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Psychiatry:双相 II 型障碍的最新综述

2025-05-18 精神医学新观点 精神医学新观点 发表于上海

近日,World Psychiatry发表了一篇BD-II 的综述,涵盖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共病情况、流行病学、风险因素治疗等方面,强调了深入研究和改进诊疗的重要性。

双相II 型障碍(BD-II)是双相障碍的重要亚型,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病症以至少一次抑郁发作和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且无躁狂病史为主要特征,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由于其症状的复杂性和诊断的挑战性,BD-II 在临床实践中常被忽视或误诊。近日,World Psychiatry发表了一篇BD-II 的综述,涵盖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共病情况、流行病学、风险因素治疗等方面,强调了深入研究和改进诊疗的重要性。具体如下:

BD-II 的诊断困境

BD-II 的诊断主要依据DSM-5和ICD-11,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困难。如轻躁狂发作与躁狂发作、正常情绪高涨的界限模糊。虽然 DSM-5 和 ICD-11 都对轻躁狂发作的症状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作出规定,但在实际诊断时,这些标准的判断存在主观性。例如,轻躁狂发作的症状持续时间在 DSM-5 中要求至少四天,ICD-11 为 “至少几天”,这使得临床医生在判断时缺乏明确统一的标准。此外,轻躁狂症状可能较为轻微,患者自身可能未意识到异常,或将其视为正常的情绪波动,导致漏诊/误诊。

与其他精神疾病症状的重叠也增加了诊断难度。BD-II 与重度抑郁障碍(MDD)、边缘性人格障碍等疾病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容易混淆。与 MDD 相比,BD-II 的抑郁发作常伴有更多的非典型症状,如食欲增加、睡眠增多等,但这些症状并非 BD-II 所特有,在临床诊断中容易被忽视或误判。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相比,两者都存在情绪不稳定、冲动性等特点,但 BD-II 的情绪波动具有发作性,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不稳定更具持续性,然而在实际诊断中区分两者颇具挑战。

图片

双相II型障碍典型临床病程

 

临床表现及共病情况

BD-II 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其中抑郁发作较为突出,且发作频率远高于轻躁狂发作,约为 39:1 。这使得 BD-II 常被误诊为 MDD,进而接受单一的抗抑郁治疗,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增加自杀风险。例如,一些患者在被误诊为 MDD 并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后,可能会诱发轻躁狂或躁狂发作,使病情更加复杂。混合状态在 BD-II 中更为常见,约 40% 的患者会经历混合状态,这与更严重的病情、更高的共病率以及更高的自杀风险相关。处于混合状态的患者可能同时出现抑郁和轻躁狂的症状,如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的同时又伴有精力增加等,这种复杂的症状组合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BD-II 患者常伴有多种精神和身体共病。1)精神共病方面,焦虑障碍最为常见,约 75% 的患者受其影响。焦虑症状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痛苦,还与治疗抵抗和自杀风险增加相关。2)物质使用障碍在 BD-II 患者中也较为普遍,约 50% 的患者存在此类问题,酒精是最常见的滥用物质。物质滥用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干扰治疗效果,增加治疗的复杂性。3)在身体共病方面,BD-II 患者患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风险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是导致 BD-II 患者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代谢综合征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患者中也较为常见,这些身体共病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疾病负担,影响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流行病学特征与疾病进程

BD-II 的流行病学特征显示,其患病率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研究方法、诊断标准的差异以及临床医生的诊断习惯等因素有关。世界精神卫生调查显示,BD-II 的终生患病率为 0.4%,但也有研究报告其终生患病率可达 1.6% 。女性患 BD-II 的比例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心理社会因素以及诊断偏倚等有关。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和产后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可能增加患 BD-II 的风险。同时,女性更倾向于因抑郁症状就诊,使得 BD-II 在女性中的诊断率相对较高。

BD-II患者自杀风险显著增加,约 33% 的患者有自杀未遂的终生病史 ,确诊后的第一年是关键时期,抑郁复发和自杀行为风险高。有研究表明,BD-II 患者的自杀完成率与双相 I 型障碍(BD-I)相似甚至更高,且自杀未遂率显著高于 BD-I 患者。BD-II 患者自杀风险高的原因包括较长的未治疗病程、频繁共病焦虑障碍、功能损害、高共病率和混合状态倾向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 BD-II 患者的自杀风险问题尤为突出,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凸显了早期干预和有效治疗的紧迫性。

BD-II 的疾病进程通常较为漫长,患者在出现典型症状之前,可能会经历一段非特异性症状期,如焦虑、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可能持续数年,随后才出现明显的抑郁和轻躁狂发作。BD-II 的发病年龄多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平均发病年龄为 20 岁。患者在确诊前往往经历较长时间的未治疗期,平均约为 10 年,这可能导致病情进展,增加治疗难度。在疾病过程中,BD-II 患者的抑郁症状更为突出,功能损害严重,复发率高,且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与 BD-I 患者相比,BD-II 患者的功能损害更为严重,即使在缓解期,也可能存在认知障碍、社会功能受损等问题,对患者的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治疗现状

