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风险争议终结?BMJ真实世界研究证实:GLP-1 受体激动剂不增加 2 型糖尿病患者自杀风险
2025-06-22 MedSci原创 MedSci原创 发表于上海
本研究涵盖不同亚组和敏感性分析,为GLP-1受体激动剂的精神安全性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亮点提要】
- 研究首次大规模评估了GLP-1受体激动剂与自杀意念、自残及自杀风险的关联。
- 通过与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两个药物对照组比较,发现GLP-1受体激动剂并不增加自杀相关风险。
- 本研究涵盖不同亚组和敏感性分析,为GLP-1受体激动剂的精神安全性提供重要临床依据。
研究概述
本研究发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 ,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犹太综合医院及麦吉尔大学多学科团队联合完成。该队列研究利用英国CPRD数据库及多重联结数据,选取首次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与两类比较组(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析两药物组自杀意念、自残及自杀的发生率。结果表明,经过充分校正混杂因素后,GLP-1受体激动剂不显著增加自杀风险,较好地打消了社会及监管机构对于GLP-1受体激动剂精神安全性的忧虑。
研究背景
GLP-1受体激动剂作为近年来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不仅改善血糖控制,同时在心肾保护及降低全因死亡率方面表现优异。然而,自2023年起,部分监管机构(如欧盟药品管理局、美国FDA)接获关于GLP-1受体激动剂与自杀意念及自伤行为潜在关联的安全信号,引发广泛关注。虽临床试验未报告明显安全隐患,但因试验样本量有限且群体选择性偏倚,观测性研究结果多样且存在干扰因素,亟需基于真实世界的大规模研究予以解析。本研究旨在填补该知识空白,确保患者服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精神安全保障。
研究方法
本研究设计两个“主动对照、新发用户”队列研究。纳入标准为首次处方GLP-1受体激动剂(杜拉糖肽、艾塞那肽、利拉鲁肽(排除治疗肥胖的3mg剂量)、利西那肽、司美格鲁肽)或比较组之一(DPP-4抑制剂包括阿洛格列汀等;SGLT-2抑制剂包括卡格列净等),使用期间持续用药。队列分别覆盖2007-2020年(GLP-1 vs DPP-4)和2013-2020年(GLP-1 vs SGLT-2)患者。数据源包括英国CPRD GOLD及Aurum数据库,辅以HES及ONS的住院与死亡登记数据。排除<18岁、无足够医疗记录、不明确糖尿病类型或存在禁忌证者,随访至发生终点、不续服、死亡或截止日期。主要终点为自杀意念、自残入院及完成自杀的复合指标;次要终点则进行个别分析。
统计分析采用倾向评分细分层加权拟合Cox比例风险模型,控制混杂。多重敏感性分析确保结果稳健。
研究结果
- GLP-1受体激动剂与DPP-4抑制剂比较队列
- 入组人数:36,082名GLP-1受体激动剂新发用户,234,028名DPP-4抑制剂新发用户。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3年和1.7年。
- 调整前:GLP-1组自杀相关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DPP-4组(3.9 vs 1.8/1000人年;HR 2.08,95%CI 1.83-2.36)。
- 调整后: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风险显著下降,Hazard Ratio接近1(1.02,95%CI 0.85-1.23),提示无统计学升高风险。
- GLP-1受体激动剂与SGLT-2抑制剂比较队列
- 入组人数:32,336名GLP-1受体激动剂新发用户,96,212名SGLT-2抑制剂新发用户。两组中位随访时间均为1.2年。
- 调整前:GLP-1组自杀相关事件发生率仍显著高于SGLT-2组(4.3 vs 2.7/1000人年;HR 1.60,95%CI 1.37-1.87)。
- 调整后:同样无显著风险升高(HR 0.91,95%CI 0.73-1.12)。
-
次要终点(自杀意念、自残及自杀)分开分析均显示相似趋势,调整后均无风险增加迹象。
-
多重敏感性及亚组分析
- 研究考察药物类别、年龄、性别、肥胖程度、精神病史等可能对结果的修饰作用,均未发现显著异质性。
- 不同用药持续时间、不连续治疗及多重插补方法均支持主要结论。
- 数组敏感性分析暗示结果需极端未测混杂因素结合才可能被扭曲,强化结果的可靠性。
主要结果汇总表(GLP-1 vs DPP-4)
终点 | 药物组 | 事件数 | 人年 | 调整前发病率(‰) | 调整后发病率(‰)(95%CI) | 调整前HR (95%CI) | 调整后HR (95%CI) |
---|---|---|---|---|---|---|---|
复合终点(自杀意念、自残、自杀) | DPP-4 | 1087 | 599271 | 1.8 | 3.7 (3.6-3.9) | 1.00 | 1.00 |
GLP-1 | 301 | 77377 | 3.9 | 3.9 (3.5-4.4) | 2.08 (1.83-2.36) | 1.02 (0.85-1.23) | |
自杀意念 | DPP-4 | 679 | 599987 | 1.1 | 2.4 (2.3-2.6) | 1.00 | 1.00 |
GLP-1 | 192 | 77504 | 2.5 | 2.5 (2.1-2.6) | 2.15 (1.83-2.53) | 1.00 (0.79-1.26) | |
自残 | DPP-4 | 464 | 600374 | 0.8 | 1.7 (1.6-1.8) | 1.00 | 1.00 |
GLP-1 | 129 | 77604 | 1.7 | 1.7 (1.4-2.0) | 2.06 (1.69-2.50) | 0.94 (0.70-1.25) | |
自杀 | DPP-4 | 26 | 601196 | 0.04 | 0.1 (0.07-0.1) | 1.00 | 1.00 |
GLP-1 | 6 | 77807 | 0.08 | 0.1 (0.03-0.2) | 1.72 (0.71-4.18) | 0.77 (0.19-3.03) |
图:GLP-1 vs DPP-4 复合终点加权累计发病率曲线
研究价值与意义
这项大型、覆盖真实临床场景的队列研究为GLP-1受体激动剂的精神安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既往个别药监报告及小规模研究诱发的担忧,通过本研究得以有效澄清。鉴于GLP-1受体激动剂在治疗2型糖尿病及肥胖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本研究结论有助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树立合理用药信心,避免在缺乏依据的恐慌中停药或治疗不足。研究还创新地采用了双重对照组设计(DPP-4抑制剂及SGLT-2抑制剂),减少了混杂偏倚,结果稳健。尽管观察性设计存在一定固有限制,但多重敏感性分析及倾向评分加权极大降低了偏倚风险。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GLP-1受体激动剂的心理健康长期影响及潜在机制,特别是在精神病高风险患者中的安全性监测。
梅斯编辑点评
这项研究填补了当前对GLP-1受体激动剂精神安全性认知的空白,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中。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数据库及严谨方法,团队控制了大量混杂因素,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临床医生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关于精神病风险的顾虑一大缓解。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细化患者亚群,如有精神病史患者的个体化风险评估及机制探索。此外,随着新型GLP-1受体激动剂上市,其心理安全性仍需持续监测。
原始出处
Shapiro SB, Yin H, Yu OHY, et al.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 and risk of suicid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ctive comparator, new user cohort study. BMJ. 2025;388:e080679. doi:10.1136/bmj-2024-080679.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自杀# #2 型糖尿病# #GLP-1 受体激动剂#
19 举报
学习了,谢谢分享
14 举报
通过与DPP-4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两个药物对照组比较,发现GLP-1受体激动剂并不增加自杀相关风险。
12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