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最新: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指南

2025-05-10 精神医学新观点 精神医学新观点 发表于陕西省

本文将围绕该文章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rTMS 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受到广泛关注。近日,美国Am J Psychiatry杂志发布了相关临床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指导。本文将围绕该文章进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rTMS 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rTMS 通过电磁脉冲刺激大脑皮质神经元,其抗抑郁效果在近三十年前被首次证实。此后,大量研究围绕 rTMS 在抑郁症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展开,尤其在难治性抑郁症(TRD)的治疗方面。目前,多种刺激协议和线圈 /设备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 TRD 和其他疾病的治疗,还有部分虽未获批但有充分临床证据支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TMS 物理原理及抗抑郁作用机制

TMS 利用时变电流在 TMS 线圈中产生瞬态磁场,诱导大脑产生电流,刺激皮质神经元。rTMS 可改变神经元兴奋性,且这种改变在刺激结束后仍会持续。TMS 线圈有多种形状,如 “8” 字形线圈和 H 线圈,它们在刺激聚焦性和穿透深度上存在差异。“8” 字形线圈常用于多数抑郁症临床试验,H 线圈则更利于深层穿透。

图片

TMS的不同线圈

刺激协议包含脉冲频率、模式、数量、刺激强度、目标和治疗时间表等参数。传统观点认为,高频和间歇性θ 爆发刺激(iTBS)能促进神经元放电,增强皮质兴奋性;低频和连续 θ 爆发刺激(cTBS)则抑制神经元活动。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不同研究中常用 rTMS 协议的后效应存在差异,且在不同皮质区域效果也不同。目前认为,rTMS 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是通过影响前额叶皮质与其他涉及情绪、动机和认知的脑区之间的网络动态,调节区域和网络连接以及突触特性。

 rTMS 的抗抑郁疗效

  • 确立rTMS 疗效并支持FDA批准的关键试验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rTMS 的抗抑郁作用首次得到证实。两项关键试验确立了 10Hz rTMS 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治疗 TRD 的有效性。其中一项行业赞助的试验(N=301),经过 6 周急性治疗和 3 周减量阶段,活性 rTMS 组的缓解率显著高于假刺激组;另一项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资助的试验(N=190)也得到了类似结果,这些试验推动了 rTMS 获得 FDA 批准用于治疗 TRD。

此外,多项荟萃分析纳入大量研究,充分支持了rTMS 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在最大规模的荟萃分析中,包含 65 项随机、假对照试验和 2982 名患者,有力地证明了活性 rTMS 抗抑郁效果优于假刺激。此外,网络荟萃分析也显示,rTMS 在治疗 TRD 方面优于多种药物增效策略。

  • FDA批准的H线圈 rTMS

使用H1 线圈的 18Hz rTMS 刺激研究显示出良好的抗抑郁效果。2015 年公布的一项大型随机假对照 MDD 试验(N=212)结果,促使 FDA 批准了使用 H1 线圈的 TMS 设备系统治疗 MDD。后续试验进一步支持了 H7 线圈治疗 MDD 的有效性,使 18Hz rTMS 协议结合 H1 或 H7 线圈成为标准治疗方案。

  • θ 爆发刺激

2018 年的一项多中心随机非劣效性试验表明,600 脉冲的 iTBS 方案在治疗效果上不劣于 3000 脉冲的 10Hz 方案,且治疗时间更短。这一结果支持了相关 TMS 设备的 FDA 批准,确立了 iTBS 在 TRD 治疗中的标准地位。

替代刺激协议和时间表

  • 替代(非FDA 批准)刺激频率和前额叶靶点的研究

除10Hz 刺激左侧 DLPFC 外,其他频率和靶点的 rTMS 刺激也在研究中。例如,5Hz 和 20Hz rTMS 刺激左侧 DLPFC 显示出一定的抗抑郁效果,但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低频 rTMS 刺激右侧 DLPFC 耐受性更好,且在一些研究中与高频 rTMS 刺激左侧 DLPFC 的抗抑郁效果相当。双侧 rTMS 刺激也被认为是一种可接受的标准治疗方案。