目前,BD-II 的治疗主要借鉴 BD-I 和抑郁症的研究成果,缺乏专门针对 BD-II 的大规模临床试验。这导致治疗的有效性和特异性受到限制,难以满足 BD-II 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

目前,针对BD-II的急性抑郁发作,喹硫平作为加拿大CANMAT和国际双相障碍协会(ISBD)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在缓解症状方面展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拉莫三嗪、鲁拉西酮等也有一定疗效,但这些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拉莫三嗪的缓慢滴定过程可能影响其在急性抑郁治疗中的效果。

试验证据表明,安非他酮在抗抑郁药中引发治疗相关轻躁狂 / 躁狂转换的风险相对较低。如一项纳入159名双相Ⅰ型或Ⅱ型患者的研究,使用安非他酮、舍曲林或文拉法辛作为情绪稳定剂的辅助药物。结果显示,安非他酮、舍曲林和文拉法辛的比较中,文拉法辛与最高的转换风险相关,而安非他酮与最低风险相关。此外,加拿大CANMAT指南将安非他酮推荐为 BD-II 抑郁症的二线治疗药物,且建议与情绪稳定剂联合使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使用抗抑郁药时需注意潜在的风险,尤其是诱发躁狂、精神病或病情不稳定的风险,并加强监测。

心理治疗在BD-II 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家庭聚焦疗法(FFT)和人际与社会节律疗法(IPSRT)等心理治疗方法,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CBT 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提高应对能力;FFT 注重改善家庭沟通和支持环境;IPSRT 则针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规律和社会节律进行干预。这些心理治疗方法从不同角度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BD-II型是双相障碍谱系中的独特病症,尽管患病率高、影响大,但常被漏诊,导致治疗不及时与预后不良。目前治疗多借鉴双相I 型障碍和抑郁症研究,存在局限性。且BD-II 患者精神和身体共病情况普遍,极大增加了临床管理难度。未来研究应采用系统方法,整合多学科知识,明确病理生理机制,确定生物标志物,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加强宣传教育,以提升对 BD-II 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Berk M, Corrales A, Trisno R, Dodd S, Yatham LN, Vieta E, McIntyre RS, Suppes T, Agustini B. Bipolar II disorder: a state-of-the-art review. World Psychiatry. 2025 Jun;24(2):175-189.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65523, encodeId=0832226552332,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80fb3e5373d'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双相障碍#</a> <a href='/topic/show?id=103b12699230'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BD-II #</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6992, encryptionId=103b12699230, topicName=BD-II ), TopicDto(id=37537, encryptionId=80fb3e5373d, topicName=双相障碍)],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May 17 22:38:23 CST 2025, time=2025-05-17,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5-17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双相障碍与安非他酮:降低转躁风险

本文旨在探讨安非他酮在降低抑郁症患者转为躁狂状态的风险中的独特作用和益处。

综述|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与外周炎症关系研究进展

阐明该关系可为双相障碍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综述|双相障碍混合状态的药物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及可接受性的系统评价

本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综述的方法对双相障碍混合状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接受性进行系统评价。

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障碍及焦虑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治疗双相障碍通常需要一种综合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儿童与青少年急性双相躁狂期的治疗策略比较

文章比较了15种常见治疗方案对儿童和青少年急性躁狂症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论著|伴有焦虑症状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GRIN2B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相关性研究

GRIN2B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与伴有焦虑症状双相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可能有关联,与双相抑郁患者焦虑症状的产生也可能有关联。

综述|光照治疗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应用研究进展

光照治疗BD抑郁发作期患者具有较好前景,未来可开展更多的BD患者光疗研究,以期形成BD患者的光疗处方。

Molecular Psychiatry:精神病与物质使用障碍发作次数作为遗传风险和遗传异质性的指标

精神病和物质使用障碍的发作次数与遗传风险呈正相关。对于AUD和DUD,发作次数较多的患者显示出更高且纯净的遗传信号;而对于MD,发作次数多的患者则表现出更高的BD和SZ遗传风险。

[药世界]心境稳定剂-锂盐

锂盐作为情绪稳定剂,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指南推荐用于双相障碍多阶段治疗,治疗窗窄,需严格监测血锂浓度。其不良反应多样,特殊人群用药有注意事项,且不断有新研究及新剂型进展。

综述|双相障碍伴混合特征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本综述整合和分析近年来有关BD伴混合特征的病理机制研究成果,通过梳理该领域的前沿进展,进一步揭示其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