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华人研究突破性成果

2018-12-20 MedSci MedSci原创

华人研究

2018年即将结束,针对今年临床医学领域的重磅华人研究,本文进行了简要盘点,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1. BJC:13万人32年随访研究结果 2型糖尿病或会增加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doi:10.1038/s41416-018-0314-4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题为“Type 2 diabetes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wo large U.S. prospective cohort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医科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或与男性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直接相关。

文章中,研究者Yanan Ma指出,我们发现,2型糖尿病或与人群患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有关,但这种关联仅对男性群体有显著意义;研究人员对来自护理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计划中的87,523名女性及专业人士随访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计划中的47,240名男性个体进行研究,旨在调查2型糖尿病与个体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人员在32年的随访过程中记录了3000名结直肠癌病例,他们发现,在男性研究对象中,与未患2型糖尿病的个体相比,患2型糖尿病的男性患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风险比:1.42;95%的置信区间:1.12-1.81);在敏感性分析中,当研究人员排除了糖尿病确诊1年内发现的结直肠癌患者以及使用降糖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后,他们发现,2型糖尿病依然与男性个体结直肠癌患病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在女性参与者中,2型糖尿病与结直肠癌患病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并无统计学意义(风险比:1.17;95%的置信区间:0.98-1.39)。最后研究者表示,大部分研究都想要深入调查阐明为何2型糖尿病与男性个体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相关;而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强调了降低2型糖尿病疾病流行趋势对于预防和控制结直肠癌的重要性。 

2. JAMA Oncol:定期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肝癌风险

doi:10.1001/jamaoncol.2018.4154. 

虽然肝细胞癌(HCC)是相对罕见的,但是它在美国的发病率在过去40年中增加了,而且它的死亡率增加速度比任何其他癌症都快。HCC是全世界第一个癌症死亡原因。HCC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肝硬化。肝硬化可以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酒精使用障碍或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引起。HCC通常在晚期被确诊,这导致平均存活时间不到一年。已知阿司匹林可阻断能够导致肝脏损伤的炎性脂质产生,而且虽然之前的一些研究已提示着经常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预防HCC,但是关于它的最佳剂量和所需的治疗持续时间的信息仍是未知的。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中国、瑞典和新加坡的研究人员提出他们取得的研究结果支持来自之前研究中的结论:定期服用阿司匹林能够降低HCC的风险。他们的报道分析了来自从两项长期流行病学研究(即下文提及的NHS和HPFS)的数据,并且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在5年或以上的时间里,每周服用两片或以上的325毫克阿司匹林片剂---可导致患上HCC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10月日在线发表在JAMA Oncology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Aspirin Use an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这些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护理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 NHS)和健康专家随访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 HPFS)的一部分收集的三十多年的数据。NHS和HPFS这两项大型研究收集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17万多名参与者的综合健康数据。作为两年一次的问卷调查的一部分,参与者被问及他们是否定期服用阿司匹林,他们一周服用多少片标准剂量(325毫克)的阿司匹林片剂以及服用多长时间。有关HCC诊断的信息也来自这些问卷调查和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的国家死亡指数(National Death Index)。 

在获得的数据被分析的133300多名参与者--- 45864名女性和87507名男性---中,经常服用阿司匹林(被定义为每周两片或两片以上的标准剂量片剂)导致患上HCC的相对风险降低49%。对那些服用阿司匹林5年或以上的患者而言,这种相对风险降低了59%。正如随着阿司匹林服用时间持续得越长,这种相对风险就会下降得越低;如果停止服用阿司匹林,这种相对风险下降较慢,而且停止服用阿司匹林8年后,这种相对风险降低也不存在了。经常服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等非类固醇抗炎性药物对HCC风险没有影响。 

美国麻省总医院肠胃科研究员Tracey Simon说,“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原发性肝癌需要多年才能生长。阿司匹林可能通过延迟或预防炎症或肝纤维化在癌症发展的早期阶段甚至在癌前病变阶段发挥作用。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是否能够有效预防HCC,但了解这些有益效果背后的机制可能有助于确定癌症---一种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策略或生物标志物。” 

3. JAMA Psych:突破性发现!中国科学家开发出消除戒毒痛苦的新方法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18.2383 

近日,来自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发现,将非侵入脑刺激技术应用于戒断初期的成瘾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戒毒过程中的痛苦、焦虑、失眠等症状,相关研究成果以短篇研究的形式刊登于国际杂志JAMA Psychiatry上,这项研究是社会工作与脑科学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进展,也为脑科学技术应用于司法领域提供了新的应用路径。 

