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精分后药物减量的复发风险:与D2 受体亲和力有关,与速度无关

2025-05-20 精神医学新观点 精神医学新观点 发表于上海

近期一项发表于World Psychiatry的研究深入探究了首次精神病发作缓解后,抗精神病药物减量过程中复发风险与药物减量速度、D2受体亲和力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数超过640万。在精神领域,首次精神病发作缓解后的治疗管理一直是研究重点。其中,抗精神病药物的合理使用及减量策略,对预防疾病复发、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当前临床上认为,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采取缓慢减停药物的方式,使机体对之前用药所产生的适应逐渐消退,或许能最大程度降低撤药反应和复发风险。每次减药,机体都会面临血药浓度降低的情况,并形成新的适应。若采用缓慢减量的方式,机体预期的精神药物效应与实际效应之间的落差较小,撤药反应的严重程度也会相对较轻。

图片

不同停药方式的撤药症状风险

然而,对于“逐渐”减药的标准尚无明确定义。根据研究结果和患者报告,具体时长需视患者个体及药物特征而定,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月,有时甚至需要以年为单位。有研究指出,10 周以上的剂量减少(最终剂量约为初始剂量的一半,且通常仍在治疗水平之上)在预防精神病复发方面与维持治疗效果相当;也有观点提倡更缓慢的减量方式,尤其是针对低剂量药物的停用。此外,D2受体亲和力对复发风险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近期一项发表于World Psychiatry的研究深入探究了首次精神病发作缓解后,抗精神病药物减量过程中复发风险与药物减量速度、D2受体亲和力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聚焦于首次精神病发作后抗精神病药物减/停药问题。研究纳入了 227 名近期从首次精神病发作中缓解、且在缓解后 12 个月随访期间进行抗精神病药物减量的患者。

药物减量速度以奥氮平等效mg/d为单位计算,即减量开始和结束时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之差除以间隔天数。同时,根据D受体亲和力将抗精神病药物分为高D2亲和力拮抗剂(57人)、低D2亲和力拮抗剂(116人)和部分D2激动剂(54人)三类。为校正可能的偏倚,研究应用了逆概率治疗加权(IPTW)方法。通过逻辑回归和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评估减量速度、D2 受体亲和力与复发风险和复发时间的关系,并对年龄、性别、首次发作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校正。

图片

不同精神类药物D2受体亲和力分类

研究结果

在227 名参与者中,首次精神病发作平均持续 193 天,平均减量速度为0.133 ± 0.135 毫克/天奥氮平等效剂量,相当于 75 天内停用 10 毫克/天奥氮平,平均减量持续时间为 124 ± 77 天,且 69.2% 的参与者减量速度快于推荐轨迹。结果如下:

在复发风险方面,45.8%参与者在剂量减少或完全停药后的 18 个月内复发,16.3%(N = 37)因精神病住院。然而,数据分析显示,抗精神病药物减量速度与复发风险无显著关联(Z = 0.989,OR = 2.86,95% CI:0.38 - 26.24,p = 0.323)。相比之下,与使用高D2亲和力拮抗剂的患者相比,使用低D2亲和力拮抗剂和部分D2激动剂的患者复发风险显著降低。

  • 高D2亲和力拮抗剂:复发比例为 57.9%,未复发比例为 42.1%。可见使用这类药物的患者中,复发者占比相对较高,超过半数。

  • 低D2亲和力拮抗剂:复发比例是 42.2%,未复发比例为 57.8%。与高D2亲和力拮抗剂相比,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未复发比例更高,复发比例相对较低。

  • 部分D2激动剂:复发比例为 40.7%,未复发比例为 59.3%。其未复发比例略高于低D2亲和力拮抗剂,复发比例相对较低。

图片

抗精神病药D2受体亲和力以及缓解后18个月内减量抗精神病药物的参与者中复发(N=104)和无复发(N=123)的患病率

此外,根据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减量速度与复发时间也无显著关联(z = 0.755,HR = 1.55,95% CI:0.50 - 4.83,p = 0.450)。但使用高D2亲和力拮抗剂的患者,复发时间显著短于使用低D2亲和力拮抗剂(z = - 2.211,HR = 0.57,p = 0.027)和部分D2激动剂(z = - 2.054,HR = 0.54,p = 0.040)的患者。

