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赛娟等团队合作通过代谢组学研究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潜力

2025-03-19 iNature iNature 发表于陕西省

该研究对201例新诊断的成人ALL病例(年龄≥15岁)进行了研究,以生成细胞内和动态血清代谢组学谱。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在成人患者中面临挑战

2025年2月13日,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瑞金医院王瑾主任医师,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方海研究员、印彤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陈文连研究员合作在PNAS在线发表题为“Metabolomic insights into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adult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201例新诊断的成人ALL病例(年龄≥15岁)进行了研究,以生成细胞内和动态血清代谢组学谱。作者的研究结果揭示了血清中胆汁酸(BA)代谢物的显著增加,同时伴随着代谢重编程,支持高度增殖状态和活跃的代谢信号传导,例如白血病原始细胞中富集的核苷酸代谢。

通过整合细胞内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数据,作者构建了综合代谢信息数据集(CMID),该数据集有助于发展出一种聚类系统,以补充现有的风险分层方法。此外,作者还探索了针对血清BA谱和白血病原始细胞能量代谢的潜在代谢干预。将辛伐他汀与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方案联合使用,在小鼠ALL模型中展示了协同治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血清中关键BA水平,并抑制白血病原始细胞在肝脏中的浸润。鉴于细胞内氧化还原代谢的增强,联合使用FK866(一种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抑制剂)和维奈克拉克显著延长了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ALL模型的生存期。作者的研究结果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http://www.genetictargets.com/MALL)为基于代谢的ALL管理提供了一个框架。

图片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个异质性的血液恶性肿瘤群体,主要影响B细胞前体(BCP-ALL)或T细胞谱系(T-ALL),占儿童急性白血病(AL)的75%至80%,以及成人急性白血病(AL)的20%。对于儿童患者,通常表现出良好的长期预后,化疗后5年总生存率(5 y OS)超过90%。然而,对于成人患者,ALL的治疗仍然存在困难,尽管治疗创新不断推进,发达国家的5年总生存率仍接近50%。成人ALL预后差的主要障碍是其异质性复杂性和治疗反应不佳。

图片

模式流程图(图片源自PNAS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ALL的广泛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极大地推动了作者对该疾病的分子理解。这些发现支持了精准医学在ALL治疗中的应用。然而,长期的治疗效果依赖于初始缓解的深度等因素。此外,作者对治疗初期后分子和代谢谱变化的理解仍然有限,尤其是在成人ALL中,这使得精确的治疗反应和长期生存期的病因学基础仍然模糊。

新兴研究表明,血清代谢物可以受到恶性细胞在不同癌症类型中代谢基因表达谱的影响。重要的是,代谢重编程通过诱导信号通路支持癌症侵袭,而微环境在继发性肿瘤中决定了代谢重编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代谢干预可以刺激免疫反应,抵抗肿瘤生长。与基因组学或转录组学不同,代谢组学提供了对细胞功能的直接和全面评估,这些功能是基因调控、酶动力学改变、肝脏和肠道等器官的反应以及可能改变的微生物群落所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前关于ALL代谢组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初治ALL或诱导治疗后的血清/血浆谱,以儿童为主,且对白血病原始细胞(BM或PB)关注较少。此外,ALL治疗后代谢模式的动态变化仍然不甚了解。因此,对系统代谢信息的更深入研究,结合能够识别遗传异常和基因表达模式改变的转录组学,可能揭示ALL生物学的隐藏维度。

在本研究中,作者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成人ALL患者(N = 201)进行了全面的代谢景观探讨。作者进行了长期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从初诊到诱导治疗,再到诱导后阶段(PI)的系统环境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反映疾病的进展。此外,作者还建立了与ALL发病机制相关的细胞内代谢组谱。随后,结合细胞内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特征,补充了现有的风险分层方法,能够识别BCP-ALL和T-ALL中的不良预后群体。揭示的代谢改变还为代谢干预提供了有前景的靶点,在体内模型中验证了这些靶点,为ALL的治疗策略铺平了道路。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423169122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56666, encodeId=45d5225666600,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994952328d2'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 <a href='/topic/show?id=41c6125224e5'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血清中胆汁酸#</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20,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52328, encryptionId=994952328d2, topicName=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opicDto(id=125224, encryptionId=41c6125224e5, topicName=血清中胆汁酸)],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Tue Mar 18 23:33:56 CST 2025, time=2025-03-18,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柳叶刀血液学】综述:新诊断成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线治疗

《The Lancet Haematology》近日发表综述,总结了新诊断成人ALL的治疗新进展,重点关注 B-ALL的一线决策以及如何最好地实现个性化治疗。

JCO:权衡麻醉剂利弊:丙泊酚可能影响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认知发展

研究结果表明,丙泊酚的累积使用与治疗完成后一年内患者反应时间和处理速度的下降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提示在儿童肿瘤治疗中,应权衡麻醉剂的使用,尽量减少对认知功能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奥加伊妥珠单抗治疗成人R/R ALL的IV期研究,探索不同剂量对SOS的影响

为了评估较低剂量的InO是否能降低HSCT后SOS的风险,同时不影响疗效,学者开展了一项上市后开放标签IV期研究。

【Blood】T-ALL的临床特征、基因组学及风险分层

《Blood》近日发表综述,总结了 T-ALL 的临床和生物学分类,强调了确定可靠预后生物标志物方面的进展,并强调了基于基因组学的分类在指导未来 T-ALL 治疗策略的潜力。

【BMT】allo-SCT对比化疗巩固作为≥55岁ALL缓解后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开展了一项回顾性分析,在老年ALL患者中比较了allo-HSCT和化疗作为缓解后治疗的疗效,结果近日发表于《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Cancer】MD安德森回顾性研究探索未移植Ph+ ALL的无治疗缓解

MD安德森癌症中心学者开展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未接受移植的Ph+ ALL患者在CMR后停用TKI后实现无治疗缓解(TFR)的可能性。

用7个问题,阐述成人ALL中MRD的临床应用

近日于《Blood Advances》发表综述,讨论了支持在成人ALL中使用MRD评估的数据,以及MRD如何合理地为临床决策提供信息,总结为7个临床问题。现整理相关建议供参考。

Ph+ ALL异基因移植后奥雷巴替尼维持治疗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回顾性研究

该研究证实,奥雷巴替尼作为Ph+ ALL患者allo-HCT后的维持治疗有效且安全,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毒性但可耐受。

【AJH】宣丽/刘启发教授牵头研究Ph+ ALL基于移植前MRD预防性TKI的策略

为了评估移植后预防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策略是否可以克服移植前MRD阳性的不良预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宣丽教授和刘启发教授牵头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Nat Med】异基因CD5 CAR-T治疗R/R T-ALL的中国多中心I期研究

国内多中心学者开展I期研究,评估了异基因CD5 CAR-T治疗R/R T-ALL,近日发表于《Nature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