南京大学的研究者表示,中国目前在册吸毒人员超过200万,估计的总吸毒人数为1300-1500万。“毒难戒、瘾难除”有两大根源,一是毒品产生的极度愉悦感难以摆脱,二是毒品产生不断使用的需求和依赖,一旦戒断非常痛苦。对于吸毒者脱毒后的戒断症状,国内外一直没有特别好的办法,仅有部分替代药物或镇静药物可以用以缓解治疗。合作团队在以往的工作中,已发现针对特定大脑皮层区域的精准非侵入经颅磁刺激,可以增强吸毒者的控制能力,削弱冲动和暴力行为,降低他们对毒品的渴求,逐步摆脱对极度愉悦感的诱惑。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随机分组的对照设计,对戒断2-15天的吸毒者进行为期十天的左脑背外侧前额皮层的经颅磁刺激干预治疗,并系统评估了患者的多项戒断症状、睡眠、焦虑与抑郁症状。结果发现,接受经颅磁刺激治疗的患者戒断症状快速下降,复吸欲望降低,睡眠质量提高,抑郁和焦虑症状减弱。因此,经颅磁刺激作为一项临床安全有效的脑刺激手段,有望从降低渴求、缓解戒断痛苦两个方面同步辅助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推进。这项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利用脑刺激技术来应对戒断症状问题,对于降低吸毒者的复吸率和戒断期犯罪率有着重要意义。 

后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解决一系列问题,比如经颅磁刺激对戒断症状改善与对渴求/药物获取行为的抑制是否有同样的脑环路机制?经颅磁刺激如何精准应用到不同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的患者上?有没有比目前治疗方案更有效和持续的治疗频率、靶点、操作方法? 

4. The Lancet:惊人!中国有将近1亿成年人饱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困扰! doi:10.1016/S0140-6736(18)30841-9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Lancet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如今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在我国非常普遍,大约占我国成年人群比例的8.6%,也就是说,我国几乎有1亿人遭受着慢性肺病的困扰。 

这项研究是在中国各年龄段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COPD调查,研究人员对超过50990名参与者进行肺部功能筛查。COPD是一种炎性肺部疾病,其会造成阻塞的气流进入肺部,是引发中国人群死亡的第三大主要原因,长期暴露于空气的刺激物中容易诱发该病,包括烟草烟雾,在过去10年里,由于吸烟率比较高(尤其是在男性人群),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 

研究者Jiang He表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COPD在中国的成年人群中流行率非常高,该病最大的可预防风险因素包括吸烟和空气污染;预防性程序和加强改善COPD的努力应该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需要优先应对的事项,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与该病相关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相比女性(5.4%)而言,男性人群中COPD的流行率更高(11.9%),研究人员在一般人群以及从未吸烟的人群的所有年龄组中都观察到了该疾病的性别差异。 

基于对肺部功能的筛查,研究人员推测,2015年,年龄在20岁及以上患COPD的人群总数为9990万,其中包括6840万名男性和3150万名女性患者;研究者发现,大部分COPD患者并不清楚自身状况,在研究进行之前很少有人接受肺部功能测试,仅有2.6%的参与者知晓自身的状况,只有12%的患者通过此前的肺部功能测试才发现了COPD这种疾病。 

COPD的流行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20-39岁年龄组人群的流行率为2.1%,而40岁及以上人群中该病的流行率就能达到13.7%,相比市区(7.4%)人群而言,居住在农村郊区的人群该病的流行率更高(9.6%),同时在非吸烟人群中研究者还发现了相同的趋势。研究人员推测,那些从不吸烟的人群患上COPD或许是其它风险因素或空气污染物暴露所致,比如空气污染、儿童慢性咳嗽、呼吸道疾病史、体重低和教育程度低等。 

本文中,研究人员呼吁国家应该采取新型的公共健康策略来抑制人群中COPD的发生和流行,包括禁烟计划、严格控制环境污染物的排放等,同时还应该利用肺功能测试手段对高风险个体进行COPD的筛查。  

5. Lancet Public Health:吸烟会提高中国男性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

DOI: 10.1016/S2468-2667(18)30026-4 

从1980年到现在,中国境内糖尿病的发生率提高了10倍,目前十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尽管脂肪含量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但另外一项研究则指出脂肪含量在所有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率的升高的风险中仅仅占有50%。此外,生活习惯等因素,包括吸烟等,都会导致糖尿病发生率的上升。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吸烟人数数量有了明显增长,尤其对于男性来说如此。中国男性三分之二有抽烟的习惯,每年消费烟草数量占据全球的40%之多。

