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男孩写字越来越歪、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医生一查:不是调皮,也不是缺钙,而是大脑“线路”出错了!
2025-06-10 梅斯罕见新前沿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13 岁男孩因走路不稳、学习下降等就医,确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11 型(SPG11),由 SPG11 基因突变致脑白质异常等。目前无根治方法,早诊早干预可延缓进展,需关注代谢管理及遗传咨询。
两年前,13岁的男孩小涛(化名)突然变得“越来越不灵光”。先是写字开始歪歪扭扭,常常“写到一半就不听使唤”,接着跑步变得容易摔跤,甚至连平地走路都不稳了。
起初父母以为是“长身体协调性差”或“太贪玩摔多了”,并没有特别重视。但时间一长,小涛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直线下滑,还经常坐不住、容易冲动。而最让人担心的是,他的走路姿势越来越奇怪——像是腿发硬,一步步僵直地拖着。家人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带他到医院做了详细检查。
真相大白
接诊医生为明明做了详细的体格检查及MRI,脑部MRI提示:胼胝体前部变细、双侧脑白质异常高信号;脊髓影像显示轻度萎缩。进一步的基因检测揭示,小涛在SPG11基因上存在两个不同位点的变异,分别来自父母,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式。
医生据此确诊: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SPG11型),这是一种渐进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往往在青春期悄然出现,逐渐影响运动协调和认知功能。如今,小涛正在接受康复治疗和综合管理。虽然目前尚无根治手段,但早诊断、早干预,能延缓病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
什么是SPG11?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是一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单基因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单纯型HSP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主要表现进展性双下肢无力和痉挛性截瘫,而复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HSP(AR-HSP)亚型通常还存在智力减退、癫痫和特征性MRI等表现。
SPG11是AR-HSP最常见的类型,由SPG11基因突变所致,MRI可表现为薄胼胝体(TCC)、脑萎缩和脑白质病变,“猞猁耳征是SPG11脑白质病变的一种表现。
临床表现
除了有双下肢痉挛性无力的典型SPG的特点,还可有构音和吞咽障碍、智力发育迟缓或减退、视听觉异常、癫痫发作、共济失调、皮肤病变等表现,少数患者可伴有多巴反应性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病。
治疗和预防
SPGs目前无有效治疗方法,口服巴氯芬、替扎尼定等可缓解肌痉挛症状,口服无效或运动严重受损的患者可注射肉毒毒素或鞘内注射巴氯芬;有尿急的患者可用奥昔布宁、索利那新和抗胆碱能药物治疗。
针对单个SPG亚型治疗的研究如靶向分子疗法和个体化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进展,有研究发现SPG11患者中存在较高的肥胖率,而肥胖与SPG11下丘脑神经变性之间存在联系,推测通过特定代谢干预控制肥胖可能延缓SPG11的运动受损。
对于运动功能严重受损的SPG患者需要多学科联合全程化病情评估和管理,多数SPG11患者发病后10~20年需要坐轮椅,死因多为并发症如肺炎等。预防SPG主要是针对患者家系的筛查、遗传咨询和婚育指导。
参考资料:
[1]于宗泳,武紫阳,田霏霏,等.薄胼胝体和“猞猁耳征”——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一家系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10):632-635.
[2]姚莉,田沃土,曹立.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诊断策略[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3,49(02):112-119.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认真学习了
12
#脑白质病变#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11型#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