄偏大(64 ±14 vs 58 ± 16岁),且SAPS II 评分(66 ± 12 vs 45 ± 15)和SOFA评分(12.4 ± 3.1 vs 9.6 ± 3.2)更高,免疫抑制(69% vs 13.5%)和癌症的并发率(58% vs 10%)更高,这说明我们研究纳入的患者更严重[4]。此外,纳入的患者呼吸系统的顺应性低于PROSEVA试验的患者(24 ± 10 mL/cmH2O vs 36 ± 23 mL/cmH2O)。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大型前瞻性观察研究,以证实我们的结果。

在俯卧位通气时,胸壁顺应性通常先降低,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17]。如果背侧复张超过腹侧减张,则可以减少胸壁顺应性的下降,从而引起肺顺应性的增加[18,19]。在本研究中,患者转为俯卧位通气后存活者和非存活者呼吸系统顺应性最初均下降。首次俯卧位通气时,非存活者呼吸系统顺应性随时间逐渐降低,而存活者则逐渐升高。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ECMO过程中较高的潮气量和较低的驱动压均与较好的生存率相关,这表明呼吸系统顺应性的改善有助于肺功能的恢复[12]。因此,这些结果表明,俯卧位通气期间呼吸系统顺应性的改善可能有助于患者生存时间更长。

关于接受俯卧位通气的ARDS患者的生存预测因子的数据有限[15,20]。本研究显示,俯卧位通气有反应、免疫抑制状态和SOFA评分与28天病死率显著相关。在71ICU非存活患者中,65例(91.5%)患者在P3时对俯卧位通气无反应,因此,根据我们确定的最佳截断值,只有少数非存活患者不符合。在77例俯卧位通气无反应的患者中,有47例患者的PaO2/FiO2的变化率低于S2时的最佳截断值,在这些患者中,有44例(93.6%)患者在ICU住院期间死亡。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对俯卧位通 气无反应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其它抢救治疗,如早期应用ECMO,尤其是那些恢复仰卧位通气后对俯卧位通气无持续反应的患者。

本研究有一些局限性。首先,鉴于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因此某些数据缺失或不足可能会影响结果。其次,本研究在单一医疗中心进行,患者数量有限。此外,一半以上的患者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因此,本研究结果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医院。 第三,是否采用俯卧位通气由本中心的主治医师决定。但是,大部分PaO2/FiO2持续低于150 mmHg且无禁忌症的患者均倾向于采用俯卧位通气。

 

结论

我们发现在首次俯卧位通气后,ICU存活者和非存活者之间的PaO2/FiO2有显著差异。首次俯卧位通气后的氧合改善是中重度ARDS患者存活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

The need for informed consent was waived due to the retrospective na-ture of the study, and the study design was approved by the appropriate ethics review board.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of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approved this study.

This work was performed at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Seoul, Republic of Korea. Drs.H.Y.Lee,Cho,Kwak,C.-H.Lee, and S. -M. Lee involved in concep-tualization. Drs. Choi, Park, C. -H. Lee, Yoo, and Kim involved in method-ology. Drs. H. Y. Lee, Cho, Kwak, andJ.Lee involved in formal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Dr. H. Y. Lee involved in writing-original draft preparation. Drs.H.Y.Lee,J.Lee,and S.-M.Leeinvolved in writing-review and editing. Drs.Park, Yoo, Kim, and S. -M. Lee involved in resources. Drs. S. -M. Lee involved in supervision.

Supplemental digital content is available for this article. Direct URL citations appear in the printed text and are provided in the HTML and PDF versions of this article on the journal's website(http://journals.Iww.com/ccmjournal). The authors have disclosed that theydo not have any potent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The datasets generated during the current study are available from the corresponding author on request.

For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is article, E-mail: sangmin2@snu.ac.kr

 

参考文献

1. Bellani G,Laffey JG,Pham T,et al;LUNG SAFE Investigators;ESICM Trials Group:Epidemiology,patterrs of care, and mortality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n 50 countries. JAMA 2016; 315:788-800

2. Brower RG, Matthay MA, Morris A, et 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etwork: Ventilation with lower tidal volumes a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idal volumes for acute lung injury and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 Eng/J Med 2000; 342:1301-1308 3.Papazian L,Forel JM,Gacouin A,et al;ACURASYS Study Investiga-tors: Neuromuscular blockers in early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 Engl J Med 2010;363:1107-1116

4. Guerin C, Reignier J, Richard JC, et al; PROSEVA Study Group:Prone positioning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 Engl JMed 2013;368:2159-2168