最近,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以及北京大学的研究者们分析了500000名中国人吸烟以及暂时性的戒烟对于糖尿病长期的发生风险的影响。这项研究仅仅包含了研究开始时期没有糖尿病史的人群。这些人群的健康情况每年都接受了检测。在研究过程中,有13500人出现了II型糖尿病症状。 

研究者们发现,相比没有吸烟习惯的人,经常吸烟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要高15%-30%。此外,对于男性来说,肥胖人群因吸烟而患糖尿病的风险要高60%,相比之下,体重正常的人群因吸烟而导致肥胖的风险则仅有30%。 

来自牛津大学的教授Zhengming Chen称"中国男性因吸烟而导致糖尿病患病风险的升高在未来还会加重,这是由于烟草的流行正在慢慢成熟,而成年人肥胖的水平也在日益升高"。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Fiona Bragg博士称,这些发现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戒烟对健康的益处。不仅仅能够预防癌症,呼吸道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而且还能够预防糖尿病。 

6. Int J Epidemiol:来自中国的出生队列研究结果:高水平的空气污染物或与胎儿异常生长直接相关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中国女性进行研究发现,孕期暴露于较高水平的特定空气污染物或会增加胎儿异常生长的风险。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基于对2010-2012来自中国兰州8000多名女性的研究数据得出了上述结论,同时这项研究也是科学家们首次在空气污染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的空气污染物和胎儿发育的关联性研究。 

研究者Yawei Zhang说道,目前我们非常缺少关于空气污染和胎儿过度生长之间的研究,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分析来自兰州出生队列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调查了一种假设,即女性孕期暴露于较高水平的PM10会增加胎儿异常生长的风险,包括发育不良和过度生长,研究人员还想通过研究调查是否孕妇能够保护胎儿免于可能性空气污染物的影响。 

当同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研究人员联合研究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兰州政府监测站的每日PM10的平均浓度数据,PM10是一种和多种健康状况相关的多种空气污染;利用超声监测来获取孕期胎儿的四个生长参数,随后研究人员监测了PM10的暴露与胎儿异常生长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研究人员一致认为,暴露于较高水平的混合空气污染物(来自汽车尾气、工业排放气体及建筑活动气体)和胎儿头围过度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随后研究人员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收集了来自孕妇家庭和工作地址的相关信息,当加入了个体的家庭和工作地址信息后研究人员重新计算了女性暴露于PM10的水平。研究者Zhang说道,这项最新研究阐明了高水平的PM10与孕妇胎儿过度生长风险之间的关联,此外,研究人员在不同人群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因此,通过深入调查PM10的组分对于确定引发上述关联性的“罪魁祸首”至关重要。 

本文研究对于公众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期研究人员还将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阐明高水平的PM10是如何诱发胎儿异常发育的,研究者希望能在另一项出生队列研究中复制本文的研究结果,同时鉴别出孕妇的易感空气污染物。Zhang表示,选择合适的怀孕时间且在空气污染严重的日子里尽量减少外出,或许能够帮助孕妇有效降低胎儿异常生长的风险。这项研究中的参与者均为18岁以上的育龄女性,且孕周在20周以上。 

7. Ann Int Med:超过45万中国人群近10年跟踪调查发现:喝热茶或使食管癌风险增加5倍

DOI: 10.7326/M17-2000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科学家对超过45万人进行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在较高温度下饮用热茶或许会增加饮酒及抽烟人群患食管癌的风险。

近年来,食管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患者的生存率较低,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人群和男性而言,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最高,喜欢喝茶的人群(尤其是男性)很有可能也会抽烟和饮酒。烟草烟雾和饮酒,以及化合物和热茶产生的不良热效应,往往会使得喝茶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复杂。 

文章中,研究人员对招募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The China Kadoorie Biobank)中的参与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排除了此前诊断为癌症的参与者或喝茶、饮酒及吸烟量减少的参与者,研究者的目的在于调查是否高温喝茶和个体食管癌发病风险增加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随后研究人员对456,155名30-79岁的参与者进行了平均9.2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过量饮酒或吸烟的人群喝热茶与食管癌风险之间存在一种协同作用,相比没有上述三种习惯的参与者而言,喝热茶、过量饮酒及吸烟常常会使得个体的食管癌风险比前者增加5倍。 