  • 替代治疗时间表:加速和每周少于五次治疗的rTMS 时间表

“加速 rTMS” 旨在缩短治疗疗程,同时不降低治疗效果。多项研究表明,加速 rTMS 的抗抑郁疗效和耐受性与每日一次的 rTMS 相似,但可能会增加刺激相关的头皮感觉、不适和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2022 年,FDA 批准了首个用于 TRD 的加速 rTMS 方案。此外,每周少于 5 次的治疗方案也有研究探索,部分研究显示其与标准的每周 5 次治疗方案在抑郁症改善程度上相似。

此外,rTMS 是一种安全、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法,但仍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常见的轻微副作用包括刺激部位不适、面部和头皮肌肉抽搐、头痛等,通常在治疗早期自行缓解。较少见的副作用有耳部不适、头晕、恶心等。严重的副作用如癫痫发作风险较低,但在较高频率、强度和较长刺激时间的情况下风险会增加。

参考文献:

1. Chen L, Fukuda AM, Jiang S, et al, Carpenter LL. Treating Depression With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 Clinician's Guide. Am J Psychiatry. 2025 Apr 30:appiajp2024085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4328, encodeId=27d722643283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1cf549e3f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抑郁症#</a> <a href='/topic/show?id=24a595e4619'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重复经颅磁刺激#</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8,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4973, encryptionId=91cf549e3f1, topicName=抑郁症), TopicDto(id=95746, encryptionId=24a595e4619, topicName=重复经颅磁刺激)],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y 10 00:20:45 CST 2025, time=2025-05-10,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Psychological Medicine:童年虐待如何影响抑郁症患者治疗全程?长期症状轨迹研究揭示关键差异

童年虐待(CM)与抑郁症患者更严重的初始症状、更高的复发率和更低的完全缓解率显著相关。住院期间CM患者症状改善速度与无CM患者相似,但出院后CM患者复发风险显著增加,长期预后较差。

抑郁症研究热点:免疫炎症假说的最新进展

近 10 年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其或通过多种机制致病,还可指导治疗,部分抗炎药物辅助治疗有效,但仍需研究个性化方案 。

Alzheimers Dement.:长睡眠时间与较差的认知表现相关,并与抑郁症相互作用

长睡眠持续时间与较差的整体认知以及特定认知能力(如记忆、视觉空间技能和执行功能)相关。无论是否使用抗抑郁药,这些关联在具有抑郁症状的人群中更为显著。

Molecular Psychiatry: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一项荟萃分析及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本研究强调了心血管疾病与抑郁症或焦虑之间的显著关系,这会导致全因死亡率风险升高。此外,MR分析提供了首个基于遗传信息的证据,表明抑郁症在某些心血管疾病亚型的发展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Molecular Psychiatry:裸盖菇素疗法维持情绪惊喜,打破传统药物情感钝化困局

裸盖菇素疗法(PT)在改善抑郁症患者快感缺失症状上优于艾司西酞普兰,且能维持对音乐惊喜的积极效价反应。神经影像显示PT降低vmPFC激活并增强感觉区域活动,而艾司西酞普兰则钝化情绪反应。

论著|慢性失眠障碍共病抑郁症患者促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与记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探究ICD患者客观记忆功能和促炎症细胞因子改变及其相关性。

Psychological Medicine:营养制剂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耐受性比较

EPA+DHA、SAMe、姜黄素和藏红花等营养制剂单药或与抗抑郁药联用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其中EPA+DHA联合抗抑郁药的疗效最佳(SMD 1.04)。营养制剂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率与安慰剂相当。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中国学者揭示氯胺酮抗抑郁机制新突破:介观全脑波动分析揭示神经振荡与网络动力学变化

CSDS抑郁小鼠在BLA等8个脑区呈现高θ波段神经振荡紊乱和全脑网络效率降低。氯胺酮通过增强PrL-vHPC信息流和全局效率快速改善症状,机器学习模型显示网络特征对疗效判别的AUC达0.9523。

抗抑郁治疗新突破:疗效优于艾司西酞普兰?近2年最新研究

2025 年数据显示中国抑郁障碍患者增多,传统药物有局限。裸盖菇素在抗抑郁上潜力大,多项研究证实其疗效,但尚未获批,仍面临诸多挑战。

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的纵向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及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

研究未发现尼古丁使用与抑郁症状发展间的显著时间关联,BMI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成年女性中尼古丁使用可能增加抑郁症状风险,但其他群体无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