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2014-08-04 江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一、意义和背景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 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

一、意义和背景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

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经过系统的分析后形成的诊疗指南,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指南应满足:清晰性、有效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应用灵活性、多学科融合、有依据性和可作为指导性。临床实践指南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并为医疗教育提供指导,为疗效评估、专业审核提供依据,为合理治疗和建立临床路径提供帮助。

二、前言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一半以上为恶性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GBM 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少于 15 个月。近年来,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一系列有助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目前的 WHO 病理分级仍然依赖形态学进行肿瘤分级,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组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胶质瘤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导致 WHO 分级相同的个体间预后有着较大差异。

基于肿瘤遗传学水平的分子病理分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临床预后;并且对组织学上较难鉴别的混合性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还能帮助明确诊断和分级。另外,这些新近发现的分子变异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靶点。近 10 年来,尽管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突破,但是弥漫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改善仍然十分缓慢。

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临床试验明确更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有望揭开脑胶质瘤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神秘面纱。除了种族、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临床常见因素,重要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对临床应用均有深远的意义。

指南由资深专家参与拟订,可靠性、实用性强,指南中的分子标志物是治疗的靶点、预测因子或判断预后的指标,也能作为制订行业规范的依据。

三、流行病学

胶质瘤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 32%,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 81%。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 (5 -8)/100 万,5 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列第 3 位。世界卫生组织 1998 年公布按肿瘤致死率排序,恶性胶质瘤是 34 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 2 位死亡原因,是 35 -54 岁患者的第 3 位死亡原因。

2012 年中国肿瘤登记报告指出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为 3. 87/10 万,位列十大高病死率肿瘤之第 9 位。以恶性胶质瘤为代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及家庭负担,一直是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

四、现有的胶质瘤分类系统

胶质瘤是指来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本指南中特指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生长方式,胶质瘤可以分为两类:局限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弥漫性胶质瘤。

根据 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7 年,第四版),弥漫性胶质瘤可以分为Ⅱ、Ⅲ和Ⅳ级。病理特征:弥漫性星形细胞瘤(WHOⅡ级)具有大量增生的胶质纤维,伴有轻中度核异型和明显活跃的核分裂象。

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Ⅱ级)表现为细胞边界清楚、胞浆透明,有位于细胞中央的圆形细胞核,呈蜂巢样排列。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表现为明显的细胞核异型性和血管增生。

CBM(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作为最有侵袭性的胶质瘤,表现为有瘤组织内细胞丰富,瘤细胞大,明显核异型,核分裂多见,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可见大量的不成熟血管,可合并大片出血和坏死。

原发的 GBM 多发生于 55 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而继发的 GBM 多发生于年龄小于 55 岁患者中,是由低级别胶质瘤发展而来,占 CBM 的 5.0% -10%。WHOⅡ级和 WHOⅢ级胶质瘤发展成 GBM 的时间平均为 5 年和 2 年。在分子病理水平上,原发 GBM(5.0%) 的 IDH 突变明显低于继发 GBM(84.6%)。

五、当前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指南建议对胶质瘤采用手术和(或)放疗和(或)化疗的综合治疗方式。手术推荐最大程度安全切除肿瘤;放疗推荐分次外照射;化疗推荐替莫唑胺(TMZ)化疗。替莫唑胺是相对耐受良好的口服烷化药剂,易通过血脑屏障,在细胞内转化为强效的烷化剂,使鸟嘌呤烷基化,损伤 DNA,导致瘤细胞死亡。现有的标准治疗还未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水平。


六、胶质瘤分子标志物(表 1)


(一)IDH 突变

1.背景: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是三羧酸循环中的一种关键性限速酶,催化异柠檬酸 (isocitrate) 氧化脱羧生成 a- 酮戊二酸 (a-KC) 及 C02,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和生物合成的前体物质。IDH 基因家族有三种异构酶(IDHI,IDH2 和 IDH3)。

IDHI 催化反应生成的产物包括 a-KG 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NADPH 作为体内还原性氢的供体一方面参与了细胞抵御氧化应激反应;另一方面还参与了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过程。

a 一酮戊二酸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IDHI 和 IDH2 的突变在原发性 GBM 中发生率很低 (5. 0%),但是在继发性 CBM(84. 6%) 和 WHOⅡ级、Ⅲ级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83.3%)、少突胶质细胞瘤(80.4%)、少突星形细胞瘤(100%)、间变性星形细胞瘤(69.2%)、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86. 1%)) 中发生率很高。

