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90后华人学者革新血栓清除术,助力卒中、心脏病治疗迎来新时代
2025-06-24 梅斯小智 MedSci原创 发表于威斯康星
近年来,血栓相关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肺栓塞等仍然是全球健康的头号杀手。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如何快速、彻底、安全地清除血管内血栓,一直是临床急诊和介入治疗的难题。日前,斯坦福大学赵芮可教授团队的一
近年来,血栓相关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肺栓塞等仍然是全球健康的头号杀手。尽管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但如何快速、彻底、安全地清除血管内血栓,一直是临床急诊和介入治疗的难题。日前,斯坦福大学赵芮可教授团队的一项突破性研究引发了医学界的高度关注——由90后华人学者Yilong Chang领衔开发的新型微型旋流取栓技术(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被刊载于国际顶尖期刊《Nature》。该技术在血栓清除效率上较现有方法提升了2倍以上,或将颠覆传统治疗模式,极大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甚至肺栓塞等多种血栓引发疾病的治疗成功率。

一、血栓疾病的严峻挑战与现有治疗现状
首先,为什么我们这么关注血栓的清除?血栓形成是人体凝血机制失衡的产物,常因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异常及高凝状态等因素诱发。在脑血管、心脏冠状动脉及肺动脉等关键部位形成的血栓,极易导致组织缺血坏死。以急性缺血性中风为例,时间就是大脑生命,中风后“黄金时间”内迅速溶栓和取栓直接关联患者预后。
目前临床上的血栓清除主要依赖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两大手段。药物溶栓受限于疗效慢、出血风险高,且仅适用于部分患者。机械取栓则是通过介入装置直接“夹取”或“吸取”血栓,相关技术包括支架取栓器(stent retriever)和抽吸装置。但现有机械取栓器械存在诸多限制——如操作复杂、清除不彻底、血管损伤风险及对较小血管不适用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微小分支血管的血栓清除仍无理想手段。
如何实现更快速、高效、低创地去除血栓,成为血管介入领域的“圣杯”课题。在此背景下,来自斯坦福的这项新技术应运而生。
二、微型旋流取栓术:原理创新与技术优势
Yilong Chang等人的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技术,核心创新在于利用微型旋流器械,利用血栓与设备产生的旋转流体动力学相互作用,快速剥离并带走血栓。通俗来说,这是一种“旋风”式的取栓器。
具体原理:
-
微型旋流器借助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制造,尺寸在毫米级,能够进入更细小的血管。
-
利用旋转的螺旋状结构,在血管内产生强烈的旋涡流动,机械离心力将血栓从血管壁“剥离”,并通过旋流带走血栓碎片。
-
设计形成有效的取栓通道,避免血栓碎片游离引发二次栓塞。
根据论文透露,该技术在体外模拟人体血管条件下,不仅清除速度比传统机械装置快一倍以上,且对血管壁的机械损伤更小,安全性更佳。此外其小巧灵活的结构,使得操作者可以深入微细血管病灶,治疗范围得到极大扩展。


三、实验证据及潜在临床意义
研究团队通过多项体外模型和动物实验验证了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糖尿病、动脉硬化病灶模拟条件下,旋流取栓对不同类型和形态的血栓清除率均显著优于当前支架取栓器。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种新技术操作简便,耗时更短,配合实时影像引导,能够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因缺血时间延长导致的组织损害。这一特性极为适用于急诊神经介入,极大提升中风闭塞动脉的再通率。
如果后续临床试验能验证其在各类患者中的效果与安全,则有望成为急性缺血性疾病治疗的首选手段,甚至改变目前以溶栓药物与传统机械取栓为主的治疗格局。此外,心脏病发作和肺栓塞等复杂临床情况,也将受益于这一灵活高效的新技术。
四、多学科团队与90后华人学者的背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的第一作者Yilong Chang正是一名90后华人学者,其勇于挑战现有技术壁垒,融合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及临床医学的跨学科背景,为新技术开发注入了创新活力。斯坦福赵芮可教授团队强调,这种“年轻创新”与“多学科结合”的科研模式,是推动医学工程突破的关键驱动力。
这种年轻一代科学家快速成长的背后,也体现了全球华人学者群体在世界顶尖科研前沿的卓越贡献和影响力。
五、未来展望与临床转化挑战
毫无疑问,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开辟了血栓治疗的新思路。然而,从实验室技术走向大规模临床应用,仍有一系列挑战:
-
长期安全性与疗效验证:动物模型虽有效,但人体解剖复杂,反复评价其对血管内皮的影响及血栓清除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非常重要。
-
装置标准化与适用性:如何实现装置在不同血管条件、不同类型血栓中的个性化设计和优化,是研发环节需要深入的。
-
培训与推广:新技术必需配合医生介入操作技能的培训,确保安全高效应用。
-
费用与医保支持:高新技术如何实现临床普及,降低患者负担,是产业链和政策层面需考虑的问题。
长远来看,微型旋流取栓术有望推动一场介入血栓治疗的变革,释放急性脑心血管疾病救治的巨大潜力。
六、结语
血栓清除,关乎千万患者生命质量和存活率。Yilong Chang与斯坦福团队的新型Milli-spinner thrombectomy,无疑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它不仅技术上卓越领先,也代表了华人新生代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崭新姿态。
未来,让我们共同期待这项技术的临床试验结果,期待它早日走进手术室,造福更多患者。
——梅斯编辑
【点评】这项研究引领我们思考几个重要问题:微型旋流器械设计背后的物理学原理究竟如何优化?在多形态、多部位血栓中其适应证界限在哪里?如何实现技术和临床需求的深度融合?此外,我们还应关注这类创新技术的成本效益比,以及如何在不同医疗资源环境下推广。面对急性血栓疾病,技术革新也许只是第一步,临床实践、循证支持和多学科合作同样不可或缺。期待更多研发团队聚焦微创新,推动整个血栓治疗领域的长足进步。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缺血性卒中# #心肌梗死# #血栓栓塞# #冠脉内血栓# #血栓#
23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