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仅需1周,有效缓解瘙痒和荨麻疹症状,效果维持半年,约30%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2025-03-07 医学新视点 医学新视点 发表于陕西省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治疗存未控问题,瑞米布替尼是在研 BTK 抑制剂。3 期试验表明其用于抗组胺药治疗未控患者起效快,24 周半数症状控制,安全可控,国内上市申请已受理。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伴或不伴有血管性水肿为特点的肥大细胞介导性疾病,病程超过6周的称为慢性荨麻疹。若无特定诱发因素,则属于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性自发性荨麻疹好发于30岁以上青中年人群,女性多于男性。二代H1抗组胺药是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一线治疗药物,但仍有超过50%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相关国际指南建议,可增加抗IgE生物制剂作为二线治疗措施。尽管如此,临床上患者仍需更多可用药物。瑞米布替尼(remibrutinib)是一种在研的高选择性共价结合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可阻断BTK级联反应并抑制导致瘙痒性风团和肿胀的组胺释放。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REMIX-1和REMIX-2两项研究的最终分析结果,表明在接受二代H1抗组胺药治疗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使用瑞米布替尼起效快,治疗第1周即可减轻患者瘙痒和荨麻疹症状,治疗第24周时,半数患者症状得到控制,约30%患者瘙痒和荨麻疹完全消失,安全可控。

图片

截图来源:NEJM

REMIX-1和REMIX-2是两项设计相同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3期临床试验,旨在探索25 mg瑞米布替尼(每日两次)作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辅助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特征。REMIX-1和REMIX-2分别纳入470例和455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成人患者,所有患者在入组前6个月或更长时间内被确诊,且接受二代H1抗组胺药治疗后相关症状仍存在。

研究人员将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瑞米布替尼(25 mg,每日两次,口服)或安慰剂治疗24周,而后进入为期28周的开放标签期(所有患者均接受瑞米布替尼治疗),最后是4周的随访期。整个研究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服用固定剂量、经当地监管机构批准的二代H1抗组胺药。基线时,REMIX-1和REMIX-2分别有63.4%和59.1%的患者存在重度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每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27分(总分0~42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分别有31.9%和30.8%患者既往使用过抗IgE生物制剂。

研究结果显示,两项试验中,治疗第12周时,瑞米布替尼组UAS7评分降幅均显著大于安慰剂组

  • REMIX-1试验:瑞米布替尼组和安慰剂组UAS7评分分别降低20.0分和13.8分(P<0.001)

  • REMIX-2试验:瑞米布替尼组和安慰剂组UAS7评分分别降低19.4分和11.7分(P<0.001)

图片

▲REMIX-1(图A)和REMIX-2试验(图B)瑞米布替尼组(蓝绿色)和安慰剂组(灰色)UAS7评分降幅对比(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治疗第1周起,瑞米布替尼组每周瘙痒严重程度评分(ISS7,总分0~21分,分数越高,瘙痒越严重)和每周风团数量评分(HSS7,总分0~21分,分数越高,风团数量越多,症状越严重)改善程度即优于安慰剂组,且这种改善优势持续至治疗第24周

  • REMIX-1试验:治疗第12周时,瑞米布替尼组和安慰剂组ISS7分别降低9.5分和6.9分(P<0.001);HSS7分别降低10.5分和6.9分(P<0.001);

  • REMIX-2试验:治疗第12周时,瑞米布替尼组和安慰剂组ISS7分别降低9.0分和5.7分(P<0.001);HSS7分别降低10.5分和6.0分(P<0.001);

图片

▲REMIX-1(图A)和REMIX-2试验(图B)瑞米布替尼组(蓝绿色)和安慰剂组(灰色)UAS7评分随时间的变化(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治疗第2周及第12周时瑞米布替尼组控制良好患者比例,以及治疗第12周时瘙痒和荨麻疹完全消失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安慰剂组,且瑞米布替尼组的优势维持至治疗第24周。

图片

▲治疗期内,两组控制良好和瘙痒和荨麻疹完全消失患者比例(内容来源:参考文献[1];图片制作:药明康德内容团队)

安全性方面,瑞米布替尼组和安慰剂组任何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64.9% vs. 64.7%),多数为轻度或中度不良事件,主要为鼻咽炎、头痛等,研究者判断无严重不良事件与试验相关。

总之,本次研究结果证实了在已接受二代H1抗组胺药物治疗后仍存在相关症状的患者中,使用瑞米布替尼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

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信息,瑞米布替尼的上市申请已获得受理,适应证为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图片

截图来源:CDE

参考资料

[1] Martin Metz,  Ana Giménez-Arnau,  Michihiro Hide,  et al. Remibrutinib in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Published March 5, 2025. N Engl J Med 2025;392:984-994. DOI: 10.1056/NEJMoa2408792

[2] 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Retrieved Feb 27, 2025, from https://www.cde.org.cn/main/xxgk/listpage/da6efd086c099b7fc949121166f0130c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5013, encodeId=55fd2255013a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f263536e74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慢性自发性荨麻疹#</a> <a href='/topic/show?id=4883124890b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瑞米布替尼#</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3677, encryptionId=f263536e74f, topicName=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TopicDto(id=124890, encryptionId=4883124890b5, topicName=瑞米布替尼)],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Fri Mar 07 11:08:07 CST 2025, time=2025-03-07,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难治性荨麻疹新“克星”!《柳叶刀》:治疗4周起效,12周症状显著改善!

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中重度、临床难治性CSU患者接受ligelizumab治疗12周后,荨麻疹相关症状发生显著改善。

重大突破!新型疗法让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控制不再难!

春末夏初,荨麻疹患者又开始陷入无尽的痛苦中,瘙痒难忍,皮肤呈现出鲜红色或苍白色风团,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严重者甚至出现胸闷、面色苍白、心率加速、血压下降以及呼吸短促等全身症状。

诺华的ligelizumab在自发性荨麻疹研究中未能击败Xolair

顶线结果显示,虽然高亲和力单克隆抗 IgE 抗体 ligelizumab 在第 12 周取得了优于安慰剂的效果,但与 Xolair 相比却不明显。

Front Immunol :新冠肺炎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影响竟然有性别差异?

新冠肺炎大流行给全球卫生保健系统带来了持续的挑战。我们的研究表明,正在进行的新冠肺炎大流行对CSU和银屑病患者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在不同的疾病人群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赛诺菲、再生元的Dupixent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取得积极成果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也称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定义为一周内大多数时间存在荨麻疹并且这种情况持续6周或以上。大约40%的患者伴发血管性水肿。

Ann Dermatol | Omalizumab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有效性预测:基于韩国人群的临床和实验室生物标志物研究

本研究旨在确定预测韩国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Omalizumab反应的临床参数。

Am J Transl Res:针刺配合针刺拔罐有效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探讨针刺配合针刺拔罐治疗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

瘙痒难忍、皮肤肿胀……这个年龄段高发!JAMA:关注荨麻疹的4大类“克星”

本文综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症状、诊断及治疗进展,包括 “7C” 诊断原则及四大治疗策略,强调避免过度检查,为临床提供参考。

Clin Transl Allergy:单一问题 vs. 综合问卷?慢性荨麻疹和复发性血管性水肿的PROMs评估

患者报告的预后指标(PROMs)有助于评估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和复发性血管性水肿(RA)的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QoL)。本研究旨在利用疾病特异性PROMs评估两个不同概念: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