IDHI/IDH2 突变发生在胶质瘤形成的早期,随后根据星形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谱系分化不同可以分别伴随 TP53 基因突变或 lp/19q 杂合性缺失。在继发性 GBM 和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中,IDHI/IDH2 基因突变与 TP53 突变、染色体 lp19q 杂合性缺失以及 06_甲基鸟嘌呤 -DNA- 甲基转移酶 (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呈正相关;在原发性 CBM 中,IDHI 基因的突变与 10 号染色体缺失和 ECFR 扩增呈负相关。

IDHI/IDH2 突变独立于常规预后指标包括染色体 lp/19q 状态及 MCMT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有关。IDHl/IDH2 基因的突变通常发生在年轻成年人和青少年弥漫性胶质瘤患者中。

超过 90% 的 IDH 基因突变为 IDHI 突变(以 R132 类型最为常见),其余的为 IDH2 突变,IDH2 突变发生在同源的密码子(密码子 172),至今未有 IDH3 突变的报道。含有 IDH 基因突变的高级别胶质瘤有显著较好的预后。IDH 突变状态对胶质瘤预后的影响被认为优于组织学分级。

IDHl/IDH2 突变对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 GBM 的预后有很强的预测价值:IDHl/IDH2 突变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 GBM 的生存期分别为 65 与 20 个月,而 IDHl/IDH2 野生型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和 GBM 的生存期仅为 31 与 15 个月。虽然 IDH 突变对高级别胶质瘤的预后有很强的预测价值,但是对于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预后作用还不明确。

IDHl(R132H)突变占 IDH 总突变的 90% 以上,它是由 IDH1 基因第 395 位的鸟嘌呤突变为腺嘌呤 (CGT—CAT),进而导致编码蛋白中第 132 位精氨酸(R) 被组氨酸 (H) 取代所造成。

IDHl 的这种突变多发生于青年患者和继发性 GBM 患者,并且发生突变与患者的总生存率成正相关,野生型 IDHI 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仅 I.I 年,而突变型 IDHI 患者平均存活时间则长达 3.8 年。IDHI 突变在胶质瘤中具有普遍性,针对 IDH 突变蛋白的抗体已经成为检测 IDH 突变情况的常规手段。

考虑到突变体特异性抗体的可靠性,可以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估 IDH(R132H) 蛋白表达,若结果显示阳性,可以看作存在突变;若结果显示阴性,可以进一步检测 132 和 172 氨基酸的 IDHI 和 IDH2 序列来排除突变。此外,IDH 突变在 GBM 年轻患者发生率较高,建议 50 岁以下的 GBM 患者首选检测。

2.实验室检测方法:在基因水平,可采用焦磷酸测序;在蛋白质水平,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推荐使用焦磷酸测序。

3.建议:在各级别胶质瘤中,相对于 IDH 野生型,IDH 突变型的患者预后较好。IDH 突变状态可辅助诊断胶质瘤。


(二)MGMT 启动子甲基化


1.背景:06- 甲基鸟嘌呤 -DNA- 甲基转移酶 (0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 MGMT) 定位于 lOq26, 编码一种修复 06_甲基鸟嘌呤的酶。其启动子包括富含 97 个 CG 二核苷酸(cpG 位点)的 CpG 岛。在正常组织中,cpG 位点一般都处在非甲基化状态。

CpG 位点甲基化会导致染色质结构改变,从而阻止转录因子结合、导致基因的沉默。MGMT 主要分布于细胞质,DNA 损伤后才转移到细胞核。

在细胞核中,MGMT 可以使烷化剂作用下形成的 06 位甲基化鸟嘌呤去甲基化,有效地修复 DNA 损伤,同时自身不可逆失活为烷基化 MGMT。MGMT - 个分子只能修复一个烷基加合物,因此,MGMT 被称为“自杀”酶。细胞的修复能力取决于 MGMT 在细胞内的含量和合成速率,而 MGMT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以导致基因沉默和抑制蛋白合成,阻碍 DNA 的修复。

MGMT 启动子甲基化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发生率为 60%- 80%,在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发生率为 60% -70%,在 GBM 发生率为 20% -45%,在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发生率为 40%- 50%,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发生率为 20% - 30%。

在继发性 GBM 和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中,MGMT 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 IDH 基因突变 和 lp/19q 缺失的状态呈正相关。复发胶质瘤样本中 MGMT 启动子甲基化水平较第一次手术样本多有明显的增加,但胶质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受初治胶质瘤中 MGMT 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影响。在 TCGA(癌症图谱研究网络)进行的一项大样本、多中心的原发性 GBM 研究中,存在 MGMT 甲基化的 CBM 患者放化疗后基因组发生了大量的突变,其中包括错配修复 (MMR) 基因突变,而 MCMT 蛋白无法修复突变。

