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肚脐样”抗核抗体核型引发的关注

2022-05-28 刘长宁 柳州市人民医院 “检验医学”公众号

ANA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阳性最常见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患者,特别是系统性AID,也可见于器官特异性AID、感染、肿瘤患者及健康人群等。

前 言

抗核抗体(ANA)是以真核细胞的核成分为靶抗原的器官非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总称,属自身抗体中的一组抗体。目前临床常规仍多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作为ANA总抗体的筛查试验。

ANA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阳性最常见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患者,特别是系统性AID,也可见于器官特异性AID、感染、肿瘤患者及健康人群等。

本案例中,一名风湿免疫科患者在采用IIF法检测抗核抗体时,检测人员在镜下发现了较罕见的“肚脐样”核型,是在制片过程中产生的干扰,还是提示与什么疾病的关联性呢?是否与临床的诊断和症状相符呢?

案例经过

患者,女性,67岁,因到期行环磷酰胺治疗入院,门诊拟“系统性硬化症”于2022年4月27日收治入院。

现病史:患者自诉3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双手遇冷变紫,保暖后颜色可恢复,无皮瘆、口腔溃病、脱发、关节疼痛等,当时未予特殊诊治。逐渐出现双手、双前臂皮肤增厚。2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咳嗽、咳少许白痰,无咳血、心悸、胸闷、胸痛等,未予特殊治疗。

2021年6月咳嗽加重,咳白色粘液痰,伴活动后气促,自觉活动耐力下降,双手雷诺同前,双手、双前臂皮肤增厚同前,有口干,反复至当地卫生院就诊,经抗炎、化痰等治疗后症状好转。现患者偶有咳嗽、咳白色粘痰、活动后气促、休息后可缓解,口干、双手雷诺现象减轻,无畏寒、发热,无腹痛、腹泻、腹胀、尿频、尿急,无关节疼痛、眼干、口腔溃疡等不适,到期行环磷酰胺治疗入院,门诊拟“系统性硬化症”收住入院。

既往史:平素体健无慢性病史、外伤及手术史。自诉双手雷诺现象3年余,反复咳嗽2年余。

体格检查:T:36.7℃,P:85次/分,R:18次/分,BP:127/80mmHg;神清,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粗,两下肺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率85次/分,心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颜面部皮肤蜡样光泽,面具脸,口周放射纹,双前臂、双手皮胰增厚变硬,双手关节无压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5.67×109/L,N% 82.7%,LYM% 10.8%;

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未见明显异常;

流式细胞检查:总T淋巴细胞绝对值、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绝对值、抑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绝对值均偏低;

ANA既往结果:均质型(H)1:320、颗粒型(S)1:320(起始滴度1:100)。

初步诊断:

系统性硬化症(弥漫型 硬化期)继发间质性肺炎

纵膈占位性质待查

骨质疏松症

治疗经过:患者于2021年10月15日至我院住院予甲泼尼龙24mgqd抗炎控制病情,10月27日予环磷酰胺(0.4g dl+0.6gd2,目前累积量为1g)免疫抑制治疗,抗感染、护胃、补钙等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诊,规律口服药物治疗,定期返院行环磷酰胺治疗。

2021年11月29日、2022年1月19日、2022年2月23日、2022年3月27子环磷酰胺(目前累积量为4.8g)免疫抑制治疗。本次就诊继续予泼尼松10mgqd,自备青霉胺、吡非尼酮抗纤维化,余护胃、补钙抗骨质疏松等治疗,择期行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

在入院后第2天,医生再次对该患者进行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的监测检查。镜下,检验人员在Hep-2基质中发现了较为罕见的类似于“切迹”的棍状荧光及“肚脐样”的空心荧光表现。

案例分析

镜下发现这些较为罕见的荧光特征,引起了检验人员的高度注意。这到底是在制片过程中人为操作(例如“压片”或者是环境湿度干燥等)造成的细胞裂痕,还是与疾病有相关联性的较为罕见的核型呢?

在阅览全片后可以看到,核型所表现出的均质型(H)、颗粒型(S)、核仁型(N)都是清晰明显的,这种“切迹样”和“肚脐样”的荧光特征也并不偶见,全片均可以找到。

为排除人为操作的偶然影响,用该患者的血清再次重复检测了一次抗核抗体,同时加做了抗核抗体谱(ENA)检测,重检的镜下结果再次出现相同的特征性荧光表现,并且在细胞分裂期的核仁中央找到“针尖样”的亮点,同时ENA也出现了Scl-70阳性的结果,Scl-70是TopoI型的特异性靶抗原,这更加验证了实验人员的判断,结合荧光核型分析和临床表现,此病例即是一例TopoI核型病例。

