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谈 | 黑色素瘤的围手术期治疗

2025-05-12 iCombo iCombo 发表于上海

本文回顾了2024年辅助治疗及新辅助的治疗的研究进展,从靶向及免疫治疗多方面分析了黑色素瘤围手术治疗的选择。

导读

手术治疗是可切除黑色素瘤的基准治疗,但对于II B—III期的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需围手术期(辅助,新辅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回顾了2024年辅助治疗及新辅助的治疗的研究进展,从靶向及免疫治疗多方面分析了黑色素瘤围手术治疗的选择。

辅助治疗进展。1.COMBI-AD: 黑色素瘤达拉非尼+曲美替尼辅助治疗III期研究,III期黑色素瘤辅助治疗最长的随访(达10 年)。对比安慰剂,达拉非尼加曲美替尼对RFS和DMFS都有持久的改善。达拉非尼加曲美替尼辅助治疗BRAF V600K 人群未显示OS获益,尽管人群小,仍需谨慎。2.KEYNOTE-716研究:帕博利珠单抗对比安慰剂辅助治疗高危II期黑色素瘤的长期随访、再挑战和交叉研究。KEYNOTE-716最新分析的结果继续支持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于不切除的IIB 或IIC期黑色素瘤。经过4年多的随访,与安慰剂相比,派姆单抗延长了RFS和DMES,PRFS2呈积极趋势。帕博利珠单抗再挑战或交叉治疗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新辅助治疗进展.1.黑色素瘤中新辅助疗法的长期生存:国际新辅助治疗黑色素瘤联盟 (INMC) 的汇总分析更新。新辅助治疗是临床III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标准治疗,联合ICI获得的最高MPR,RFS和EFS率,MPR 58-67%,3年 EFS 78%,MPR 3年 RFS 94%。在ICI添加BRAF/MEK抑制剂,并未获得实质性的益处。新辅助治疗BRAF/MEK并不如ICI有效,与辅助 BRAF/MEK抑制剂治疗相比,也并未显示出获益(交叉试验比较需谨慎)。2. NADINA研究:在可切除的、肉眼可见的Ⅲ期黑色素瘤中新辅助nivolumab+ipilimumab与辅助nivolumab治疗的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对比,中位随访15.4个月后,新辅助ipilimumab+nivolumab治疗的无事件生存期与既往报道的结果一致(HR=0.32, p<0.001)。与标准辅助治疗PD-1阻断疗法相比,新辅助ipilimumab+nivolumab治疗可改善DMFS (HR=0.37, p<0.001)。在IIIB期和IIIC期黑色素瘤均观察到,新辅助ipilimumab+nivolumab治疗的RFS和DMFS优势。NADINA试验中,最终MPR率和影像学缓解率分别为60.8%、37.2%。新辅助组获得MPR或影像学缓解的患者18个月时有更好的RFS和DMFS率。新辅助ipilimumab+nivolumab治疗优于辅助nivolumab治疗,应该成为一种新的标准治疗方案。3.中国黑色素瘤患者新辅助治疗的研究。重组人GM-CSF单纯疱疹病毒注射液(OrienX010)联合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新辅助治疗可完全切除的III期及IV期(M1a)黑色素瘤的开放式I-b期临床研究。帕博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新辅助治可切除的粘膜黑色素瘤(NeoPlus 研究)更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4733, encodeId=16672264e335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33041033311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黑色素瘤#</a> <a href='/topic/show?id=daf52906537'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免疫治疗#</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7,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29065, encryptionId=daf52906537, topicName=免疫治疗), TopicDto(id=103331, encryptionId=330410333110, topicName=黑色素瘤)],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May 12 23:29:02 CST 2025, time=2025-05-12,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相关资讯

中山大学巢晖团队最新《JACS》:突破乏氧限制!新型压电声敏剂克服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瓶颈

中山大学巢晖团队构建 Ir-C3N5 纳米配合物作压电声敏剂,在超声下产 ROS,诱导细胞自噬抑制与焦亡,激活免疫,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生长转移。

Cancer Cell:皮肤脂肪细胞脂质决定黑色素瘤转移 “去向”

该研究揭示了皮肤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质种类对黑色素瘤转移和器官趋向性的重要影响。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黑色素瘤转移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开发针对黑色素瘤转移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大咖谈 | 黑色素瘤脑膜转移的临床治疗实践

通过临床实践真实案例,以PD1抗体鞘内注射治疗为基础,剖析黑色素瘤脑膜转移的诊断治疗要点以及多学科合作的重要性,为黑色素瘤脑膜转移探求更优的治疗方法。

读书报告 | Keynote-054研究:帕博利珠单抗辅助治疗高危III期黑色素瘤的7年结果分析

这些结果表明,新辅助治疗/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即将成为III期皮肤黑色素瘤治疗的黄金时机。

Dev Cell:厦门大学尤涵等揭示乳酸代谢重编程驱动LSD1乳酰化作为黑色素瘤靶向耐药的表观遗传机制

该研究揭示了乳酸代谢重编程驱动LSD1乳酰化作为黑色素瘤靶向耐药的表观遗传机制。

读书报告 | PD1抗体辅助治疗失败后BRAF和MEK抑制剂再次辅助治疗局部晚期黑色素瘤的价值

本研究首次探讨了黑色素瘤复发患者的“二次辅助”靶向治疗策略,尽管短期RFS改善显著,但高毒性及长期疗效尚存争议。未来仍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并探索新辅助治疗等其他策略以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读书报告 | 黑色素瘤的个性化新抗原疗法

这两个研究证明个体化新抗原mRNA疫苗的可行性及巨大临床价值,并且预示着该技术为基础的针对个体化新抗原治疗及既往一些难以成药靶点治疗存在一定可行性。

Nat Genet:桥粒突变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促进黑色素瘤增殖

该研究通过多组学分析和功能实验,揭示了桥粒突变在黑色素瘤中的重要性。研究结果强调了肿瘤微环境中非肿瘤细胞的遗传改变对肿瘤进展的影响,为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2025 CSCO 指南会 | 连斌教授解读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更新:从国际接轨到中国创新

在CSCO指南会上,【医悦汇】对话大咖栏目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连斌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黑色素瘤诊疗规范的特色、最新指南的更新内容,以及多学科协作治疗(MDT)模式的重要性。

2025 CSCO 指南会 | 从免疫治疗到mRNA疫苗:陈誉教授解读黑色素瘤前沿技术与挑战

在2025 CSCO指南会上,【医悦汇】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深入探讨中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特点、病理类型差异以及新兴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