高级别胶质瘤放疗联合 TMZ 同步化疗后,影像学上常常出现和肿瘤进展酷似的假性进展,MCMT 甲基化者假性进展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甲基化者,同时假性进展的出现提示预后较好。具有 MGMT 启动子甲基化的胶质瘤患者对化疗、放疗敏感,生存期较长。

对于 70 岁以上 GBM 患者,若 KPS 评分低于 70 分,在可耐受的情况下应用替莫唑胺治疗可延缓复发并延长总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若同时伴有 MGMT 启动子甲基化,则替莫唑胺效果更佳。老年 GBM 患者中 MGMT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高,单纯放疗联合辅助化疗可以延长生存期,而无 MGMT 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老年患者辅助化疗并没有延长生存期。

2.实验室检测方法:焦磷酸测序或甲基化特异性 PCR 是评估 MGMT 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最佳选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MGMT 蛋白表达从而推测 MGMT 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并不可靠。推荐焦磷酸测序的方法。

3.建议:MGMT 启动子甲基化提示 GBM 患者预后较好。对于年龄 >70 岁的老年患者,如果有 MGMT 启动子甲基化,放疗联合辅助化疗或单纯化疗可以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无 MGMT 启动子甲基化的老年患者不建议辅助化疗。


(三)染色体 lp/19q 缺失


1.背景:染色体 lp/19q 联合性缺失 (codeletion) 是指 1 号染色体短臂和 19 号染色体长臂同时缺失,最早发现于少突胶质细胞瘤样本中。lp/19q 联合性缺失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的发生率为 80% -90%,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发生率为 50%- 70% ,在弥漫性星形细胞瘤中发生率为 15%,而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发生率仅为 5.0%。

具有 lp/19q 联合性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通常伴随着 IDH 基因的突变,MGMT 启动子甲基化,和 G-CpG 岛甲基化表型 (G-CIMP) ,但是与 TP53 突变相互独立发生。目前认为 lp/19q 联合性缺失是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分子特征,是其诊断性分子标志物。

通常对疑似少突胶质细胞瘤或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均应进行 lp/19q 联合性缺失的检测,从而协助组织学的诊断,lp/19q 缺失可以帮助区分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更倾向于少突还是星形,这对于治疗选择有一定的意义。存在 lp/19q 联合性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生长速度较慢,并对化疗敏感。

目前的治疗指南对少突胶质细胞瘤均推荐检测 lp/19q 联合性缺失的状态,用替莫唑胺或单纯放疗治疗 lp/19q 联合性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的患者均会延长无进展生存期,仅有 lp 缺失的患者进行单一治疗的时候也会延长无进展生存期。

一项 1000 例病例的大规模的国际临床回顾性研究表明,对 lp/19q 联合性缺失的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进行替莫唑胺 (TMZ) 单纯化疗和 PCV 联合放化疗,PCV 化疗方案(甲基苄肼 + 洛莫司汀 + 长春新碱)比 TMZ 化疗方案对肿瘤控制更好,但是否能够延长存活期并不明确。

对于伴有 lp/19q 联合性缺失、无症状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肿瘤生长缓慢并且总生存期长,一部分医师选择了临床观察。而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治疗后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实验室检测方法:实验室检测 lp/19q 状态的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基于杂合性缺失分析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和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推荐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3.建议:对于有 lp/19q 联合缺失的少突或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推荐化疗或联合放化疗。

(四)EGFR 扩增和 EGFRvⅢ重排

1.背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7p12,编码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EGFR/Erb/Herl)。

EGFR 编码蛋白有三个功能结构域:分别是细胞外段的氨基酸结合区、跨膜区和细胞内段的酪氨酸激酶区。EGFR 与 EGF、TGF-a 或双调蛋白 (amphiregulin,AR) 的结合后使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进一步激活胞内下游信号通路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和磷脂酰肌醇 3 激酶(PI3K),从而促进细胞增殖、迁移。

EGFR 扩增在许多癌症中的发生并不普遍,而在脑胶质瘤中确有很高的发生率,并常常伴随编码蛋白的过表达。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 EGFR 扩增的发生率为 17%,GBM 中的发生率为 50%- 60%,TCGA 的经典型与 Phillips 增殖型和间质型的发生率高达 94%。组织学上,小细胞 GBM 中 GFAP 表达很低,从形态学上难以和高级别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相鉴别。