5. Piehl MA, Brown RS: Use of extreme position chang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Crit Care Med 1976; 4:13-14

6.Gattinoni L,Tognoni G,Pesenti A,et al;Prone-Supine Study Group:Effect of prone positioning on the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N Eng/J Med 2001; 345:568-573

7. Guerin C, Gaillard S,Lemasson S, et al: Effects of systematic prone positioning in hypoxemic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4;292:2379-2387

8. Taccone P, Pesenti A, Latini R, et al; Prone-Supine lI Study Group:Prone positioning in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2009;302:1977-1984

9. Hu SL, He HL, Pan C, et al: The effect of prone positioning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rit Care 2014;18:R109

10. Goligher EC, Tomlinson G, Hajage D, et al: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pos-terior probability of mortality benefit in a post hoc Bayesian analysis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8; 320:2251-2259

11.Munshi L,Walkey A,Goligher E,eet al: 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Lancet Respir Med 2019;7:163-172

12. Schmidt M, Pham T, ArcadipaneA, et 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 man-agement during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9;200:1002-1012

13. Combes A, Hajage D, Capellier G, et al; EOLIA Trial Group, REVA,and ECMONet: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Eng/ Med 2018; 378:1965-1975

14.Ranieri VM,Rubenfeld GD,Thompson BT,et al;ARDS Definition Task Forc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Berlin defini-tion.JAMA2012;307:2526-2533

15. Albert RK, Keniston A, Baboi L, et al; Proseva Investigators: Prone position-induced improvement in gas exchange does not predict improved survival in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4;189:494-496

16. GattinoniL, VagginelliF, Carless E,et al;Prone-Supine Study Group:Decrease in PaCO, with prone position is predictive of improved out-come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Crit Care Med 2003;31:2727-2733

17.Pelosi P,Tubiolo D,Mascheroni LD,et al:Effects of the prone position on respiratory mechanics and gas exchange during acute lung injury.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8;157:387-393

18.Gattinoni L,Taccone P,Carlesso E,et al:Prone posi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ationale, indications, and limits.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188:1286-1293

19.Gattinoni L,Busana M,Giosa L,et al:Prone positioning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9;40:94-100

20. Modrykamien AM, Daoud Y: Factors among patients receiving prone positioning for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found useful for predicting mortality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Proc(Bayl Univ Med Cent)2018;31:1-5

 

专家述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作为一种发病率及病死率高的危重症,在1967年被Asbaugh首次描述以来,对其病理生理及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尤其近年来,ECMOARDS 中的运用广受重视,但对ARDS患者生存是否获益的争议仍未停止。所以迄今为止,仅有三种治疗措施(肺保护性通气、镇痛镇静+神经阻滞剂及俯卧位通气)被认为可能能真正的改善 ARDS 患者的生存。

俯卧位通气于1909 年由 Elsberg 提出,1976 年首次运用在 ARDS 患者治疗上,并发现可改善氧合,但随后的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却发现俯卧位通气虽然可改善氧合,但是对 ARDS 患者的生存并无最终改善。但随着对俯卧位通气方式的 深入认识和统一,对俯卧位通气时间的不断探究和延长,对 ARDS 中俯卧位通气潜在受益者的最大挖掘,发现俯卧位通气可提高特定ARDS人群的生存,而特定人群的定义随着 ARDS 亚型的不同而不同,故仍然是致力于 ARDS 研究的学者们探寻的热点。

本篇文章通过回顾性分析2014~2020 年韩国一家三甲医院的MICU中使用俯卧位通气治疗(首次治疗时间≥ 12 h)的中重度ARDSPaO2/FiO2 < 150 mmHg)成人患者 116 例的临床资料,以调查俯卧位通气治疗后氧合改善与 28 天生存率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通过俯卧位通气治疗受益的潜在 ARDS 患者。研究中将根据 28 天病死率将 116 ARDS 患者分为两个组,即ICU生存组(n = 45)和ICU 死亡组(n = 71),ICU死亡组中具有更多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更高的 APACHEII 评分,更高的气道平台压,且从开始机械通气到首次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时间更长,其余临床指标可比。

ICU生存组和ICU死亡组首次进行俯卧 位通气治疗后氧合改善与否作为评估指标,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可完全分开,ICU 生存组的氧合改善更高更为明显,12h后氧合可平均提高 90 mmHg,且当俯卧位转为仰卧位时,氧合虽有下降但仍可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 ICU 死亡组氧合仅平均提高30 mmHg,且当转为仰卧位后,氧合迅速下降,表明前者对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反应性良好,预示该指标可能可以预测ARDS患者28天的生存。且研究者通过比较俯卧位通气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氧合改善情况,发现 8-12h 氧合改善程度(相比基线水平氧合变化度 = 53.3%)对 28 天病死率的预测具有最大的 AUROC 面积(0.87),故得出结论在中重度 ARDS 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过程中,8~12h 氧合改善程度可以预测 28 天患者病死率。

