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经颅直流电刺激靶向 pre-SMA 对强迫症患者抑制功能的调控作用

2025-05-21 xiongjy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从临床视角看,pre-SMA作为连接运动规划与认知控制的关键枢纽,其调控可能打破OCD患者“强迫-焦虑-缓解”的恶性循环。

抑制功能缺陷是强迫症(OCD)的核心病理特征之一,患者常表现出对侵入性思维和强迫行为的控制能力下降。这种缺陷不仅体现在临床行为中,也反映在神经影像学上相关脑区的异常活动。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在改善健康人群抑制功能方面展现出潜力,但其在OCD患者中的效果及神经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首次采用同步tDCS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通过严谨的双盲、随机、假刺激对照交叉设计,系统探究了前辅助运动区(pre-SMA)的阳极tDCS对OCD患者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全脑网络调控模式,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纳入47名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OCD患者,排除了合并严重精神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等干扰因素。实验采用NeuroConn MRI兼容刺激仪,在3T磁共振环境中进行。阳极电极精准定位于右侧pre-SMA(基于EEG 10-20系统的FC1点),阴极置于FC2点,电流强度为2 mA,持续20分钟。刺激期间,患者需完成事件相关设计的Stroop任务——在一致条件(颜色词与字体颜色匹配)和冲突条件(颜色词与字体颜色不匹配)下进行按键反应,以评估抑制控制能力。fMRI数据通过多元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重点关注刺激条件与任务冲突相关的脑区激活模式,同时结合电场建模(SimNIBS软件)量化个体化电场分布,并探讨皮层厚度对刺激效果的潜在中介作用。

行为学结果显示,单次真实tDCS显著提升了患者在冲突条件下的正确反应率(Wilcoxon检验,z=2.37,p=0.02),但反应时间无统计学差异。这一发现提示,tDCS可能优先增强抑制精度而非反应速度,与OCD患者普遍存在的“准确性优先”策略一致。神经影像学分析进一步揭示,真实刺激条件下,前额-顶叶-小脑网络呈现广泛激活增强,关键脑区包括pre-SMA(坐标:-32, -2, 54;Bootstrap比率=5.911)、额中回、额下回(IFG)、前扣带回及顶上小叶。这些区域与健康人群抑制功能的经典网络部分重叠,但值得注意的是,OCD患者中既往报道的低激活区域(如眶额皮层、丘脑)亦出现活动上调,提示tDCS可能通过重塑异常网络连接实现功能代偿。此外,PLS交互效应分析显示,真实刺激在冲突条件下诱发的激活显著高于假刺激,且效应峰值出现在刺激后6秒(滞后6),与血流动力学响应函数的时间特性吻合。

图1:任务抑制措施

电场建模表明,pre-SMA靶区电场强度最高,但刺激效应广泛波及额叶、顶叶甚至对侧小脑。这种扩散性作用可能解释为何中介分析未发现pre-SMA皮层厚度或局部电场强度对行为改善的中介效应(p>0.05)。研究推测,tDCS的疗效源于其对分布式网络的整体调控,而非单一靶点的局部作用。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焦点刺激”范式,提示未来需结合网络动力学优化刺激方案。

研究的创新性在于首次将同步tDCS-fMRI技术应用于OCD人群,克服了传统研究中刺激与扫描时间分离的局限,直接捕捉到刺激期间的实时神经响应。然而,局限性亦需关注:首先,样本中包含用药与未用药患者,尽管要求药物稳定8周,但仍可能引入混杂效应;其次,缺乏健康对照组,难以区分OCD特异性反应与普遍性神经调控机制;此外,单次刺激的短期效应无法推断长期疗效,后续需结合多疗程设计验证临床转化潜力。

图2:电场幅值分布

从临床视角看,pre-SMA作为连接运动规划与认知控制的关键枢纽,其调控可能打破OCD患者“强迫-焦虑-缓解”的恶性循环。尽管当前结果未显示症状量表评分改善,但抑制功能的提升为症状缓解提供了潜在通路。未来研究可探索tDCS与其他治疗手段(如认知行为疗法)的协同效应,或基于个体化电场模型定制刺激参数,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此外,结合机器学习分析大样本异质性,有望识别不同OCD亚型的最佳响应特征,推动精准医学实践。

原始出处:
Rodriguez-Manrique, D., Ruan, H., Winkelmann, C.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brain stimulation on the neural substrates of inhibition in patients with OCD: A simultaneous tDCS–fMRI study. Transl Psychiatry 15, 173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5-03381-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5966, encodeId=59e8226596647,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f5950199b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强迫症#</a> <a href='/topic/show?id=a2bd12e0867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 经颅直流电刺激#</a> <a href='/topic/show?id=ea9712e0872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同步fMRI#</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7086, encryptionId=a2bd12e08675, topicName= 经颅直流电刺激), TopicDto(id=127087, encryptionId=ea9712e08725, topicName=同步fMRI), TopicDto(id=50199, encryptionId=1f5950199b7, topicName=强迫症)],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Wed May 21 10:03:58 CST 2025, time=2025-05-2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Molecular Psychiatry:大型多中心研究揭示强迫症患者整个大脑的功能连通性差异

OCD患者整个大脑的功能连通性与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主要是感觉运动网络的低连通性。

Front Psychiatry:强迫症成人患者左钩束岛叶部分异常改变至关重要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在全球范围内的终生患病率为1-3%,其特征是强迫或强迫症会产生恐惧和焦虑(有或没有自主神经症状)或怀疑/不确定

Nature子刊:最新研究揭示强迫症的神经化学基础

该研究发现,大脑中的化学信使(包括神经递质谷氨酸和GABA)的变化,或是出现强迫行为和习惯行为的原因,这些发现或为今后的强迫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Psychol Med:未经药物治疗的强迫症患者皮质回化、白质微结构与表型特征之间的关系

这项研究证明了强迫症患者LGI增加、白质几何形状异常和焦虑增加之间的关联。

Molecular Psychiatry:单剂量裸盖菇素和迷幻蘑菇提取物在SAPAP3啮齿类OCD样过度自梳理模型中的长期益处

裸盖菇素及其迷幻蘑菇提取物能够显著减少SAPAP3基因缺失小鼠的自梳理行为和焦虑症状,且疗效可持续6周。迷幻蘑菇提取物在改善焦虑和抽搐行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JAMA子刊:强迫症对妊娠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为探索其中的关系,研究人员调查了来自瑞典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两个基于人口的队列研究,分析了患有强迫症的妇女与没有强迫症的妇女怀孕、分娩和新生儿的结局。

BMJ:忍不了App小红点的人,癌症死亡风险更低?

研究表明相比于普通人,强迫症患者死亡风险增加82%,但因癌症死亡风险下降13%,提示应加强对强迫症患者的关注,采取早期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Nature Medicine:强迫症的神经密码:深部脑刺激(DBS)治疗效果的神经生物标志物

研究对 12 名难治性强迫症患者进行深部脑刺激治疗,分析腹侧纹状体神经活动,发现其可预测临床状态,为理解和治疗强迫症提供新思路。

Molecular Psychiatry:强迫症中的罕见拷贝数变异分析

研究发现OCD病例中罕见的、影响蛋白编码区的CNV负担显著增加,主要集中在对功能缺失不耐受的基因上,提示这些变异可能显著增加OCD的患病风险,并影响自闭症共病和治疗反应。

SSRIs 治疗成人强迫症疗效再评估:个体数据荟萃分析揭示小效应量与基线特征无关联

SSRIs在成人OCD治疗中优于安慰剂,但效应量较小且不受患者基线特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