由于小细胞 GBM 中 EGFR 扩增很普遍,据此能鉴别诊断小细胞 GBM 与高级别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对于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学提示诊断为 GBM 的患者,由于取材的局限导致组织病例学上不能充分的证明是 GBM,针对 EGFR 扩增进行检测就能确诊或排除 GBM 的诊断。

FISH可以确定的检测 EGFR 扩增,所以可作为判定肿瘤级别的一个备选指标。在临床上,60 岁的 CBM 患者伴随 EGFR 扩增提示预后不良。存在 ECFR 扩增的肿瘤可以伴发其他 EGFR 基因的改变,最常见的是外显子 2-7 框内缺失形成的 EGFRvⅢ重排,EGFRvⅢ重排在 GBM 患者的发生率为 20% - 30%。EGFR 的扩增会导致 EGFRvⅢ成为截断体蛋白,从而不能绑定配体的短胞外区。

由于降解能力受损和激酶活性增加,EGFRvⅢ重排能够激活下游信号转导通路。EGFRvⅢ重排是否与预后相关还存在着争议,但是长期来看,有 EGFRvⅢ重排的患者预后有差的趋势。至今 EGFR 的靶向治疗对治疗 GBM 还没有明显的疗效,然而 EGFRvⅢ重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靶向治疗的平台,多个二期临床试验已经发现针对于 EGFRvⅢ重排的疫苗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现在,三期临床试验 (ClinicaITrials. gov,No.NCT01480479) 正在进行。对于 EGFRvⅢ重排阳性的 GBM 患者,可通过监测外周血 EGFRvⅢ重排来观察治疗反应并能监测是否复发。未来针对于 EGFRvⅢ重排的疫苗有望改善 EGFRvⅢ重排阳性患者的预后。


2.实验室检测方法:EGFR 扩增:荧光原位杂交;EGFRvⅢ重排:实时定量 PCR,免疫组织化学,多重探针依赖式扩增技术。推荐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检测 EGFR 重排。


3.建议:有 EGFR 扩增的大于 60 岁的 GBM 患者预后差,诊断方面的意义表现在两方面:对小细胞 GBM 的诊断;辅助判定活检组织的病理结果。

(五)PTEN 基因突变

1.背景: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 (phosphatase andtensin homolog,PTEN),定位于染色体 lOq23.3,是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PTP)基因家族成员,其蛋白产物为含有一酪蛋白磷酸酶的功能区和约 175 个氨基酸左右的与骨架蛋白 tenasin、auxilin 同源的区域。

PTEN 是重要的抑癌基因,于 1997 年首次被报道,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特异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也是继 TP53 基因后另一个较为广泛地与肿瘤发生关系密切的基因。PTEN 蛋白是磷酸酶,它使蛋白质去磷酸化而发挥作用。

PTEN 参与信号通路的转导,在细胞生长、分裂的速度过快或者分裂不受控制时,能够调控细胞分裂周期,使细胞停止分裂并诱导凋亡,这些功能可以阻止细胞的异常增殖进而限制肿瘤的形成。PTEN 还可以辅助抑制细胞转移、细胞与周围基质的粘附和血管发生等功能。

此外,它在维持细胞遗传信息的稳定性上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PTEN 基因是众多肿瘤预后的评价指标,研究其作用机制对肿瘤的诊断及其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PTEN 参与了 RTK/PI3K 通路,86% 的 GBM 患者会有包括 PTEN 基因缺失和突变的 RTK/PI3K 通路基因的改变。在原发性 GBM 中 PTEN 的点突变率为 26% - 34%。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18%) 突变率明显少于 GBM。有 PTEN 突变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差。


2.实验室检测方法:对外显子区域进行 PCR,Sanger 测序检测 PTEN 突变。


3.建议:建议对 WHOⅢ级和Ⅳ级的胶质瘤样本检测 PTEN 的突变。有 PTEN 突变的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差。

(六)TP53 基因突变

1.背景:TP53 为抑癌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7p13.1,编码蛋白称为 p53 蛋白或 p53 肿瘤蛋白。p53 蛋白能调节细胞周期和避免细胞癌变发生。超过 50% 的人类肿瘤涉及 TP53 基因突变的发生。TP53 基因突变在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中发生率为 50% - 60%,在少突胶质细胞瘤中 TP53 基因突变发生率很低,混合性少突星形细胞瘤发生率为 40%,继发性 GBM 发生率为 70%,原发性 GBM 发生率为 25% -37%。

