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教授:重症肝病人工肝治疗抗凝剂的使用
2025-05-16 肝胆相照平台 肝胆相照平台 发表于上海
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白浪教授分享了《重症肝病人工肝治疗抗凝剂的使用》,肝胆相照平台将精彩内容整理成文,供临床医生参考。
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在重症肝病患者的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抗凝剂的选择对于人工肝血液净化体外循环的顺利运行至关重要。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白浪教授分享了《重症肝病人工肝治疗抗凝剂的使用》,肝胆相照平台将精彩内容整理成文,供临床医生参考。
一 人工肝治疗抗凝的必要性:体外循环凝血风险
1. 血液暴露激活凝血系统
体外循环管路中血液与异物表面接触会激活凝血级联反应,导致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形成,进而引发管路堵塞和治疗中断。
2. 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异常
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同时存在纤溶亢进,导致凝血与抗凝平衡极度脆弱,体外循环更易出现血栓或出血并发症。
3. 治疗安全性的核心保障
有效的抗凝可减少滤器凝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确保毒素清除效率,是人工肝治疗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二 人工肝治疗抗凝策略(图1)
图1
三 人工肝治疗前充分进行出凝血状态评估
对于肝衰竭患者而言,尽管普遍认为其出血风险显著增高,但临床观察表明此类患者仍存在血栓形成的潜在风险。此类患者的止血系统处于低水平止血再平衡状态,即出血倾向与血栓形成倾向维持着相对脆弱的动态平衡。
这一平衡状态的维持源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的复杂止血功能紊乱,包括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抗凝物质水平下降以及血小板功能障碍等多重病理生理机制。任何内源性或外源性诱因(如感染、有创操作等刺激)均可能打破此种微妙平衡,从而导致患者短期内迅速出现出血或血栓形成(图2)。
图2
四 人工肝治疗中可以选择的抗凝剂
目前人工肝治疗中可选择的抗凝剂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枸橼酸钠、萘莫司他。此外,出血风险高时也可以选择无肝素抗凝(图3)。
图3
五 人工肝治疗常用抗凝剂及特点(表1)
表1 人工肝治疗常用抗凝剂及特点
六 人工肝治疗抗凝的必要性:体外循环凝血风险
1. 甲磺酸萘莫司他
作为短效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其半衰期仅8分钟,抗凝作用可快速逆转,特别适用于血小板<50×10⁹/L或活动性出血患者,推荐剂量为20-50mg/h持续输注。
2. 局部枸橼酸抗凝技术
通过体外循环枸橼酸螯合钙离子实现局部抗凝,系统钙离子浓度维持正常,可将出血风险降低70%,但需严格监测离子钙(iCa²⁺)和酸碱平衡。
3. 无抗凝剂方案
对于DIC或严重出血倾向患者,可采用高流量(200-250ml/min)、定时生理盐水冲洗管路的方法,但治疗时间需控制在3小时内以避免管路凝血。
七 人工肝治疗抗凝方案选择路线图(图4)
图4
八 新型抗凝药物及抗凝系统的研发方向
1. 靶向性抗凝剂开发
针对人工肝治疗中凝血级联反应的特定环节(如Xa因子、IIa因子)设计高选择性抑制剂,减少全身抗凝副作用,同时维持体外循环管路的通畅性。需结合肝衰竭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特点进行分子结构优化。
2. 生物可降解抗凝材料
研发可与人工肝膜材料结合的缓释型抗凝涂层,通过局部释放肝素类似物或枸橼酸衍生物实现区域性抗凝,避免系统性抗凝导致的出血风险。需解决药物释放动力学与治疗时长的匹配问题。
3. 抗凝需求预测模型及动态凝血功能监测系统
针对不同人工肝模式(如MARS、DPMAS)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差异,建立治疗前中后的抗凝需求预测模型。整合血栓弹力图(TEG)、凝血酶生成试验(TGT)等实时监测手段,构建人工智能驱动的抗凝剂量调整算法。
4. 智能响应抗凝系统
开发基于pH值、血流剪切力或凝血酶生成信号响应的"开关式"抗凝剂,在检测到管路内血栓形成倾向时自动激活抗凝功能,平衡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
总结
有效抗凝是人工肝血液净化顺利实施的关键,如何选择抗凝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采用的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等因素共同决定。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人工肝# #重症肝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