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Med:Solve-RD联盟首次系统性再分析6004个未确诊罕见病家庭数据,基因诊断率达12.6%

2025-01-27 测序中国 测序中国 发表于陕西省

罕见病诊断困难,欧盟构建 ERNs,Solve - RD 联盟整合多方力量再分析未确诊患者基因组数据。对 6004 个家庭系统再分析,总体诊断率达 12.6%,其资源及协作网络具参考价值。

罕见病通常指发病率很低的一类疾病,多数具有遗传性,是人类医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近年来,尽管诊断技术和研究手段有所提升,许多罕见病患者仍未获得明确的遗传诊断。研究表明,重新分析现有基因组数据有助于获得新诊断结果,但因时间、专业知识和成本等问题未能常规开展。

2017年,欧盟构建了24个欧洲参考网络(ERNs),其整合了罕见病领域专业力量,以改善罕见病患者的医疗护理。罕见病联盟(Solve-RD)是一个跨欧洲的组学合作项目,通过整合ERNs的临床医生、患者组织、基因组数据资源、遗传检测服务以及各领域专家的知识等多方力量,对现有外显子/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重新分析,旨在为那些未得到诊断的罕见病家庭提供帮助。

近日,Solve-RD联盟研究团队对来自6,004个家庭的6,447名未确诊罕见病患者进行系统再分析,成功为8.4%患者提供了基因诊断,并通过一个特设的两级专家审查框架,额外诊断出4.1%患者,总体诊断率达12.6%。在552个鉴定的致病变异中,84.1%为单核苷酸变异(SNV)或短插入/缺失(InDels),涉及新发现的致病基因、ClinVar中的新分类的基因或Solve-RD中经专家共识重新分类的基因;其余15.9%致病变异则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总之,Solve-RD资源面向全球罕见病研究开放,支持表型、变异、基因查询以及全基因研究;其构建的基础设施和协作网络,为未来国际相关工作提供了参考范例。

图片

为实现罕见病的精准基因诊断,来自欧洲37个专家中心的临床和分子科学家合作收集了 10,276个基因组数据集,以及10,039个个体的表型和家系信息,构建了Solve-RD。经质量控制,最终保留了9,874个数据集,这些数据涉及6,449名罕见病患者及其3,196名亲属,共计来自6,004个不同家庭;疾病类别包括罕见神经系统疾病(RND)、智力残疾和其他神经发育障碍(ITHACA和SpainUDP)等。

图片

图1:Solve-RD分析和解释框架以及资源概述

接下来,研究团队基于再分析流程(RD-REAL)及两级专家审查框架(数据专家和临床专家级别),重新分析了上述所有数据集的广泛基因组变异,包括SNV、InDel等;并为4个ERNs分别生成了一个疾病基因列表。结果显示,系统性再分析产生了506例遗传诊断,由能够解释相应表型的(可能的)致病变异确定,占先证者的8.4%

通过对SNV/InDel进行再分析,在419名先证者中发现了461个(可能)致病性变异,约占84.1%,包括具有显性、隐性效应的杂合和纯合变异,以及半合子变异。特别地,461个变异中有41个(占9.1%)为新发变异。研究团队还利用多套分析工具,对包括非典型剪接、线粒体DNA、拷贝数、结构变异等在内的多种变异进行了识别和注释。这些额外分析在88个变异中帮助87个(占15.9%)罕见病家庭得到诊断,其中拷贝数变异在44名先证者中较为常见

除系统再分析外,通过特设的两级专家审查框架,研究团队额外发现了249例诊断(占4.1%),其中197例(占79%)的致病变异为SNV。深入分析显示,这些SNVs中114例可被系统再分析识别出来。除已确定的致病变异,究团队还在已知疾病基因中发现378个未确认的变异(涉及333名个体),由于无法解释表型或致病性难以确定,其未被确认为致病性。

图片

图2:用于罕见病基因诊断的基因组数据集的系统再分析

研究团队对Solve-RD的四个ERNs分别进行系统再分析,评估了多个ERN基因列表中的新发突变,为三名患者提供了额外的诊断,避免了潜在的诊断错误。其中,一个小头畸形女孩被重新诊断为Rubinstein-Taybi综合征;另一个有严重神经发育延迟的男孩被诊断为Baker-Gordon综合征。这些病例的原始基因分析未能检测出导致这些疾病的变异。