在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继发性 GBM 中,TP53 基因突变多在胶质瘤形成早期发生,而在原发性 GBM 中,TP53 基因突变多在胶质瘤形成后期发生,主要是由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增加导致。在弥漫性胶质瘤患者中 TP53 突变是生存率降低的原因。对于低级别胶质瘤而言,TP53 突变提示预后较差,但是对 GBM 而言并没有预测价值。

目前 p53 蛋白的表达已被作为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可通过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定期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然而,其免疫组织化学的结果必须结合详尽的临床信息进行分析,因为无证据证明基因突变和蛋白的过度表达具有相关性,蛋白的过度表达并不能用来推断 TP53 突变状态。p53 在未来有可能成为药物靶点,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这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2.实验室检测方法:对外显子区域进行 PCR,Sanger 测序检测 TP53 突变。

3.建议:TP53 突变在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继发 GBM 中发生率高。有 TP53 突变的低级别胶质瘤预后较差。

(七)BRAF 融合和点突变

1.背景:BRAF 基因位于 7q34,长约 190 kb。BRAF 基因编码一种丝/苏氨酸特异性激酶 (serine/theronine specific kinase)。BRAF 基因是 RAF 家族的成员之一,RAF 家族还包括 ARAF 和 RAFl(CRAF) 基因,是 RAS/RAF/MEK/ERK/MAPK 通路重要的转导因子,参与调控细胞内多种生物学事件,如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

BRAF 蛋白由 783 个氨基酸组成,功能上从 N 端到 C 端依次为 RAS 结合区、富半胱氨酸区 (Cys)、甘氨酸环(Cloop) 和激活区。

在绝大多数组织和细胞类型中,BRAF 是 MEK/ERK 最为关键的激活因子。它主要有 CRI、CR2 和 CR3 三个保守区。其中 CR1 区含 RBD 区(Ras-binding domain,RAS 蛋白结合区)和富半胱氨酸区(Cys);CR3 区为激酶结构域,含甘氨酸环 (Gloop),为 ATP 结合位点和激活区,该区 T598 和 S601 两个位点的磷酸化对 BRAF 蛋白的激活至关重要。BRAF 蛋白的主要磷酸化位点为 S364、S428、T439、T598 和 S601。

BRAF 蛋白的完全活化需要 T598 和 S601 两个位点的磷酸化,这两个位点氨基酸的置换将导致激酶持续性激活。此外,该两个位点的磷酸化对于 ERK 的 BRAF 诱导性激活以及 NIH3rl3 的转化亦很重要。BRAF 基因的串联重复导致了基因的融合,如 KIAA1549-BRAF 和 FAM13IB-BRAF(少见)。

KIAA1549-BRAF 融合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高发(50% - 70%),而在其他级别胶质瘤或其他肿瘤中极为少见。KIAA1549-BRAF 融合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标志物,由于毛细胞型细胞瘤也存在微血管的增生,在组织学上难以与 CBM 区分,如果检测有 KIAA1549-BRAF 融合则高度提示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在各个级别的胶质瘤中,均检测到了 BRAF 发生在 Va1600Glu 位点的错义突变。通过针对该种突变的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多形性黄色瘤型星形细胞瘤中约有 60% - 70% 发生该突变,是突变最多的一种星形细胞瘤。

在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发生率为 10%,其他胶质瘤中少见。针对于 Va1600Clu 突变的药物,如威罗菲尼 (vemurafenib),为存在 BRAF 突变的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

2.实验室检测方法:KIAA1549-BRAF 基因融合:荧光原位杂交,实时定量 PCR;BRAFVa1600Glu 突变:免疫组织化学,焦磷酸测序。

3.建议:KIAA1549-BRAF 融合基因和 BRAF Va1600Glu 突变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诊断价值;是靶向治疗的标志物。

(八)Ki-67

1.背景:Ki-67 是一种增殖细胞相关的核抗原,其功能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在细胞增殖中是不可缺少的。Ki-67 作为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其染色阳性说明癌细胞增殖活跃。Ki-67 蛋白存在于所有的有活性的细胞周期中 (G1,S,G2,M),而不存在于静止期 (GO)。

Ki-67 已经作为判定增殖细胞数比例的指标。然而至今为止,并没有确定的阈值作为评定肿瘤级别的指标。Ki-67 表达水平均能较客观地反应脑肿瘤的增殖速度和恶性程度,但 WHO 指南至今仍旧根据有丝分裂的活性来区别 II 级和Ⅲ级的肿瘤。

现在多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Ki-67 蛋白,这在病理诊断中已获得普遍认可,在许多肿瘤中,Ki-67 阳性标记指数对于区别良恶性、确定分级都有参考价值。