本研究首次在大样本中深入探讨了首次精神病发作缓解患者药物减量速度、D2受体亲和力与复发风险和复发时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抗精神病药物的 D2受体亲和力与复发风险密切相关,而减量速度并非复发风险的显著预测因素。高D2亲和力拮抗剂使用者复发风险更高、复发时间更短,这与多巴胺超敏假说相符。长期使用高亲和力拮抗剂阻断纹状体D2受体,可能导致受体上调,药物减量或停药后,多巴胺信号增强,引发精神病症状恶化。部分 D2激动剂虽亲和力高,但可能因其部分激动作用,不会诱导受体上调。低D2亲和力抗精神病药物因剂型多样,可更平缓地减量,降低多巴胺超敏风险。

对于临床实践而言,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患者首次精神病发作缓解后进行药物减量时,仍应遵循逐渐减量的原则,但不必过度追求极慢的减量速度。对于使用高D2 亲和力拮抗剂(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的患者,减量过程需格外谨慎,加强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复发情况。从预防复发角度出发,在首次发作治疗初期,选用部分D2激动剂或低D2亲和力拮抗剂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因其在药物减量或停药后的复发风险相对较低。

参考文献:

1.Gangadin SS, de Beer F, Wijnen B, et al. World Psychiatry. 2025 Jun;24(2):240-249. 

2.Horowitz MA, Taylor D. Eur Neuropsychopharmacol. 2022 Feb;55:4-7.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5880, encodeId=a5f122658801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c9bfe64947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精神分裂症#</a> <a href='/topic/show?id=6c6b5559ea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抗精神病药物#</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6,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5597, encryptionId=6c6b5559ea5, topicName=抗精神病药物), TopicDto(id=76494, encryptionId=c9bfe649471, topicName=精神分裂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May 20 16:02:44 CST 2025, time=2025-05-20,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从眼动到基因表达:我国学者揭示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和临床高风险个体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FSZ患者表现出广泛的眼动异常和右侧中扣带回、颞极ReHo升高,CHR个体则表现为左侧颞中回和颞上回ReHo升高。机器学习分类准确率高达94%,基因分析揭示突触相关通路异常。

Molecular Psychiatry:精神分裂症新视角:首次在活体患者嗅觉神经元中发现蛋白聚集与认知损伤关联

22%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嗅觉神经元细胞存在蛋白聚集,高聚集组执行功能(p=0.001)和注意力损伤(p=0.004)更严重,且蛋白聚集水平与认知评分显著相关。

Schizophrenia:D-氨基酸氧化酶抑制剂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认知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

D-氨基酸氧化酶抑制剂(DAOI)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苯甲酸钠的效果优于luvadaxistat,且女性患者认知改善更明显。然而,研究样本量小、异质性高,需进一步验证。

单用VS联用:一文汇总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治疗现状

全球超 2400 万人患精神分裂症,约 30% 患者单药治疗不佳。临床抗精神病药联用普遍,虽可提升疗效、降低复发风险,但不良反应风险也增加,使用时需精准评估风险获益比。

Epidemiology and Psychiatric Sciences: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孤独感与社会隔离患病率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孤独感患病率为59.1%,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患者的社会隔离患病率达63.0%。亚洲地区孤独感患病率显著高于北美,且抑郁症状与生活质量低下是其重要关联因素。

World Psychiatry:特定剂量抗精神病药联合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基于两国队列的荟萃分析

中等剂量阿立哌唑(9至<16.5毫克/天)联合高剂量氯氮平(≥330毫克/天)可显著降低精神病性发作住院风险32%(aHR=0.68,p<0.0001),而高剂量联合治疗增加风险。复合住院风险分析中,

不同剂量精神类药物对精分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该研究结果显示,控制 ITB 后,高剂量抗精神病药增加死亡率,高剂量抗抑郁药降低死亡率,苯二氮卓类药物增加死亡率,研究强调控制 ITB 的重要性。

Psychological Medicine:精神障碍患者的睡眠遗传风险评估,多基因评分揭示失眠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联

失眠多基因评分与更差的睡眠质量和主观健康显著相关,而精神分裂症多基因评分则与认知功能下降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评分更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则表现出更显著的长睡眠遗传倾向。

常见抗精神病药引起体重增加的风险及治疗对策

中国超 640 万精神分裂症患者,常用抗精分药易致体重增加,增加代谢疾病风险且影响治疗依从性。其机制与神经递质受体作用相关,治疗策略包括换药、联用二甲双胍或 GLP-1 激动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