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PHAGY:吉林大学李心慰等团队合作研究发现牛膝皂苷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025-03-11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陕西省

该研究发现 Bud 处理能缓解高脂高胆固醇(HFHC)饮食喂养的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胰岛素抵抗、炎症和纤维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肝脏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的结合,通常继发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简单脂肪肝。然而,目前尚无药物治疗可用于 NASH。鉴于转录因子 EB(TFEB)在调节大自噬/自噬-溶酶体通路中的重要作用,TFEB 可能成为治疗 NASH 的新型治疗靶点,其功能可通过 AMP 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和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 1(MTORC1)调节。Buddleoside(Bud)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近期已成为治疗肝脏疾病的有前景的药物候选物。

2025年2月12日,吉林大学李心慰和杜希良共同通讯在Autophagy在线发表题为“Buddleoside alleviates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by targeting the AMPK-TFEB signaling pathwa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 Bud 处理能缓解高脂高胆固醇(HFHC)饮食喂养的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胰岛素抵抗、炎症和纤维化。

值得注意的是,Bud 激活了 AMPK,抑制了 MTORC1,并增强了 TFEB 转录活性及自噬流的作用,在体内外均有表现。AMPK 抑制或肝脏 Tfeb 基因敲除会使 Bud 对肝脏脂肪变性、胰岛素抵抗、炎症和纤维化的缓解作用丧失。机制研究表明,Bud 通过 Val81、Arg83 和 Ser108 残基与 PRKAB1 亚基结合,激活 AMPK,从而诱导 RPTOR(MTOR 复合物 1 调控蛋白)的磷酸化,抑制 MTORC1 激酶的活性,进而激活 TFEB 介导的自噬-溶酶体通路,进一步改善 HFHC 饮食诱导的小鼠 NASH。总之,作者的结果表明,Bud 通过激活肝脏 AMPK-TFEB 轴来改善 NASH,提示 Bud 是治疗 NASH 的潜在治疗策略。

图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在中国,NAFLD的患病率估计为29.2%,高于全球NAFLD的平均患病率。NAFLD的晚期阶段——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其特点是肝脏脂肪变性、胰岛素抵抗、炎症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此外,NASH的进展性肝脏损伤可导致肝硬化,从而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鉴于NASH的复杂病理生理机制,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NASH药物成为一个重要挑战。

近年来,转录因子EB(TFEB)作为NAFLD和NASH治疗的潜在靶点,受到了广泛关注。TFEB被认为是自噬-溶酶体途径(ALP)的主转录调节因子,通过结合协调溶酶体表达和调节基序来上调靶基因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NAFLD和NASH患者的肝脏中,TFEB的转录活性和自噬流受到损害。肝脏特异性敲除Tfeb可加剧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肝脏脂肪变性,而TFEB的药理学激活可预防小鼠的NAFLD,这表明TFEB在调节NASH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图片

模式机理图(图片源自Autophagy

在富营养条件下,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由三大核心组件组成:MTOR、RPTOR(MTOR复合物1调控蛋白)和MLST8(MTOR相关蛋白LST8同源物),它通过RRAG GTP酶招募到溶酶体表面,在此处被激活并促进细胞的合成代谢。TFEB主要通过MTORC1的磷酸化作用,使其与YWHA/14-3-3蛋白结合,从而保持TFEB在细胞质中的非活性状态。

在能量缺乏的条件下,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通过直接磷酸化TSC2(TSC复合物亚单位2)和RPTOR来抑制MTORC1的活性,从而通过诱导TFEB的核转位增强自噬流。值得注意的是,MTORC1的超激活和AMPK的抑制被认为是NASH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持续激活AMPK或抑制MTORC1足以缓解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和肝细胞损伤。因此,调控AMPK-MTORC1-TFEB信号通路可能为NASH提供治疗选择。

近年来,许多来自植物次生代谢物的天然生物活性成分被认为是缓解NASH的有价值替代品。Buddleoside(Bud,也称为Linarin)是一种天然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从菊科、唇形科、玄参科和Valerianaceae等植物中分离出来。Bud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此外,已有研究证明Bud在多种模型中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包括D-半乳糖胺和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和鸭病毒性肝炎模型。然而,Bud对NASH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在本研究中,作者发现Bud被确定为治疗NASH的有前景候选物,因为它显著抑制了小鼠的肝脏脂肪变性、炎症、胰岛素抵抗和纤维化。此外,作者展示了Bud通过结合PRKAB1亚基的Val81、Arg83和Ser108残基来提高AMPK活性,从而阻断RPTOR-MTOR的相互作用和随后的TFEB磷酸化,进而减轻小鼠的NASH。作者的发现表明,Bud是一个有前景的NASH治疗药物,并为通过靶向AMPK-TFEB信号通路治疗NASH提供了一个治疗策略。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80/15548627.2025.2466145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5505, encodeId=ee0c2255505ab,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2fdc99e222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a> <a href='/topic/show?id=eb4c1032145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黄酮类化合物#</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99722, encryptionId=2fdc99e222d, topicName=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TopicDto(id=103214, encryptionId=eb4c1032145f, topicName=黄酮类化合物)],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Mar 10 21:38:15 CST 2025, time=2025-03-10,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J Ethnopharmacol:参泽舒肝胶囊的安全性评价及5种潜在肾毒性成分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探讨参泽舒肝胶囊的安全性,并进一步阐明大黄酸、大黄素、橙黄决明素、泽泻醇A、泽泻醇B-23-醋酸酯5种成分诱导HK-2细胞凋亡的机制。

Cell子刊:徐爱民/王存川发现中国肥胖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风险分层强有力的血清学生物标志物

该研究使用基于Olink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在238例肝脏活检的肥胖个体中发现可溶性CUB结构域蛋白1 (sCDCP1)是NASH的首选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

Lancet子刊:FAST评分助力识别高风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FAST评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方法来识别有进展性NASH风险的患者,用于临床试验或治疗,从而减少不太可能有重大疾病的患者不必要的肝活检。

Cell Metabolism:新型铁螯合剂FOT1显著降低铁死亡,有望用于治疗代谢性肝病

肝脏铁过载与MASH进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铁螯合剂FerroTerminator1(FOT1),作为MASH新型治疗策略。

J Ethnopharmacol:干姜苓术汤通过METTL14/N6 -甲基腺苷介导的Ugt2a3表达改善胆碱缺乏-高脂饮食诱导的脂肪性肝炎

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探讨干姜苓术汤(GJLZ)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J Hepatol:海军军医大学王培/王志斌/李翔发现靶向EFHD2抑制干扰素-γ信号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该研究表明靶向EFHD2抑制干扰素-γ信号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NEJM:Resmetirom有望成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突破性疗法

80 mg 剂量和 100 mg 剂量的 Resmetirom在 NASH 消退和肝纤维化改善至少一个阶段方面均优于安慰剂。

HBSN:食用更多的动物器官和肉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率较低有关

本文结果首次表明,较高的动物器官肉消费量与活检证明NAFLD的中国患者中NASH患病率较低有关。

西南林大揭秘:滇黄芩神奇力量,一键解锁NLRP3/ASC/caspase-1轴,重塑NASH大鼠肠道健康与代谢平衡!

论文探究了SA提取物对NASH大鼠代谢产物及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作用。

J Ethnopharmacol:千金藤碱通过抑制STAT1/CXCL10轴介导的脂肪生成和炎症反应来缓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本文探讨千金藤碱(CEP)对饮食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缓解作用,并探讨其潜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