总体说来,Ki-67 阳性标记指数越高,则恶性程度(分级)越高,预后越差。在不同肿瘤中,其良恶性之间、不同级别之间,阳性标记指数总有一些重叠交叉,而且不同研究者所得的结果还常有相当大的差别,很难一概而论。

一般主张选择肿瘤细胞丰富、阳性细胞(定位于细胞核)较多的热点区域,选择至少 10 个高倍视野,计算这些视野内肿瘤细胞中阳性细胞的平均值 (%),作为 Ki-67 阳性标记指数。在胶质瘤中,高级别胶质瘤的 Ki-67 代表的阳性标记指数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

早期及近期研究揭示 Ki-67 和磷酸化组蛋白 H3 在弥漫性脑胶质瘤中有预后价值,尤其是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在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中,Ki-67 是一个重要的单因素分析预后指标,而不是多因素分析预后指标。

2.实验室检测方法:免疫组织化学。

3.建议:对于低级别弥漫性胶质瘤是一个预测预后的可靠指标

(九)miR-18ld

1.背景:微小 RNA(miRNAs) 是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一类内源性的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 RNA,约 20 - 25 个核苷酸。成熟的 miRNAs 可以降解靶 mRNA 或者阻遏靶 mRNA 的翻译。miRNA 参与了各种各样的调节途径,包括发育、病毒防御、造血过程、器官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脂肪代谢等等。miRNA 可以担任抑癌基因或癌基因.与肿瘤的恶性进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 (ChineseGlioma Genome Atlas,CGGA) 与美国波士顿贝斯医疗中心合作研究发现: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中的 miR-18ld 表达明显下调,尤其是在 GBM 中,这个结果在 TCGA 和独立样本中也得到了证实,miR-18ld 连同其他 4 个 miRNA - 同可以预测 GBM 患者的预后。miR-18ld 能够抑制胶质瘤的增殖、促进细胞周期停滞并促进凋亡。已证明 miR-18ld 有多个靶基因,与肿瘤相关的靶点包括 KRAS、BCL-2 和 MGMT。

miR-18ld 能够负调控 MGMT mRNA 的翻译,从而使其表达下调,同时在肿瘤样本中 miR-18ld 与 MGMT 的表达呈负相关。miR-18ld 高表达的患者组的中位生存期明显比低表达的组群长;表达上调的 miR-18ld 能够增加 GBM 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部分的原因是 miR-18ld 下调 MGMT 的作用。

MGMT 有修复 DNA 损伤的功能,而替莫唑胺能够促进 GBM 的 DNA 损伤,miR-18ld 通过下调 MGMT 达到了提高 GBM 对替莫唑胺敏感性的作用。miR-18ld 对于替莫唑胺治疗效果是一个预测因子。同时,miR-18ld 的其他靶基因的作用也参与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中。在 GBM 中 miR-18ld 高表达提示预后较好。

2.实验室检测方法:原位杂交。

3.建议:miR-18ld 对于 GBM 是一个预测预后的可靠指标。临床检测 miR-18ld 的表达水平能提示 GBM 患者对 TMZ 化疗的敏感性。

七、根据特定基因分类的胶质瘤亚型

胶质瘤分子基因表达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将为胶质瘤分类与新型分子治疗靶点的寻找提供更多的依据。Phillips 等在一项 107 例胶质瘤(WHOⅢ和Ⅳ级)的研究中,用 35 个基因将胶质瘤分为三个亚型:前神经元型,增殖型和间质型。

前神经元型表达神经发生相关的基因),具有完整的 PTEN、正常的 EGFR 和 Notch 信号通路,常发生在 40 岁左右的人群中,有较好的预后。

增殖型与间质型肿瘤分别表达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间质相关的基因,如 10 号染色体缺失,7 号染色体的扩增,PTEN 基因的缺失,正常或扩增的 EGFR 基因和 Akt 的活化。

常发生在年龄稍大的人群中 (>50 岁),有不良的预后。Verhaak 等在分析了癌症基因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 中 202 例 GBM 的表达谱后,利用了 840 个基因,将 GBM 分为四个亚型:前神经元型、神经元型、经典型和间质型。

前神经元型的发生率较低,有少突胶质细胞的特性,主要发生在继发性 GBM 年轻患者中,其主要特点是 IDH 突变、TP53 基因突变和 lp/19q 杂合性缺失、PDGFR-A 改变、10 号染色体缺失和 7 号染色体扩增。

