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in:利用皮质-皮质配对关联刺激(ccPAS)技术增强中风后视觉恢复

2025-02-07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陕西省

MT-V1 ccPAS显著改善了中风患者盲区内的运动方向辨别能力,且效果与V1-MT通路的残余结构完整性和功能连接增强密切相关。

中风后常见的视觉障碍——同向偏盲(HH),通常由枕叶损伤引起,影响了大量中风幸存者。尽管通过强化的感知训练可以促进视觉恢复,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皮质-皮质配对关联刺激(ccPAS)技术,旨在通过诱导中风患者残存的初级视觉皮层(V1)和中颞区(MT)之间的双向通路中的关联可塑性,来改善盲区内的视觉运动辨别能力。研究假设,ccPAS能够通过Hebbian类突触时序依赖性可塑性(STDP)机制,增强V1和MT之间的功能连接,从而改善运动感知。

研究纳入了16名中风患者,采用双盲交叉设计,比较了双向ccPAS(V1到MT或MT到V1)对运动辨别能力和脑电图(EEG)格兰杰因果性的影响。ccPAS通过重复的经颅磁刺激(TMS)脉冲对两个相互连接的脑区进行刺激,以增强或减弱这些区域之间的神经通路强度。研究还探讨了个体间差异的多模态来源,包括结构完整性和功能连接的变化。

图1:实验协议细节

结果显示,MT到V1的ccPAS显著改善了盲区内的运动方向辨别能力,但仅在那些运动辨别能力有所提高的患者中观察到预期的自上而下MT到V1输入的电生理增强。此外,对MT-V1 ccPAS反应良好的患者表现出更强的V1-MT结构完整性和视觉网络中其他相关区域的功能耦合。这些发现表明,ccPAS能够有效激活中风后大脑中残存的视觉通路,为患者分层和视觉恢复策略提供了新的途径。

研究还发现,MT-V1 ccPAS的效果与V1-MT通路的残余结构完整性密切相关。通过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的V1-MT通路的分数各向异性(FA)值越高,患者对ccPAS的反应越好。此外,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果显示,反应良好的患者在运动辨别任务中,V1-MT通路与其他相关视觉区域(如外侧膝状体核和内侧颞上区)的功能连接更强。

图2:实验组水平结果

总之,本研究通过结合MRI、TMS-EEG和行为学实验,揭示了ccPAS在中风后视觉恢复中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ccPAS能够通过增强残存的V1-MT通路的功能连接,改善盲区内的运动感知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更大的样本中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更多模态以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原始出处:

Bevilacqua, M., Windel, F., Beanato, E., Menoud, P., Zandvliet, S., Ramdass, N., Fleury, L., Hervé, J., Huxlin, K. R., Hummel, F. C., & Raffin, E. (2025). Pathway-dependent brain stimulation responses indicate motion processing integrity after stroke. *Brain*, awaf043. https://doi.org/10.1093/brain/awaf043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0824, encodeId=0b0b225082486,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ec01226163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中风#</a> <a href='/topic/show?id=bdab84935d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脑电图#</a> <a href='/topic/show?id=caffe84982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经颅磁刺激#</a> <a href='/topic/show?id=39c79088173'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视觉障碍#</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2616, encryptionId=ec01226163e, topicName=中风), TopicDto(id=78498, encryptionId=caffe84982e, topicName=经颅磁刺激), TopicDto(id=84935, encryptionId=bdab84935da, topicName=脑电图), TopicDto(id=90881, encryptionId=39c79088173, topicName=视觉障碍)],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Feb 07 10:12:06 CST 2025, time=2025-02-07,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Lancet Neurol:1990-2021 年全球、地区和国家中风及其风险因素的负担:2021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系统分析

从1990年到2021年,全球卒中负担不断加重,多个风险因素对卒中负担的贡献也在增加。

Adv Sci:徐伟成/郑隆宾/李旭东合作揭示了STAT3-FOXO3信号转导在调节脑卒中模型中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

该研究评估了程序性死亡配体1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衍生外泌体在增强中风后神经恢复方面的潜力。

Adv Sci:东南大学姚红红/韩冰合作研究为促进中风后康复的新方法提供了基础

该研究中,使用快速高分辨率微型双光子显微镜显示清醒缺血性中风小鼠的梗塞周围区域中星形胶质细胞微区Ca2+瞬变水平显著降低。

中国青年学者一作,最新Nature:DNA 感应炎症小体引起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风

通过脱氧核糖核酸酶治疗或抑制炎性体激活来中和游离DNA可降低中风复发率。作者的研究结果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后的高复发率提供了解释。

降低“坏胆固醇”还不够!中国研究:远离中风,还需关注这个指标

近期,Stroke发表一项中国研究,表明较高的RC与所有卒中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有关,但与出血性卒中风险无关。研究结果支持通过降低RC水平来降低卒中风险,未来还需继续探索其是否具有其他心血管益处。

中风“急救药”新发现!24小时内溶栓仍安全有效?NEJM研究证实

研究证实与标准药物治疗相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4.5至24小时内,针对无法进行血栓切除术的患者,给予0.25 mg/kg替奈普酶治疗,可减少患者残疾并改善生存情况。

Adv Sci:重庆医科大学秦新月等团队合作报道人工纳米平台MiCM-NPs用于中风治疗

该研究报道了一种负载抗排斥导向分子单克隆抗体(抗RGMa)并被小胶质细胞膜(MiCM)包裹的人工纳米平台用于中风治疗,即MiCM@PLGA/anti-RGMa/Fe3O4@PFH(MiCM-NPs)。

严重中风治疗新证据:12小时内取栓,疗效长达1年,近一半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在aBAO发病12小时内的患者中,与治疗第90天相比,机械取栓在随访1年时仍保持临床获益,对良好结局(mRS评分0-3)和优良结局(mRS评分0-1)的改善尤为显著。

研究表明:TAVR 期间的脑保护与降低严重中风的风险有关

为了更多地了解 CEP 如何影响 TAVR 结果,克利夫兰诊所心脏血管和胸腔研究所的一组研究人员追踪了超过 270,000 名患者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