案例总结

TopoI型也称为DNA拓扑异构酶I型(AC-29),在ICAP分类中属于疑难级非必报核型,其已知的靶抗原为Scl-70。AC-29核型对系统性硬化症具有高度特异性,特别是弥漫性皮肤型系统性硬化症和更具侵袭形式的系统性硬化症[1-2]。

目前很多书籍和图谱上对于Hep-2中的TopoI核型的描述大致是:分裂间期细胞核呈现细颗粒荧光,细胞核边缘模糊,并可见向胞浆扩散的点状荧光,核仁呈现均匀荧光或无荧光;分裂期细胞染色体呈现均匀或颗粒样的增强荧光,且周围可见稀疏较弱的细颗粒荧光,有时可见染色体上散在的增强点状荧光;猴肝可见颗粒或均匀荧光,核仁有或无荧光,荧光强度与Hep-2细胞一致。

书中和图谱中的描述可能缺乏一些更为特征性的描述,所以有的时候实验人员在阅片过程中若速度太快或没留心的时候,可能往往会将这种TopoI的核型误判为是均质型+颗粒型,而TopoI或者是Scl-70的阳性常被视为预后不良的标志,核型的错误判断可能会对临床的诊疗和判断造成错误的提示。

该案例中出现了TopoI核型的一些比较特殊的表现。当视野中发现这种“切迹样”和“肚脐样”的荧光表现时,镜检人员应该要马上提高警觉,这其实是一种变形核仁的表现。而在细胞分裂期的核仁中央组织区看到“针尖样”的亮点时,就应该要更加怀疑,这很有可能就是Nor-90抗体,该抗体常见于SSc患者[3],阳性患者常伴有雷诺现象,该抗体也可偶见于其他AID患者(SLE、RA、SS、PBC)和肝癌等患者。如果此时再有ENA中的Scl-70阳性的辅助,那就可以更加确定是TopoI核型啦。正确的核型和滴度判断,能为临床提供最准确和及时的诊断、用药等指导作用。

专家点评

副主任技师刘纲毅:

自身抗体疾病的诊疗比较依赖实验室抗核抗体检测结果,抗核抗体IgG荧光核型分析仍是目前抗核抗体检测的金标准,但荧光核型分析所表现出的复杂性也让检验人员有时难以判断结果,该案例尝试为疑难级TopoI核型寻找特征性的荧光表现,以期提高检验人员对该核型的辨识度。另外,该案例中提到的“切迹样”、“肚脐样”“针尖样”等荧光表现是否具有随机性?即或是TopoI核型的特征性荧光表现?均还需收集更多的案例加以验证。

参考文献:

[1]陶月,朱益佳,朱文波,等.抗核抗体 人喉癌上皮细胞细胞核型中AC-29的临床应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9(12):845-846-845-846,C4.

[2]刘合会,袁李梅,杨滨宾,等.抗Scl-70抗体与系统性硬化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21,50(02):71-75.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21.02.003.

[3]刘合会,邓丹琪.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J].医学综述,2019,25(01):113-11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85648, encodeId=4ef7158564808,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7b35536958'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抗核抗体#</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4,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5369, encryptionId=57b35536958, topicName=抗核抗体)],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f43717252607, createdName=mhzhuang@stu.e, createdTime=Mon May 30 01:52:30 CST 2022, time=2022-05-30,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A&R:系统性硬化症的舒张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和对死亡率的影响

舒张功能障碍与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独立相关。应在SSc患者中解决潜在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和肥胖以降低死亡风险。

ARD:针对 1 型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诱导抗体会引发跨物种的皮肤和肺部炎症以及真皮纤维化

该研究的免疫策略诱导了血管紧张素受体1型(AT1R)自身抗体 (Abs),通过激活AT1R促进炎症,并可能导致纤维化。因此,AT1R Abs是未来治疗SSc和其他AT1R Ab相关疾病的有价值的靶点。

Lancet Rheumatolgoy:异体骨髓来源的多能间充质基质细胞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

在患有严重弥漫性系统性硬化症的患者中,单次输注异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基质细胞是安全的。

Stem Cell Res Ther:间充质干细胞或是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有效疗法

系统性硬化症(SSc)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和内部器官的纤维化。有研究显示,使用干细胞可有效治疗SSc。

A&R:受损的线粒体转录因子A表达促进线粒体损伤以驱动系统性硬化症中的成纤维细胞活化和纤维化

关键的线粒体转录因子A (TFAM)响应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延长激活和相关的线粒体损伤而发生的改变会诱导促进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的转录程序。

A&R: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对系统性硬化小鼠模型皮肤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真皮纤维化的小鼠模型中,用CDK4/6抑制剂治疗小鼠可降低真皮厚度和胶原蛋白含量,以及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肌成纤维细胞数量。 CDK4/6抑制剂和TGFβR抑制剂的联合治疗产生了附加的抗纤维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