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复旦占昌友团队揭示天然IgG吸附,导致叶酸修饰纳米药物的失效
2020-11-14 BW Bio生物世界
叶酸受体在多种人类肿瘤细胞上高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上低表达,利用叶酸分子识别叶酸受体,进而实现肿瘤药物靶向递送,是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叶酸受体在多种人类肿瘤细胞上高表达,而在正常细胞上低表达,利用叶酸分子识别叶酸受体,进而实现肿瘤药物靶向递送,是药物递送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过去的数十年,利用叶酸介导药物靶向递送的研究层出不穷,并有多项成果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至今无一例基于叶酸介导的靶向药物获批应用于临床。
近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占昌友课题组在 ACS Nano 杂志发表了题为:Interrogation of Folic Acid Functionalized Nanomedicines: the Regulatory Roles of Plasma Proteins Reexamined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聚焦于关键血浆蛋白对药物体内递送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制,重新审视了血浆蛋白与叶酸修饰纳米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体内药物性能的调控。
占昌友课题组研究发现,当叶酸修饰的脂质体入血后,大量吸附天然IgM,并导致一系列预期之外的效应。
一是脱靶效应。叶酸分子特异性结合天然IgM后丧失与叶酸受体的结合活性,无法有效靶向叶酸受体高表达的肿瘤细胞。
二是快速清除。吸附天然IgM的脂质体易激活补体系统,导致叶酸修饰的脂质体在肝、脾等器官被快速捕获并蓄积。
三是增强免疫原性。刺激脾脏边缘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导致再次注射脂质体时加速清除现象。天然IgM对叶酸修饰的聚合物纳米粒也有影响,该研究揭示了天然IgM为叶酸结合蛋白,在负调控叶酸修饰的纳米药物体内性能中发挥关键作用。
鉴于癌症患者普遍存在免疫紊乱,体内免疫球蛋白含量差异大,该研究成果也提示叶酸介导药物靶向递送策略的临床应用需格外谨慎。
叶酸修饰的脂质体与人血中天然IgM高结合,且因天然IgM含量不同导致脂质体在人血中补体激活性能呈现显着的个体差异
血液中天然IgM大量吸附在叶酸修饰的脂质体表面,造成脂质体的靶向功能丢失,增强了免疫原性并加速体内清除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博士后王欢和博士生丁天皓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占昌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原始出处:
Huan Wang, Tianhao Ding, Juan Guan, et al.Interrogation of Folic Acid-Functionalized Nanomedicines: The Regulatory Roles of Plasma Proteins Reexamined.ACS Nano. 2020 Oct 21. doi: 10.1021/acsnano.0c02821.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纳米药#
2055
#ACS#
2039
#纳米药物#
2092
#复旦#
2092
#修饰#
2179
#IgG#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