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在Developmental Cell报道表观因子RING1A在心脏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2022-12-06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发表于安徽省

本研究同时发现,MESP1致病突变会影响MESP1与RING1A、cohesin组分的结合,影响心脏发育基因的表达及心肌的正常分化。

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发病率高达0.4%~1%,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脏发育受到很多基因的逐级精密调控,这些基因的突变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转录因子MESP1在发育早期瞬时表达,调控心脏前体细胞(cardiac progenitor)等的产生,但其激活早期心脏发育基因的机制仍待研究。已有报道在先天性心脏病病人中,发现了MESP1多个位点的单等位基因突变(single-allele mutation),表观遗传因子PRC1(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1)复合体、黏连蛋白(cohesin)复合体的多个组分也报道存在先天性心脏病致病突变,而这些组分在心脏发育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清楚。

2022年11月21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孙宁实验室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IBS)蓝斐实验室在Developmental Cell(《发育细胞》)在线发表论文Essential role of MESP1-RING1A complex in cardiac differentiation,发现转录因子MESP1结合表观因子RING1A在心脏发育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首次发现MESP1可与PRC1核心蛋白RING1A相互作用,协同结合并激活人类心脏早期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如中胚层形成相关基因WNT5A、NCAM1、LEF1、ZEB2、MEIS1、MEIS2、PDGFRA、GATA6,与心脏谱系基因MYOCD和MEF2C;并发现RING1A在人类心肌细胞体外分化和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ING1A缺失会导致人类心肌体外分化效率、收缩蛋白表达、钙处理能力等的下降;Ring1A敲除小鼠此前只报道过中轴骨发育异常,本研究发现Ring1A敲除小鼠出现与MESP1突变病人类似的先天性心脏病表型,如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致密化心室壁变薄等。

PRC1复合体的经典作用是抑制基因表达;近年来也有报道在皮肤、神经发育等过程中,PRC1可参与基因表达的激活。本研究发现MESP1-RING1A可与cohesin复合体、p300结合,通过调控A/B区室(compartment A/B)转换、增强子-启动子的染色质相互作用(chromatin interaction)、组蛋白乙酰化,激活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

本研究同时发现,MESP1致病突变会影响MESP1与RING1A、cohesin组分的结合,影响心脏发育基因的表达及心肌的正常分化。

总之,这些研究不仅证明了MESP1-RING1A在心脏发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MESP1,PRC1 和 cohesin组分突变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机制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转录因子MESP1与表观遗传因子RING1A协同调控早期心脏发育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评论区 (0)
#插入话题

相关资讯

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儿童患者的呼吸道微生物组特征

该研究报道了儿童PH患者、CHD和对照组以及儿童和成人PH患者之间上呼吸道微生物群的系统定义和不同的情况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张曹进教授新发现:用超声心动图参数筛选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手术资格的模型

目前还没有关于CHD患者Qp/Qs和Rp/Rs的模型或公式,利用超声心动图参数预测CHD患者是否有Qp/Qs>1.5和Rp/Rs<1/3。

柳叶刀子刊:阜外医院李守军等报告我国先心病手术治愈率达99.4%!

该研究显示,我国的先心病治疗已取得显著的进步,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依然巨大。

用超声心动图参数筛选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资格的模型

先天性心脏病(CHD)是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的常见原因,发病率约为0.8%。由于心脏手术的进步,大多数CHD患者可以存活到成年。

Circulation-Heart Failure:先天性心脏病成人晚期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结局

研究人员假设早期发现晚期心衰患者,及时转诊进行移植评估(而不是传统的心脏干预)可能为这些危重患者提供最好的生存机会。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一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