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
最初分为两种
-
Caroli病(“单纯”型):先天性、多发性的肝内大胆管(IHBDs)的囊性扩张,不伴其他肝异常
-
Caroli综合征(“复杂”型):更常见,以肝内大胆管的囊状扩张、肝纤维化、门静脉高压为特征
一般特征
-
最佳诊断线索
-
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的囊与胆道树相通
-
中心点征:增强CT上扩张的肝内胆管内可见小强化点(门静脉小分支)
-
位置
-
囊状扩张的肝内胆管可以弥漫分布,也可局限于肝叶或肝段
-
Caroli综合征常常弥漫累及全肝
-
Caroli病通常主要累及某一肝段,偶尔会分布于肝叶(肝左叶多见)
-
以肝叶分布的病例,囊肿数目通常<10
-
大小
-
囊的大小差异很大(毫米至厘米)
-
形态
-
节段性囊状扩张的肝内胆管间可间隔正常或扩张的胆管
-
每个囊均与胆道树相通
-
胆总管的大小通常认为是正常的
-
肝外胆管扩张程度可达50%,可能是由既往的胆管炎、结石移动或并发的胆总管囊肿引起的
-
被认为是纤维多囊性肝病的一种变异
-
其他变异包括先天性肝纤维化,常染色体显性(ADPKD)和隐性(ARPKD)多囊性肝肾疾病,胆管错构瘤,胆总管囊肿
-
胆管囊肿的Todani分类
-
Caroli病为第V型胆管囊肿:肝内胆管囊状扩张
平片表现
-
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
-
肝内大胆管(弥漫,肝叶或肝段)扩张(囊状扩张较梭形扩张更常见),伴交替的胆管狭窄
-
肝内胆管结石和沉淀物常见,表现为充盈缺损
-
合并胆管炎的病例,ERCP上可见与胆道树相通的胆管脓肿
CT表现
-
大小不等的囊,无强化,与胆道树相通
-
分布多样化(弥漫,肝叶或肝段分布)
-
强化的门静脉小分支被囊状扩张的胆管包绕,在增强CT上表现为中心点征
-
强化的“点”可位于扩张胆管的中心,也可以在其边缘
-
平扫CT更容易发现肝内胆管高密度结石
-
与合并的肝纤维化相关的其他征象
-
肝左叶外侧段增大,右叶缩小(与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纤维化一致)
-
肝左叶内侧段正常或增大(显著特征,其他原因所致的肝纤维化不常见)
-
其他与常见的肾异常相关的表现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髓质海绵肾,髓质囊性病
MR表现
-
肝内不同分布的囊性病变,T1低信号,T2高信号
-
MRCP能更清楚地显示囊与胆道树相通
-
因为与胆道树相通,使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如钆塞酸二钠)时,囊性病变于肝胆期可充盈对比剂
-
增强扫描T1WI可见中心点征:扩张的肝内胆管内可见强化的门静脉小分支
-
T2WI或MRCP上,扩张胆管中心的门静脉小分支表现为低信号
-
肝内胆管结石表现为扩张胆管内无强化的低信号
超声表现
-
肝内胆管扩张:超声难以显示囊性病变与胆道树之间的交通
-
扩张的胆管腔可见完全或不完全的横膈膜(管内桥征)
-
门静脉小分支可以部分或完全由扩张的肝内胆管包绕(超声的中心点征)
-
胆管内结石表现为后方伴声影的结节状回声
成像推荐
-
最佳影像方案
-
MRCP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肝病
-
多发肝囊肿(>10,通常数百个)
-
不伴胆管扩张,且囊与胆道树无交通
-
胆管造影时囊不显影
-
常合并肾囊肿
胆管错构瘤
-
肝内小胆管胆管板畸形(纤维多囊病的变异)
-
肝内无数的厘米以下的小结节,囊性或囊实混杂,实性成分强化与肝实质呈等密度
-
胆管错构瘤不与胆道树相通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
肝内、肝外胆管狭窄;狭窄、正常胆管、扩张胆管交替
-
胆管扩张程度较Caroli病轻,扩张的胆管不会呈囊状
-
经常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
上行性胆管炎
-
由胆道梗阻所致的感染(胆总管结石最常见)
-
可引起肝内胆道脓肿,脓肿与胆管相通
-
不同于Caroli病,脓肿壁厚并且形态不规则,周围肝实质水肿
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
-
以胆道系统充满胆色素结石为特点,导致胆道梗阻和胆管炎反复发作
-
结石可呈铸型伴胆管腔扩张
-
肝内、肝外胆管同时扩张,常呈柱状(而非囊状)
-
常见于东南亚人群,可能与寄生虫性和细菌性胆管炎有关
一般特征
-
病因
-
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可能与胆管板的异常重构有关
-
Caroli病:较大胆管畸形
-
Caroli综合征:大胆管和小胆管畸形
-
小胆管的胆管板异常是肝纤维化的原因
-
遗传学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罕有报道)
-
由染色体6的PKHD1基因(多囊肾肝病基因)突变所致(编码纤维囊)
-
与ARPKD相同的基因基础,是同一基因病变的不同表现
-
相关异常
-
髓质海绵肾和肾纤维化
-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肝肾疾病(很少与ADKPD相关)
-
肝纤维化、肝囊肿、胆管错构瘤
-
胆管囊肿
临床表现
-
最常见的体征/症状
-
早期常无症状,童年或成年早期可出现症状
-
有Caroli病或Caroli综合征的患者可能出现与胆道疾病有关的症状,通常是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引起的发热和腹部疼痛
-
胆道梗阻可导致胆汁淤积(黄疸、瘙痒等)
-
Caroli综合征可出现肝纤维化的症状(例如门静脉高压)
-
诊断主要基于影像表现(尤其MRCP和ERCP),活检并不常规推荐
人群分布特征
-
年龄
-
与生俱来,尽管可能数年内无症状
-
80%的患者30岁之前出现症状
-
Caroli病:症状通常在二三十岁时出现
-
Caroli综合征:婴儿或儿童期就可出现症状
-
年轻时出现伴发的肾异常
-
性别
-
男:女=1:1
自然病史及预后
-
并发症
-
复发性胆管炎和(或)肝脓肿
-
胆管扩张→胆汁淤积一胆管内胆泥/结石形成→胆管炎
-
结石形成(95%)(大部分是胆红素结石)
-
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或)门静脉高压
-
胆管癌(7%风险)
-
预后
-
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共存的肾疾病
-
Caroli病的远期预后较差
治疗
-
对胆管炎/脓毒症和结石的支持治疗
-
抗生素治疗胆管炎
-
括约肌切开术取出肝外胆管结石
-
肝内胆管结石采取碎石术
-
口服胆汁盐可为一种选择治疗方式,尤其是对难治性的肝内结石[如熊去氧胆酸(UDCA)]
-
可以通过体外引流或胆肠吻合术进行胆道减压
-
手术是某些患者的选择
-
如果扩张的胆管局限在肝叶或肝段内,肝叶或肝段切除术是可行的
-
全肝弥漫病变可以考虑肝移植
-
与其他适应证的肝移植结局类似
关注点
-
需要将Caroli病与其他与肝多发囊肿或胆管扩张相关的肝病鉴别
本文摘自《消化影像诊断学》
本网站所有内容来源注明为“梅斯医学”或“MedSci原创”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梅斯医学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为“梅斯医学”。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或“梅斯号”自媒体发布的文章,仅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仅负责审核内容合规,其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负责内容的准确性和版权。如果存在侵权、或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在此留言
#知识点#
85
#扩张#
114
#囊性#
156
学习了 carali病
85
#先天性#
126
#胆管#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