然而,如果没有过量饮酒和吸烟的话,每天喝茶或许与个体患食道癌风险并无关联。最后研究者表示,本文研究表明,对于过量饮酒或吸烟的人群而言,避免喝热茶或许对其健康具有一定益处。 

8. BMJ:解读中国1型糖尿病现状:儿童患者数量不断增加 成年患者也频繁出现

doi: 10.1136/bmj.j5295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The BMJ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尽管目前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在全球最低,但在过去20年里,中国15岁以下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数量发生了快速地增长。这项研究还指出,中国大部分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为成年人,这或许就需要国家提供更多的资源来改善成年患者的情况。 

1型糖尿病通常好发于儿童群体中,但任何年龄段的人都会患上该病,目前研究数据表明,在1985年至1994年期间,中国儿童的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最低,然而从那时开始,全球儿童中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就开始出现增长势头,但研究人员并不清楚成年人1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 

因此本文研究中,研究人员Jianping Weng及其同事就开始调查2010至2013年间中国任何年龄段人群1型糖尿病的患病情况,结果研究人员于2010-2013年间在中国13个地区中都发现了1型糖尿病的新发病例,基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和政府关于自然人口增长年度报告的相关数据,同时这项研究中的对象还覆盖了超过1.33亿人,其中包括10%的中国人群,且6%的研究对象年龄低于15岁。 

最终研究人员发现了5018名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大部分(65.3%)的患者都是20岁以上的成年人,研究者推测,在中国成年人和儿童中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或许是世界上报道最低的,即对于所有年龄段而言每10万人中有1.01例,而对于0-14岁年龄段的人群而言则为每10万人中1.93例。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还推测,每年在中国有超过1.3万新发的1型糖尿病病例,其中超过9000人的年龄在15岁及以上。 

文章中,研究人员强调了对1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关爱,同时他们认为需要提供更多的资源来帮助改善这类患者的健康情况;研究者指出,0-14岁年龄段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与患者所处地区的纬度有着明显的关联,即北方地区发病率高,南方地区发病率低,但研究人员并未在1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发现这样的关联性。此外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到底是遗传因素或是环境因素(或是两种因素的组合)引发了这些结果。 

尽管研究人员指出多种因素或许都会影响研究结果,但本文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市区人口中糖尿病患者的比例要高于整体人口的比例,这或许就会影响研究人员对1型糖尿病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同时也会导致病例失踪及误诊的可能性。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在全国范围内(中国)阐明了各年龄段人群1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其覆盖了一个广阔的地理区域,本文研究结果不仅能够更新全球儿童群体1型糖尿病患病图谱,还能够填补成年人患1型糖尿病开端相关数据的空白。

9. JAMA子刊:新发现!慢性炎症或与阿尔兹海默病发病风险直接相关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18.3597

如今很多研究都认为,机体携带ApoE4基因或许是引发阿尔兹海默病的主要遗传风险因素,但并非所有携带ApoE4基因的个体都会患上阿尔兹海默病;近日,来自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首次发现,与慢性炎症相关的ApoE4或会显著增加个体患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相关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JAMA Network Open上。 

通过连续测定机体的C-反应蛋白就能够反映出个体机体的炎症状况,医学博士Wendy Qiu说道,寻找介导ApoE4基因增加阿尔兹海默病风险的关键因素对于后期开发干预或预防阿尔兹海默病风险的策略非常重要。很多老年人在遭受多种慢性疾病后机体都会出现较低程度的慢性炎症,这些慢性疾病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和尿道感染或外科手术等;而治疗携带ApoE4基因的个体机体的慢性系统性炎症或许就能够有效预防阿尔兹海默氏痴呆症的发生。

利用来自弗雷明汉心脏研究计划(Framingham Heart Study,超过3000名人类受试者)中的数据,研究人员对携带ApoE4基因的患者、通过连续C反应蛋白检测证实的低度炎性患者和非炎性患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发现,相比未患炎症的ApoE4携带者而言,慢性低度炎症的ApoE4携带者或许与阿尔兹海默病以及早期痴呆症发病存在强相关性。 

最后研究者Qiu说道,我们认为,如果机体未出现慢性低度炎症的话,ApoE4携带者和非携带者在患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上或许并不存在差异,而且利用抗炎疗法或许就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阿尔兹海默病。  

10. JAMA:最新!卵巢癌筛查并不能降低卵巢癌死亡率!

DOI: 10.1001/jama.2017.21926

日前,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发文建议无症状的女性不需要做卵巢癌筛查,,相关数据及发现于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华人研究员Chien-Wen Tseng博士。 