神经亚型表现为表达神经元相关基因,包含有星形细胞和少突细胞,其主要特点是 ECFR 扩增 (5/19,26%),它的表达模式和正常脑组织样本是最相似的。

经典亚型表达了神经前体和干细胞的标志物,具有星形细胞的特性,其特点是 7 号染色体扩增和 10 号染色体的缺失 (93%),EGFR 扩增(95%),TP53 缺失,激活的 Notch 和 shh(Sonic hedgehogsignaling) 信号通路,PTEN 缺失 (5/22,230-/0) 和 EGFRvⅢ重排(5/22,23%)。

间质亚型具有培养的星形细胞瘤的特点,包括 PTEN 缺失 (12/38,32%),NFI 基因突变 (14/38,37%),坏死和炎性反应的增加。

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 (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CCGA) 共利用了 225 例脑胶质瘤的样本进行了分子亚分型,将脑胶质瘤分为了三个亚型(G1,G2 和 G3)。

G1 亚型包含了极度高发的 IDH 突变,主要见于年轻的患者,有良好的预后。而相对于 G1 亚型,G3 亚型预后较差,主要见于年老的患者,包含了非常低的 IDH 突变率。G2 亚型的以上临床特点介于 CI 和 G3 亚型之间,但是 lp/19q 的缺失在 C2 亚型中比 G1 和 C3 的发生率要高。上述分型使用 TCGA 和 Rembrandt 的数据库验证的到了相似的结果。

八、胶质瘤分子诊断的质控

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进展,将胶质瘤的诊治水准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同时也对肿瘤样本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肿瘤样本的质量控制是包括胶质瘤在内的所有肿瘤临床样本分子诊断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根据胶质瘤术程长、易复发、异质性高等特点,在进行分子诊断检测之前,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控。

1.标准操作程序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 和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一旦胶质瘤样本离开患者身体后,由于缺乏必需的生存环境,必然发生组织降解,使其内部的生物分子发生降解,导致生物信息改变、甚至丢失,从而降低样本的可利用价值。样本降解的速度与很多因素(pre-analytical variables) 有关,需要检测的目的生物分子对致降解因素的易感性也各不相同。

因而,严格执行 SOP 与 CPG,在分子诊断中将人为影响和环境因素的作用降到最低,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持所检分子的完整性,确保胶质瘤分子诊断的准确性。

2.个体化分析:需要指出的是患者自身体质、肿瘤血运分布、肿瘤细胞组成等个体因素可以对单个胶质瘤标本的降解速度的影响不尽相同;因此,在临床操作中,应当对每例患者样本的取材方法、冷冻时间、保存运输条件等诸多分子诊断前数据做个体化分析。

推荐对各例样本进行降解程度评估,用以校正分子诊断结果。对经历放、化疗的患者,做分子诊断时应当考虑放、化疗等因素对所检分子的影响,并区别放化疗因素造成胶质瘤的继发性分子变化。

3.推荐的精细化的分子诊断:首先,考虑到胶质瘤的异质性,不宜将整块肿瘤组织一同匀浆进行分子分析;而应当对每例待检样本进行病理切片和组织学观察。根据组织形态学特点,必要时应当在显微镜下(石蜡切片)或冰冻切片机上(冰冻切片)对细胞进行选择性收集 (selective tissuedissection)。

4.本版本提出的胶质瘤分子诊断指南是在基因水平(包括 DNA、mRNA 和 miRNA)所做的定性分析,无法获知具有基因分子特征的细胞在所检胶质瘤组织中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因而在根据这些基因特征选择治疗方案和预后分析时可能出现偏差。

为了提高胶质瘤分子诊断水准、最终实现精确精准治疗的目的,适时研发并优化以 RNA、蛋白质为标准的定量分子诊断手段,条件允许的时候利用诸如靶向蛋白定量质谱之类的先进技术手段对胶质瘤进行量化的分子诊断,是胶质瘤分子诊断的最终目标与方向。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编写组成员名单:马文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于士柱(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研究室)、王任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王洪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王永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王引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尤永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史之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白红民(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李文斌(北京市世纪坛医院神经肿瘤内科)、李学军(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 35 病区)、李桂林(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病理科)、吴安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陈凌(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陈忠平(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邱晓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疗科)、杨学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周良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周定标(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林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赵继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康春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神经肿瘤实验室)、姚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病理科)、蒋传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秦智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赛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樊小龙(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和脑发育实验室)、颜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分子诊疗指南的参与人员和机构

1.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制定的团队,组长:江涛、毛颖;副组长:马文斌、杨学军、陈忠平。制定小组:王伟民、蒋传路、吴安华、康春生、尤永平、李学军、陈凌、邱晓光、李文斌、秦志勇。

