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传染病:不能重“新”轻“旧”

2014-12-19 本报记者 王珊 中国科学报

在有的专家看来,随着一些新型传染病的暴发或出现,部分常见的、多发的、传统的传染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故而愈演愈烈—— 最近的一次门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教授段钟平遇到了三个丙肝患者。经诊断显示,其中两人为肝硬化,一人则为肝癌。 虽然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段钟平依然很痛心。 在我国,丙型肝炎的标准疗法是利巴韦林加干扰素,这两种都是抗病毒药物。“丙肝其实很容易治好,只要发

在有的专家看来,随着一些新型传染病的暴发或出现,部分常见的、多发的、传统的传染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故而愈演愈烈——

最近的一次门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教授段钟平遇到了三个丙肝患者。经诊断显示,其中两人为肝硬化,一人则为肝癌。

虽然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段钟平依然很痛心。

在我国,丙型肝炎的标准疗法是利巴韦林加干扰素,这两种都是抗病毒药物。“丙肝其实很容易治好,只要发现及时,好好用药,50%以上人的病情都可以得到控制,甚至痊愈。”段钟平说。

然而,事实是,很多丙肝患者,一经发现,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肝硬化或者肝癌。“丙肝从预防到诊断到治疗,整个过程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段钟平说。

丙肝危害被低估

到现在为止,国内还没有针对丙肝开展过全国流行病学的调查。

有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丙型肝炎感染率大概在1%左右。也就是说,全国有接近1300万的慢性感染患者。不过,这些都是一些小样本的调研,且不是专门为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而开展的。

前段时间,段钟平主持了一项关于我国丙肝治疗经济负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一个慢性丙肝病人不接受治疗的话,15%~30%的人会得肝硬化,而5%~10%的肝硬化患者会变成肝癌。

2013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显示,与2012年相比,丙肝的死亡率增加了41.25%。

其实,丙肝的预防很容易,其传播途径不外乎输血、母婴传播、静脉吸毒及性行为。

而现在,“基本的家底都没有摸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效果更难以保证。”段钟平说,对于丙肝不管是从诊断,还是预防和治疗上,国家给予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有些既有的诊断,也很不规范。”

事实上,2007年,丙肝的应对曾面临一个契机。当时,欧洲学术界和患者组织积极促请欧盟,将丙肝列入最危险的传染病名单,并设立肝炎防治专项计划,中国也曾打算开展丙肝普查工作。

不过,由于认识的问题,机遇最终失之交臂。中国疾控中心的一名专家表示,丙肝所带来的危害性被低估了。

“炒新是政绩”

被忽视的不只是丙肝。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20世纪50~60年代在我国有较重流行。不过,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加强疫情监测等,至90年代初其感染率下降到0.3%,发病率也只有0.02/10万。

然而,进入2000年以来,布鲁氏菌病疫情强势走高,每年的报告发病人数逐年上升。以宁夏为例,其发病率已经由2004年的0.02/10万人上升到2013年的13.95/10万人。

而面对布鲁氏菌病再次复燃的势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随着一些新型传染病的暴发或出现,部分常见的、多发的、传统的传染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故而愈演愈烈。

而分析其原因,该专家使用了一个词——“炒新”。“炒新能获得重视,吸引注意力,是政绩。”

而事实上,这些传染病有着相当大的人口基数,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是无法衡量的。有的地区,病发率甚至已经不好控制。

今年广东省暴发的登革热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广东全省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超过4万例,创10年来最高。

“登革热的发生是常规的,暴发机理很明确,需要常年采取应对措施,却没有人去落实。”有专家告诉记者,登革热的抗原有激活作用,如果二次感染,治疗很不容易。

此外,几位专家都指出,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都一直在努力开展群众爱国卫生运动,从日常生活中关注传染病的预防,但是,现在类似的举动已经很难再看见。

科学积累亟须增加

“对于常规的、多发的传染病,我们在应对技术和方法上已经有所储备,所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物力等到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并没有问题。”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微生物与分子生物学专家郭俊说。

不过,对于常规的传染病,郭俊表示,也必须要加强重视。在他看来,应对传染病,关键不是看它是新生还是既有的,而是要关注其在社会和人群中传播的程度,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要加强预防,并及时切断其传播链,而这需要加强监控的力度。

常规传染病威胁持续存在,新发传染病又不断出现,我国面临来自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双重压力。为此,相关的传染病监控和预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

不过,在专家们看来,在基层和相对比较贫困的地区,体系建设还有相当大的完善空间。

上述中国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必须要提高该体系的早期预警能力,让其能够早期发现疾病的流行以及暴发、流行的信号。

“要提高其覆盖面,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郭俊说,健全的科学体系、医疗体系、疾病预防体系和知识传播体系是应对传染病的基本支撑平台。

而其中,更多的科学积累是必需的。郭俊说,对常规的既有的传染病要加强监测,更新技术储备;与此同时,也要建设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研究队伍,使得新发传染病能够追溯到病原,以便作出及时的分析和判断,更好地加强对传染病的控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Nature:浙大李兰娟、郑树森院士伉俪发表肝硬化研究新成果

来自浙江大学、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比较患者和健康对照个体揭示出了肝硬化肠道微生物组的特征。研究结果发表在7月23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浙江大学的李兰娟(Lanjuan Li)、郑树森(Shusen Zheng)院士以及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的S. Dusko Ehrlich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郑树森、李兰娟院士是我国学术界少见的院士夫妻。郑树森院士

《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给全球医学科技研究提供新思路--揭示肠道菌群与肝硬化的秘密

 7月24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杂志在线发表题为《肝硬化中肠道菌群的改变》的论着(Article)。 该项研究成果收集了181个来自于中国人肠道菌群的样本,用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开展了肝硬化肠道菌群的深度测序及关联分析研究,从中获得269万个非冗余的人体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基因集,建立了世界

Gastroenterology: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能增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风险

《胃肠病学》6月刊上发表的一项回顾性分析显示,在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肝硬化患者中,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增加住院时间和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同时降低总体无移植生存率。因此,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此类患者(doi:10.1053/j.gastro.2014.03.005)。 在这项研究中,维也纳医科大学的MattiasMandorfer医生及其同事随访了2006年至2011年到该

CORR:肝硬化患者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死亡风险增加4倍

髋膝关节置换时治疗老年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既往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不可逆的改变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白蛋白下降等情况,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终末期肝病评分(MELD 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最初是用于评估预测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肝病患者的生存期,随后被用来判断患者肝病的严重程度。但是MELD对于肝硬化患者髋膝

JAMA:SVR或可预测肝硬化患者寿命

据11月12日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则研究披露,患有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有着病毒学持续反应 (SVR)的晚期肝纤维化或硬化患者有着与一般人群类似的存活率,而那些没有达到SVR的患者存活率有所下降。 在美国有近3百万人被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慢性感染所困扰。慢性HCV感染患者的预期寿命与一般人群相比有所下降,这主要可归因为出现了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及肝癌。根据文章的背景资料,研究显示,如果出

Hepetology:控制好糖尿病可能提高肝硬化患者的预后

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患者中,肝硬化的发生与年龄、性别、糖尿病、嗜酒、合并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或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等有关。但是上述因素对肝硬化的结局是否存在影响尚未可知。 这项研究主要是为了评估在丙肝肝硬化患者中,上述因素对发生肝硬化失代偿、肝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