为了更新2012年的SPSTF推荐指南,研究人员就未知是否为高风险的无症状女性进行卵巢癌筛查的好处和坏处的研究数据进行了综述,他们总结了来自4项临床试验、总计293587名参与者的研究数据。其中三项研究评估了卵巢癌筛查对卵巢癌死亡率的影响,另一项研究只报告了筛查带来的心理上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足够的证据表明卵巢癌筛查不会降低卵巢癌死亡率。同时还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筛查在某些情况下会带来伤害,如未患癌的女性需要接受不必要的手术。基于这些发现,USPSTF基本认为卵巢癌筛查带来的坏处超过了其带来的潜在好处。 

“目前PSTF不推荐无症状的女性进行卵巢癌筛查。” USPSTF成员Michael J. Barry博士在一项声明中这样说道。“目前的证据表明现有的筛查手段无法降低女性卵巢癌死亡率,同时未患癌症的女性还会因此接受不必要的手术。”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2)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83798, encodeId=ea022083e980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85be34277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研究突破#</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3427, encryptionId=285be342772, topicName=研究突破)],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bf451, createdName=陈吴1234, createdTime=Wed Nov 06 09:35:00 CST 2019, time=2019-11-06,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82030, encodeId=dd4a15820301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30c35868e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华人#</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5868, encryptionId=830c35868ec, topicName=华人)],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3f7716881423, createdName=ms4468361851264128, createdTime=Sat Dec 22 01:35:00 CST 2018, time=2018-12-22, status=1, ipAttribution=)]
  2.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083798, encodeId=ea022083e9804,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85be34277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研究突破#</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3427, encryptionId=285be342772, topicName=研究突破)],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cbf451, createdName=陈吴1234, createdTime=Wed Nov 06 09:35:00 CST 2019, time=2019-11-06, status=1, ipAttribution=),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582030, encodeId=dd4a15820301f,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30c35868ec'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华人#</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1,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5868, encryptionId=830c35868ec, topicName=华人)],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3f7716881423, createdName=ms4468361851264128, createdTime=Sat Dec 22 01:35:00 CST 2018, time=2018-12-22,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年终盘点:2018年神经领域重磅级亮点研究成果

美好的2018又快接近年底,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的十年里,中国的房价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十年里也经历了质的飞跃,我国的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切实的提高。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今年神经领域中又有哪些新奇有趣的为人类谋福祉的大事发生吧。神经病学顾问哈里·李·帕克(Harry Lee Parker)将他的医学生比作干瘪的新手,这之中隐藏着医学生们对神经病学的恐惧

2018年度趣味研究大盘点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过总有一些科学家会不走寻常路,脑洞大开地从事一些非常有“趣味”的研究,而当人们看到这些科研成果时也会开心一笑;在即将过去的2018年里科学家们又有哪些脑洞大开的趣味研究发现呢?时至岁末,小编对这些趣味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分享给大家。【1】MJA:怀孕真的会使女性变傻?Davies SJ,Lum JA,Skouteris H,

2018年医药行业政策盘点

2018年已经匆匆过去,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实施,如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两票制”的推行、一致性评价的贯彻实施及“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等,相信这些举措在推动我国医药政策健康发展的进程中将会起到示范指导作用。当然,在任何改革方案中,不可能完全兼顾各方利益,但只要是对绝大多数国民有利的政策,就是一项优秀政策。那么下边编者就为您盘点一下2018年我国医

年终盘点:2018年消化领域重磅级亮点研究成果

NEJM:泮托拉唑治疗ICU消化道出血风险患者疗效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714919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经常对胃肠道应激性溃疡进行预防治疗,但其风险和益处尚不清楚。 近日,顶级医学期刊NEJM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在这项欧洲、多中心、平行组、盲法试验中,研究人员随机分配了因ICU入院治疗急性病(即非计

年终盘点:2018年血液学领域重磅级亮点研究成果

在即将过去的2018,血液学领域在各种血液疾病的治疗、治疗后评估以及预防治疗伴随的各种副作用的方面有许多重大的发现,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血液学领域的重大进展吧! Blood:选择性自噬受体P62缺失会减缓白血病进展DOI: 10.1182/blood-2018-02-833475自噬是维持造血干细胞完整性,防止其恶化的重要生理机制。出大批量的细胞自噬之外,选择性自噬还作为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