该研究的创新性较强,虽然不是首次提出俯卧位通气反应性的概念,但是却是首次研究该指标与ARDS患者病死率之间的关系,且为阳性结果,这可为临床提出较好的指导,对于中重度ARDS 患者,如果首次俯卧位治疗 8~12 h 反应性良好的则预后较为良好,如果反应性不好的患者可能要早期考虑其它治疗方式比如联合 ECMO 的治疗。研究问题明确,设计从研究目的出发,能用最简单合理的设计回答研究问题,得出的结论具有可靠性。研究讨论围绕结果通过回顾和比较既往研究进行,发现本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但是该研究也有一些值得提升的地方,第一,研究发现俯卧位治疗 8~12 h 氧合的改善程度可预测ARDS患者28天的生存,但是远期生存状况并未研究,且通过该研究也并不能很好的找寻出 ARDS 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潜在受益人群,这一部分可能仍然需要开展前瞻性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对ARDS进行精细化分层后得出结论。第二,研究中发现 ICU 生存组在 12 h俯卧位通气转为仰卧位通气治疗后,氧合迅速下降,但 4~8 h 后又进一步回升,而 ICU 死亡组并未发现同样的现象,这里应该在讨论中仔细讨论原因和机制,这个变化也可能作为临床中预测有价值的指标。第三,本研究发现了预测指标,但无验证队列进行验证,削弱了该预测指标的准确率和信服度。第四,该研究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就无法避免回顾性研究的缺点,患者基线指标并不完全匹配,数据的缺失,氧合指标时间的不统一,样本量不大等,希望该团队在未来能有更好的研究夯实和提升这一结论。

综上,俯卧位通气治疗在ARDS中的地位已逐渐显现,但其使用的方式和运用的范围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望未来随着对ARDS认识的深入,对俯卧位通气治疗方式和潜在受益者更为确定,以达到他们之间最完美的契合。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1976 年,俯卧位通气首次应用于 ARDS 患者,前期多项试验显示俯卧位通气明显改善 ARDS 患者氧合,但是否存在生存获益 尚无统一定论,且关于哪些患者能从俯卧位通气中获得最大生存益处的证据有限。因此,该研究调查俯卧位通气后氧合的改善是 否与生存率相关,并旨在识别俯卧位通气后获得最大生存益处的 ARDS 患者。该研究是首个提供证据证明中重度 ARDS 患者首次俯卧位通气后氧合改善与病死率之间存在相关性。与先前研究对俯卧位通气有反应的定义(与俯卧位通气前相比,俯卧位通气后 PaO2/FiO2 增加 20 mmHg)不同,该研究定义俯卧位有反应是指与首次俯卧位通气前相比较,俯卧位通气后 8~12 h 时的 PaO2 / FiO2 增加≥ 53.5%

该研究发现对俯卧位通气有反应的患者比无反应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首次俯卧位通气PaO2/FiO2 的变化率是 ICU 病死率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通常情况下,在俯卧位通气情况下,在背侧复张与腹侧减张的同时存在,如果背侧复张超过腹侧减张,则可以减少胸壁顺应性的下降,从而引起肺顺应性的增加。呼吸系统顺应性的改善提示肺功能的恢复,提示患者具有较好的生存预后。因此,对于进行俯卧位通气的中重度 ARDS 患者,患者对俯卧位通气的反应以及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变化情况有助于我们对患者的预后做出早期判断。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急性右心室损伤表型分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出现右心室(RV)损伤与增加病死率显著相关,给临床救治带来挑战。

Crit Care:基于肺形态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一年结局

肺形态反映了ARDS的急性期及其短期影响,但不反映长期结局,并且这只受合并症的影响。

Brit J Anaesth: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幸存者的生理和心理障碍情况分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幸存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降低,身心健康受损,症状可能在ICU出院后5年内都无法完全恢复。

体外膜肺氧合过程中驱动压变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成人患者的影响:一项随机交叉生理学研究

静脉 - 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enovenous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V-V ECMO)是一种改善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

Crit Care: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COVID-19患者早期短疗程神经肌肉阻断剂的治疗效果

对于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COVID-19患者,早期开始NMBA短程治疗并没有显著改善患者90天死亡率和VFD。在缺乏来自临床试验的明确数据的情况下,这类患者应谨慎使用N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