学术指导:赵继宗、周良辅、周定标、王任直。

2.文献、资料收集和入组评估小组:王洪军、颜伟、林毅、王永志、王政、王引言、姚坤、史之峰。

3.指南起草小组:江涛、毛颖、马文斌、杨学军、陈忠平、毛庆、蒋传路、吴安华、康春生、尤永平、李学军、陈凌、邱晓光。

4.指南修改小组:江涛、毛颖、马文斌、杨学军、陈忠平、毛庆、蒋传路、吴安华、康春生、尤永平、李学军、陈凌、邱晓光、王伟民、李文斌、赛克、白红民。

5.评定、监督小组:李桂林、于士柱、樊小龙、Clark Chen(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肿瘤转化和应用中心)、MinLi(美国德州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

组织机构的共同认证: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华山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脑胶质瘤协作组 (CGCG)、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 (CGGA)。

文章摘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 年 5 月第 30 卷第 5 期 P435-444

文章作者:江涛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1315072, encodeId=70e113150e2b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0a08e45181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神经胶质瘤#</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4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74518, encryptionId=0a08e451815, topicName=神经胶质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 createdBy=3eaf430, createdName=bsmagic9132, createdTime=Wed Aug 06 00:07:00 CST 2014, time=2014-08-06, status=1, ipAttribution=)]

相关资讯

Plos one:低和高恶性神经胶质瘤基因组学机制差异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科学与信息重点实验室于军研究员带领其团队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开展合作研究,比较了中国人群中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和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的基因组变异,找出了肿瘤相关的不同水平的差异,比如核酸序列、基因和富集的代谢通路和细胞生物学功能。该学术论文已于2月22日在PLoS ONE杂志发表,并被Ge

Ann Surg Oncol:老龄脑肿瘤患者可安全进行清醒开颅术

  清醒开颅术可令肿瘤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切除,这与患者存活期的延长有关。但是清醒开颅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对老龄人群在切除后存活期的影响程度都尚未得到确定。为此,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Zvi Ram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专门研究,旨在对接受清醒开颅术的老龄患者与年轻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对比。这项研究结果发表于2012年12月4日在线出版的《外科肿瘤学年鉴》(Annals of 

Cancer Res:miR-204表达丧失与神经胶质瘤的迁移和干细胞样表型密切相关

来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日在国际权威肿瘤学杂志《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Loss of miR-204 expression enhances glioma migration and stem cell like phenotype”的研究论文,证实miR-204表达丧失与神经胶质瘤的迁移和干细胞样表型密切相关。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山大学副校长兼中山医学院院长、“***”特聘教授黎孟枫。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致癌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分子病毒学与分子肿瘤学。

神经胶质瘤(Glioma)亦称胶质细胞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故亦称神经外胚层肿瘤或神经上皮肿瘤肿瘤。神经胶质瘤是一种致死性癌症,主要特征是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生长、无明确边界、无限增殖并具有高度侵袭性。虽然目前肿瘤综合治疗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胶质瘤治疗效果仍不理想,预后差,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当前对于胶质瘤发生的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部分胶质瘤表面同时表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标志物,表明其分化状态紊乱,

MOL CANCER THER:CFAK-Y15可治疗神经胶质瘤

Vita M. Golubovskaya, PhD   美国罗斯维尔帕克癌症研究所(RPCI)近日发表报告称,他们在前临床研究中对一种被称为CFAK-Y15的小分子抑制剂治疗某些脑瘤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这项被发表在《肿瘤分子治疗学》杂志上的研究首次证实,利用CFAK-Y15来抑制黏着斑激酶(FAK)的功能可有效控制胶质母细胞瘤的生长,尤其是当与标准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emodar)联合使用

STM:揭示神经胶质瘤患者发生癫痫症的分子机制

刊登在国际杂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法国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何某些特定脑瘤的患者容易引起机体的癫痫性发作,研究者指出,神经胶质瘤患者的癫痫发作或许和大脑细胞中的氯化物失衡有关,氯化物主要参与特定大脑细胞中神经活动过程。一个病人是否会癫痫发作和其自身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那些脑部肿瘤恶性程度较低的个体往往更容易发生癫痫,因为其脑部肿瘤

PNAS:北京师范大学发布新型神经胶质瘤分类法

将癌症进行分类可为临床治疗及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隆德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基于EGFR和PDGFRA共表达模块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神经胶质瘤分类法。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北京师范大学的樊小龙(Xiaolong Fan)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江涛(Tao Jiang)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