在来自6004个家庭的41个不相关先证者中,研究团队还发现了 21 个(可能)致病性复发变异,这变异发生在18个基因中,其中3个基因(SPG7 、KCNA2和SPAST)携带两种不同的复发变异。

最后,研究团队对该系列诊断的临床可操作性进行分析,仅考虑已获批准的药物或(预防性)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即使不考虑生育选择和对家庭成员的监测,73名确诊患者(占14.4%)仍具有潜在可操作基因变异,可能从治疗或其他措施中获益

综上,该研究报告了对Solve-RD从欧洲各地招募的6,004个未确诊罕见病家庭数据进行系统再分析的结果,总体诊断率达12.6%;整个数据集可作为全球罕见病研究资源使用,有助于发现新的疾病基因或位点,探索新的疾病机制和病因

目前,基于Solve-RD数据集已启动多项基因型-表型和/或机制研究;Solve-RD中开发的工具和基础设施已被采用作为Solve-RD RDMM-Europe项目内未诊断罕见病病例再分析的核心框架,该项目旨在扩展到所有24个ERN。

参考文献:

Laurie, S., Steyaert, W., de Boer, E. et al. Genomic reanalysis of a pan-European rare-disease resource yields new diagnoses. Nat Med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4-03420-w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49763, encodeId=ce1d2249e632e,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5a8be955621'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罕见病#</a> <a href='/topic/show?id=7984123e484b'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系统性再分析#</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33,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123748, encryptionId=7984123e484b, topicName=系统性再分析), TopicDto(id=79556, encryptionId=5a8be955621, topicName=罕见病)],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Mon Jan 27 11:39:51 CST 2025, time=2025-01-27, status=1, ipAttribution=陕西省)]

相关资讯

18岁的他,却走路如醉汉,通过基因检测才找到病因……

18 岁患者出现步态异常等症状,经排查诊断为尼曼匹克病 C 型,介绍该罕见病的致病基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

罕见病人能要孩子吗?深陷泥沼中的罕见病人的求子困局

罕见病种类多且不断新增,患者面临生育难题。辅助生殖技术和中医可提供帮助,做好遗传学检查重要。有生育需求家庭应检查计算风险。

反复发热,全身奇怪症状,三年找不到病因,直到做了基因检测……

苏先生全身症状不断,辗转多院多科室,最终确诊为 VEXAS 综合征。本文介绍该罕见病的表现、诊断及治疗。

这类罕见病与自身免疫相关,累及多系统,一文奉上14个风湿免疫罕见病病例

本文介绍多种风湿免疫性罕见病,包括系统性硬化症等,阐述其症状及特点,强调这些疾病累及多系统、临床表现多样但有共性。

走路不稳20年,多次求医无果,病因竟然是被吓得?

26 岁小李常摔倒,检查无果后从病史发现关键,基因检测确诊为过度惊吓反应症。介绍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强调易被误诊,氯硝西泮为首选药物,处理不及时可致严重后果。

手脚发麻,以为是多年上班落下的颈椎病!没想到越来越胖,身体像被注水…答案出人意料

0 岁企业职员赵先生确诊罕见 POEMS 综合征,介绍其病因不明、多系统表现、诊断条件及治疗原则,目前治疗推荐多源于病例报道系列,需多科协作并给予支持治疗。

Human Genomics:粘多糖病II型(Hunter综合征)的分子基础

本研究表明,MPS II是一种高度遗传异质性的疾病,使得基因型-表型相关性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鹤发童颜!夫妻同行,丈夫被误认为是“恋童癖”

23 岁女子因患横纹肌肉瘤致身材矮小常被误解,介绍横纹肌肉瘤分类、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强调其对患者生活的影响及治疗的多方面手段。

近亲结婚,5岁孩子患罕见病,国内报道仅2例!

云南男孩患罕见青少年玻璃样透明脆性纤维瘤病,介绍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现状,强调遗传咨询重要性。

Genomics & Informatics:罕见病基因组学与精准医学

多组学数据的整合、AI模型的改进和多样化人群数据库的扩展将是推进罕见病诊断和治疗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