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女性的欲望是否强烈,是由它控制的!

2025-06-20 国际科学 国际科学 发表于上海

该研究聚焦于mPFC中表达Cacna1h基因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过调节钙通道的开合,影响个体的社交和求偶行为。

近日,清华大学李坤团队携手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在《Cell》杂志发表了一项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脑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中一类特殊神经元如何精准调控我们对异性的社交欲望。

令人惊奇的是,这一调控机制不仅依赖性别,还与生理周期息息相关,仿佛是大脑中的“社交欲望总控台”,精妙地掌握着“恋爱脑”的开关。

图片

该研究聚焦于mPFC中表达Cacna1h基因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过调节钙通道的开合,影响个体的社交和求偶行为。

团队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发现,这类Cacna1h+神经元对雌性鼠的生理周期极为敏感,尤其在发情期,其突触可塑性和与钙依赖胞吐相关的功能显著增强。

行为实验进一步证实:抑制这群神经元,发情期雌鼠对雄性的嗅探和互动明显减少,性接受度下降;

反观雄鼠,抑制相同神经元却激发了其对雌性的社交和求偶欲望。

相反,激活这些神经元则让间情期雌鼠表现出发情期的主动,而雄鼠的求偶行为则被压制。

如此截然相反的性别效应,为理解“恋爱脑”的性别差异提供了新视角。

那么,这些神经元究竟如何“读懂”体内荷尔蒙信号?

研究揭示,Cacna1h基因在雌鼠发情期表达飙升,其启动子区域富含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结合位点,意味着雌激素和孕激素直接调控Cacna1h表达水平。

生理上,发情期雌性mPFC Cacna1h+神经元的T型钙电流显著增强,使其更易兴奋。

此外,这一过程与“爱情荷尔蒙”催产素紧密相关:

催产素受体阳性抑制性神经元对Cacna1h+神经元的短暂抑制,诱发了后者的反弹性兴奋,尤其在发情期更为明显,进一步放大了社交欲望。

功能上,这些Cacna1h+神经元通过投射至前下丘脑核(AHN),实现了“自上而下”的精细调控,整合内在生理状态与外部社交线索,精准调节个体的社交行为。

简而言之,雌性体内激素水平升高→钙通道活性增强→神经元兴奋→社交欲望爆棚,仿佛被丘比特之箭射中。

而雄性则因钙通道活性相对较低,神经元被压制,“恋爱脑”难以启动,因此更专注于其他事务。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不仅深刻揭示了性别与生理周期如何塑造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也为未来探索情感障碍和社交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所以,下次当我们感叹自己是个“恋爱脑”时,不要总以为缘分来了,其实是你的大脑神经元在操控一切。

参考文献: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5)00505-7

评论区 (1)
#插入话题
  1. [GetPortalCommentsPageByObjectIdResponse(id=2270314, encodeId=081622e03144d, content=<a href='/topic/show?id=18a0326904e' target=_blank style='color:#2F92EE;'>#前额叶皮层#</a>, beContent=null, objectType=article, channel=null, level=null, likeNumber=12, replyNumber=0, topicName=null, topicId=null, topicList=[TopicDto(id=32690, encryptionId=18a0326904e, topicName=前额叶皮层)], attachment=null, authenticateStatus=null, createdAvatar=null, createdBy=cade5395722, createdName=梅斯管理员, createdTime=Sat Jun 21 13:40:56 CST 2025, time=2025-06-21, status=1, ipAttribution=上海)]
    2025-06-21 梅斯管理员 来自上海

相关资讯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前额叶皮层对社交/情绪面部表情的涉及性别,半球偏侧性和中央心脏调节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反应

人类前额叶皮层(PFC)处理复杂的感官信息,以阐述社会行为。无创神经影像技术近红外光谱(NIRS)可以识别大脑皮层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以及氧合(HbO2)和脱氧(HHb)血红蛋白的浓度。

Nat Neurosci:张毅等利用空间转录组技术绘制小鼠前额叶皮层全新细胞图谱,并解析疼痛相关细胞

使用MERFISH (multiplexed error-robust FISH) 空间转录组技术【3】构建了小鼠前额叶皮层和其附近皮层的细胞图谱,系统的研究了不同神经细胞亚型的分布特征和分子组成,并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早期阶段恒河猴大脑转录组学分析揭示HAND潜在机制

SIV感染早期(第10天和第20天)显著诱导恒河猴前额叶皮层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丧失和广泛的基因表达异常。感染后第10天,免疫应答和炎症相关基因显著上调,而第20天免疫激活减弱,但神经元损伤持续存在。

Neuroimage:重新评估中上-下额叶边缘系统调节受损与老年人执行功能的纵向变化有关

前额叶皮质(PFC)中对执行功能很重要的网络也参与了对负面事件的适应性反应。这些网络特别容易受到与年龄相关的结构性萎缩和相关执行功能丧失的影响,但现有证据表明,在衰老过程中,情绪处理能力得到了保留。英

Psychiatry Research:右前额叶θ爆发经颅磁刺激或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冷漠的影响

在改善精神分裂症的冷漠或阴性症状方面,iTBS或tDCS治疗并不优于相应的假病症。观察到所有组的冷漠(以及更普遍的阴性症状)略有减少。

PNAS:张生家团队在内侧前额叶皮层发现新型边界细胞

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border cell)。该新发现的空间编码功能支持mP

Molecular Psychiatry: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揭示Rasd2通过前额叶皮层至伏隔核核心回路的DRD2神经元调节抑郁

Rasd2过表达缓解了5天不可预测轻度应激(5-d UMS)诱导的小鼠抑郁行为,激活了DRD2-cAMP-PKA-DARPP-32信号通路。

Nature Neuroscience: 前额叶皮层在决策过程中表现出多维动态编码

前额叶皮层(PFC)指初级运动皮层和次级运动皮层以外的全部额叶皮层。PFC的功能具有不对称性,左侧PFC与积极情感有关,而右侧PFC与消极情感有关。

Brain:前额叶-缰核神经回路调控社会恐惧行为

前额叶皮层投射到缰核的神经元在社会恐惧表达期间同步激活,抑制这一投射显著减少了社会恐惧反应,前额叶-缰核功能连接在社交焦虑较高的个体中显著升高。